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金花
自实施新课改以来,我校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座谈、观摩和研讨,给教师提供了学习、实践、总结的机会。作为地理教师,我们必须更新课程理念,有效实施课堂教学。
一、树立全新的课程理念,深入学习新内容
长期以来,中学地理教学以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播为主,让学生识记的相关内容特别多。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试图使学生获得一辈子都用不完的地理理论知识。然而事实却告诉我们,这样做,无论是教学目的,还是教学方法,都是不切合实际的,而且是完全没有办法做到的。时代在不停地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教师必须不断掌握、不断更新地理知识,这便是人们常说的教师要有长流水的教育内涵。但是,由于受教材和教学时数的限制,教师面临大量教学内容,只能向每周的两节课要效率。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地理课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创造性地发展学生独立学习地理新知识的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与之相适应的便是教师要创设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知识时,进行交流和探究,形成自己的结论,同时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表扬中获得发展。
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领读式”的教学方法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了。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导者、参与者,必须积极转变观念,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地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从而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
二、开发学生资源,提高学习实效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而完善的生活地理素材库,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挖掘现有教材中有关生活地理的内容,但是怎样才能有效地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做到“学习生活中处处有用的地理”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上对教材内容中所蕴含的学习、生活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挖掘、整理,并时刻让学生多留心、多观察、多记录,结合生活实际,列举生活实例,解决实际问题。
如在引导学生读喜马拉雅山图时,教师让学生找到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引导学生知道其海拔有多高。大多数学生用了重叠法、联想法等,但效果均不好。这时教师不妨运用谐音法让学生对比加强记忆。有一位学生将其归结为“爬爬试试是山”(8844.43米)。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这类方法,无疑会充分调动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及主动参与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时效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媒体提供给我们信息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其中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理知识在我们的周围时时有,处处有。这些地理资源在地理教材中是无法学习到的,也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地理知识的兴趣,从而对地理教学起到积极作用。
目前,网络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可以说是最便捷、最省时省力而又最经济的方式。学生在课下可借助电脑、手机,通过互联网对课本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资料提前进行查阅、预习;另外,电视台也经常会播放一些有关地理方面的节目,这些节目与我们的生活贴近,极具趣味性。如中央台播放的《寰宇地理》《经典人文地理》《走遍中国》,这些优秀节目涉及科学、自然、文化等非常多的领域,教师可将其中的内容有选择性地引入地理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进一步联系生活,强化知识,开阔眼界,打通地理教学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使这些优秀资源为地理课堂教学服务。
针对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实际发生或存在的、并与地理教学有着相关联系的一些重大地理事件,教师不妨事先做一些准备,在课堂上把这些相关内容串联进去进行讲解。
比如,在讲“天气系统”这节课时,教师可事先在网络上找出2017年第1號台风“梅花”、2017年第6号台风“玫瑰”、2017年第10号台风“海棠”等影响较大的台风气象卫星云图,根据这些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在课堂上播放有关台风的一些视频,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对台风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归纳。由于学生了解台风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的巨大影响,现在在课堂上学习这些内容便非常轻松了。
另外,书籍也是学习地理学科很好的信息库。教师可选择一些与地理学科相近的书刊,如《世界人文地理百科全书》《地理知识之十万个为什么》等,这些书籍包含一些天文、气象、地质、水文、海洋等方面的内容,都与地理学习有联系,往往在不经意之间便成为地理学科学习的庞大信息来源。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插入科普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激发学生在书籍中寻求诸多地理问题的答案,慢慢养成积累知识的习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可贵的地理资源,一节具有生命活力的地理课堂便会展现在学生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