雄浑,源自开拓之气

2018-11-29 11:40顾伟
地火 2018年1期
关键词:时代

顾伟

思绪得以聚焦,需要一个节点支撑,研读唐诗,总有一位诗人无法忽略。那种转型之时迎面而上的担当,声律和风骨兼备的韵味,是由他那个时期蓬勃而出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从杨炯的作品里得到充分展示。他将诗歌从庭院移到江山、边塞大漠,题材拓展的同时,带来一种严肃思想、豪放的气势与慷慨格调。

现时社会不缺乏认知的广泛,少的是自我情怀转向广阔的纵横与果敢;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责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作为。汉高祖突出白登山围困后,认识到唯有潜心发展、积蓄能量,才能实现理想中的海晏清明,于是击节而歌:“大风起兮云飞扬……”于是有了之后更加宽大的于民休养政策、节俭风尚;张骞只身西域、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等史诗般不朽业绩。参天大树的前身只有一茎嫩枝,万里长江的源头只是一线浅水,从微小处着手,经千难万险,得以开创盛世与延绵两千多年的丝绸之路。

不忘前事。对于杨炯这种向往忘身报国的青年,有一种与时间争长短的迫切。他慨然立志,一扫六朝绮丽余习,扭转文学奢华颓风,“思革其弊”,渴求将政治抱负扩展到辽阔空间。开始不断探索创新,赋予诗时代新的生命力,一股向上的朝气、奔放气势和质朴雄浑的文风扑面而来。一首借用古乐府曲调为题目的《从军行》,解析了为国担负责任的使命感,山河肃立,他仗剑倚笔,要演绎“千古文人英雄梦”;《战城南》油然而生的豪情和对未来的展望,雄浑激越里洋溢着浓烈的刚健之气;《广溪峡》《巫峡》托物明志,虽描绘秀丽山川,却深情赞颂国土的壮阔,抒发寻古探幽的情丝。诗言志,文如其人,品行最为关键,《庭菊赋》用秋菊的高洁,来感叹人之内心高尚的品质与德操。明代胡震亨评论:“清骨明姿,居然大雅。”

开拓,蕴藏着断臂与涅槃的决绝,不如此就难以开风气之先。杨炯与当时的诗人们潜心修正发展方向,提升了思想意义的海拔。

时令已是寒露,秋景日渐深浓。遥想中华上下五千年,一部博大浩渺的文明史,涵盖几多沧桑、一种辽远,有多少启示与感动聚合眼前。一叶扁舟渡江,一带一路成就未来。其中有多少重任需要壮心之士不断践行,“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只要精神的标识耸立,强大的情怀就能得到延续,哪怕你的存在转瞬即逝,只要记得时代赋予现实宏大的声音与自我的付出即可,这是一种对初始的坚持,让人有了向往和喷薄动力。深思之后一切释然,然后撸起袖子干。“只有镜子能梦见镜子;梦想从梦想中脱胎换骨。只有寂静能维护寂静;释然之后步履才能轻盈”,还有雄峰巍峨岿然的挺拔。

纵观杨炯所处的时代背景,连政治、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激荡年月,为“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磅礴奠定了基础,之后文坛巨星灿若星辰。这种气度由历史深处腾挪,奏出气势灼人的英雄交响曲,回荡着岁月深沉的旋律。一路走来,初心不改如唐初诗人们兼济天下的胸怀。可以想象杨炯站立在历史岸边时的精神与心境,是否被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无限感慨深深触动,如何迸发着庄重而波澜起伏的遐想。

今天,历史的洪流描绘着民族复兴的宏愿,复活了梦想之光的初衷,并将光明引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发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强音,“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号召,文化自信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氣满乾坤”,无需更多的溢美之词,只愿这神清骨秀的《墨梅》气质散发清香,弥漫在天地间。一种深情的回眸,透出砥砺奋进的凌云之气,使多少杨炯一样的青年意气风发,自觉自愿肩负行囊走向更远、更高。

前行的路,可能追逐奔马并承受尘埃;艰难又孜孜不倦追索时代、社会、人性中的斑斓,这交织的纹理如此繁复,但文学之眼永远可以辨认出最朴素、基本的底色:通往更美好的高远,像扑入大潮那样扑入时代的怀抱,深深潜入时代内部接受冲刷和淘洗。

弯腰拾起一片羽毛。那是苍鹰忍住痛苦,自我拔出的再生的勇气;跌倒,爬起来,才能获得表象之外的翅膀、飞翔。

有多少憧憬在前方等待与你的求索碰撞出火花。把感动融入时代,是一种使命;创作道路和文艺方向也就不会迷失,作品自然就增添了大气象和大格局。雄浑,源自开拓的胸襟。

猜你喜欢
时代
20时代,辉煌开启
最美新时代
立足新时代 展现新作为
冷恋时代
“两会”“典”亮新时代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