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95后”大学新生从中学阶段进入大学阶段,面对着角色的转变,从人际交往、学业、价值观、生活等四个方面显示出不适应性,因此要针对相应的问题,帮助新生提高各方面的能力,顺利度过适应期。
关键词:95后;大学生;不适应性;人际交往能力
西方哲学家怀德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写道:“在中学阶段,学生应该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该站起来,四面瞭望。”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告别父母,走进大学校门,“95后”大学生的人生历程翻开了新的一页。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新生既充满好奇,也容易遇到各种不适应。如何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为今后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学生工作者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本文主要分为两部分论述了“95后”大学新生适应性的教育问题,一是分析新生入学种种不适应性的表现,二是针对新生种种不适症状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95后”大学新生入学后不适应性的表现
1. 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这就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95后”大学新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已经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在待人接物方面缺少融通性,容易造成交往障碍。另外,个体的性格特征如自卑、孤僻等也会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
2. 学业的焦虑。社会需要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对在校的“95后”大学生形成了需求压力。“95后”大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而且要学会学习。部分大学生不能确定学习目标、形成自主学习的理念并取得预期学习效果,这使一些大学生形成了焦虑心态。
3. 价值观的不完善。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95后”大学生容易对他们即将面对的困难和社会各种纷繁复杂的现象不能正确理解。
4. 对生活环境不适应。新时代的大学生活对“95后”新生在个人生活独立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进入大学,很多新生是第一次长时间地离开家乡,衣食住行学等日常生活没有父母的精心呵护,需要自己独立安排。自理能力弱的大学生,则可能计划失当,顾此失彼。
二、“95后”大学生不适应性的教育对策
1. 帮助新生尽快树立切实可行的人生目标,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幸运进入高等学府的学生在思想上松懈了,失去了原有的在中学时设定的学习目标。学生工作者需要通过对新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大学的学习与之前阶段有很大的不同。在大学里,新生个人有大量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作为学生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领悟。
2. 帮助新生樹立独立生活的意识。进入大学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意味着自己要独立地走向社会。在这个新的起点上,学生工作者要深入课堂,深入学生宿舍,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慢慢引导新生严格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安排课余时间,按时作息,摆脱等待和犹豫,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3. 加强新生的三观教育。学生工作者要把握好“95后”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把握好年轻人的个性和共性特征,做好三观教育。除了可采取传统的主题班会、谈心谈话、团体辅导等方式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好自媒体。
4. 提高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针对新生在陌生环境中出现的人际交往的不良情绪,学生工作者要耐心、细心、充满爱心地加以引导和帮助,使他们能以轻松自如的心态去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际环境。自傲的人特别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自卑的人特别容易离群。要正确引导新生正确认识自己,学会尊重别人,真诚友善地对待自己的同学,既不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
“95后”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立德树人是一项神圣的工作,学生工作者要在疏导新生情绪中赢得尊重,在解疑释惑中凝聚共识,最终达到春风化雨、成风化人的效果,使新生顺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变。
参考文献:
[1]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张小远.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杨梦琳(1992— ),就职于西安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