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羿铭
内容摘要:辛弃疾是我国词作大家,他将豪放词推向了创作的高峰,其现存600余首词,内容宽泛,题材多样。本文将结合意象使用意义出发,以高中生学习的角度浅析辛词中军事、动物、田园、风景人物等意象的运用。感受辛弃疾爱国诗词中的沧桑雄壮,田园词中的悠然自得以及自然风光豪迈壮阔的特色。
关键词:辛弃疾 诗词 意向运用
运用独到鲜明的意象可以突出作者的作词风格,辛弃疾在词创作中不拘泥于一种类型,其描写农村景色、风土人情、写政治、写人生哲理、写友情爱情等,另一种角度上说,只要在当时其他文学样式写的东西,他都将其加入到词中,不仅拓寬了词的内容,也丰富了词创作的题材,对我国诗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军事意象的运用
由于辛弃疾是军人出身,所以其有着浓厚的爱国情怀,在辛词中常常可以看到“弓箭”、“枪”、“戈”“将军”、“骑兵”等,可以说带有军事意象的词作品占据了其全部作品的一半。作为一名文武双全的将士,辛弃疾有着满腔爱国热血,但却无故遭受到了接连贬低与冷落,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将个人的爱国情怀与战斗精神充分融入到词创作当中,例如:《破阵子》中他将男人雄心壮志抒发为“五十弦塞外声”,《南乡子》中写出“坐断东南战未休”等,增添了词中抒情范围的同时,不乏男子汉大丈夫荡气回肠的风范,豪放词也从此真正兴起。
南宋时期,我国词内容中开始表达民族苦难、现实社会等意象,而辛弃疾作为一名军人,有着上战场杀敌的经历,对军事生活十分熟悉,所以其创作出的战争或军事意象十分真实,并将词创作的意象群转变为新形势。据数据统计,在现存600首词中,“剑”相关意象就有20处,例如:想剑指三秦、倚天需长剑等等,表现出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思想,在辛词中,密集的军事意象建造了我国词史上罕见景观,树立了壮阔豪迈的审美境界,读者能在其中充分感受到热血男儿爱国情怀的力度美与崇高美[1]。
二.马意象的运用
辛弃疾词作内容宽泛,不乏许多动物意象,在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就是马意象。军人出身的辛弃疾,有着“生擒叛军张国安”、“直闯金兵大营”等壮举,在他眼中,“马”不仅是动物,也是军人将士的朋友与伙伴,所以在词中表现出了对于马的偏爱。马意象最早出现的意义为表现壮士鲜活生动、悲愤慷慨的形象,因此其出现是往往为宝马配英雄这种组合。例如:《破阵子》中“马作的卢飞快”中,辛弃疾突出了军事活动中最有特点的宝马与弓来描写,虽然他写了马与弓,但最终目的是在于表现人以及人与马之间的配合,描写出战场上英姿飒爽,勇敢无畏的战士形象,也表现出了自己建功立业、名传千古的政治理想。
不仅仅对于自己,辛弃疾对于好友也时常用良马比喻,或者衬托其工业。例如:《水调歌头》中的“千里渥洼种”从而表现出赵彦端的智慧与才华。而对于南宋政府的无能,作者也写出了“四风赛马空肥”等词句,表达了虽然军中马匹个个膘肥体壮但却由于朝廷不断妥协而无所作为,抒发了作者报国无门的悲愤心境,只能付诸于词的创作。
三.田园意象的运用
40岁时辛弃疾被贬低罢官,因此也隐居于现江西上饶中带湖与瓢泉等地长达20年之久,在20年之中过着田园生活,不仅熟悉了乡村情况加重与农民之间的感情,同时也与大自然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从更宽广、更深层次的角度审视着人生,农村里的丰欠甘苦、婚庆嫁娶、播种劳作,多种淳朴而自然的生活景象,都呈现于辛弃疾一首首感性的词中,而他也在这期间创作出许多质朴的带有乡村田园意象的词,给读者带来了回味无穷的感受,在阅读相关词作时,不免感受到“生活中不为人知”的美好。在辛弃疾眼中与笔下,田园中的蛙鸣、青草、牛羊、桑短、芥菜花都富有了生命力和灵魂。
而军人的本能使其尽管过着闲适的生活,却没有放弃收复失地的梦想,因此在田园意象的词中,也不经意间流露出了自己满腔热情无数释放,功名未就的悲哀、辛酸与愤怒。例如:《八声甘州》、《丑奴儿》、《破阵子》中均有表现。直到1203年到1207年,满怀期待的辛弃疾遭受到了又一次的弹劾,其收复失地的梦想彻底破灭,从此以后辛词中以痛苦、烦闷为感情基调的作品居多。
四.风景人物象的运用
由于一生接连不断的失意,所以导致了辛弃疾一辈子想要一统祖国河山,收复失地。而面对着祖国壮阔的山河与诸多英雄名人时,他内心的豪情壮志与对于南宋苟安情形的方案均被激发出来。这也是辛词中山水风景意象多寄托着作者愤怒悲伤的思想感情原因。在辛弃疾的眼中,国家是“南北共正分裂”,同时也“吴楚地东南拆”,尤其是置身于“楚天千里清流”这样美丽的景象中,作者内心却是“献愁供恨”,十分伤感。而作者对于南宋小朝廷的不满,更是通过《贺新郎》中“剩水残山无态度”、“围栏”以及《摸鱼儿》中的“斜阳正临烟柳断肠处”表现的淋漓尽致。
《摸鱼儿》的完成正是在1163年至1181年期间,辛弃疾虽然官职低微但却对军事政治充满热情的阶段,除了对于南宋小朝廷的不满,其词句中也充满了对友人与自己的鼓励。同时,作者还喜欢运用夸张的手法,景物气韵往往与作者情怀情感均有密切联系,数据表明,现存辛词中,“千”这一字就出现了230处,似乎只有频繁使用夸张才能充分表达他的内心情感。而在人物意象中,可以看出,对于开创我国统一局面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李光、马原、廉颇等人,辛弃疾均十分称赞。而面对苟安的王谢等人、误国的王衍等人,作者则十分鄙夷[2]。
五.雨意象的应用
“雨”这一意象从古至今都能牵动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思,作为一种自然景象,雨本身无法表达任何情感,而辛弃疾把自己内心情感加注在对雨意象的描写当中,赋予其喜怒哀乐,使其成为多情之物。例如:《水龙吟》中作者写道“只愁风雨重阳”,这里的“风雨”虽然是真实存在,但也有含义,辛弃疾此时心理看似阔达,但是爱国热情的不到赏识,“思君”的苦闷情绪都借由雨表现出来,作者在这一首词中,呐喊着自己对于政治无奈和渴望脱离现状的内心想法,抒发了对于前途渺茫的无限苦闷,辛弃疾一生富有悲剧色彩,固然爱国但却被奸臣陷害,得不到君王朝廷的重用,这也是其人生中的“风雨”,面对困难,作者创作出许多令人感叹的词,例如:《鹧鸪天》中“带雨云埋半山”;《永遇乐》中“风流被雨打风吹”;《山鬼谣》中“两三点雨山前”等。
六.鸥鸟意象的应用
辛弃疾所有词作中,鸥鸟意象的描写从数量并不多于其他花鸟意象,同时也未比其他作者所描绘的次数更频繁。但鸥鸟意象确实在其作品中有关键意义。辛弃疾作品中,关于鸥鸟意象的描写均具有浓重的个人化倾向,另一个角度看,其在词中的发展过程也是对于辛弃疾自身意象的整体塑造,反映出了作者对于人生中最关键矛盾——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内心思想变化。
《盟鸥》是作者对于鸥鸟意象理解的分水岭,在此之前其并没有突出该意识。创作阶段,正值辛弃疾被贬前期,奔波在江、淮之间,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找到了自己与鸥鸟之间的契合点。鸥鸟由于羽毛皆是白色,所以容易让人想到白发苍苍,常用以形容忧愁,例如:菩萨蛮、水调歌头等。辛弃疾对于庄子十分推崇,所以无法否认其内心深处对于隐居的赞同,单从数量上来看,隐居时期也是辛弃疾描写鸥鸟意象最多的阶段,固然内心深处赞同鸥鸟一样隐逸生活方式,但却又不甘于如此,所以他认为鸥鸟就是自己精神层次的盟友,而之后每一次阅读有关鸥鸟的作品,都能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情绪波动。
综上所述,辛弃疾词中多种意象的运用往往与其生活经历与时代变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分析意象运用原因与特色可以加深高中阶段对于诗词品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聂琴珍.论辛弃疾词的军事意象及阶段性特征[J].电影评介,2014(03):92-94.
[2]刘亚文.辛弃疾鸥鸟情结与仕隐矛盾——鸥鸟意象在辛词中的发展变化探微[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01):90-93+96.
(作者单位:湖南省湘潭市凤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