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霞
兴趣是一个人行为驱动中最活跃、最现实、最强烈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若对事物没有强烈的兴趣就无法点燃求知的火花,更谈不上创新的意识。学生只有带着强烈的兴趣来学习文化知识,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以积极的情感去探索、实践、创新。因此,在语文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以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来吸引学生,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导课激趣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高潮形成的第一个切入点。在这一阶段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对于整节课的进行能产生良好的带动作用。例如,在讲《斑羚飞渡》一课时,在导课方面,我采用了课文内容与电脑录音教学有机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听了美国大片《垂直极限》中的一个片段,讲的是一家三口人在攀崖时,突然发生了意外,绳索上的钉子从崖缝里崩落,唯一剩下的钉子,也在吱吱作响,绳索上一家三口人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为了减轻绳索承担的重量,保住儿女的生命,父亲毅然割断了悬挂在自己身上的那股绳索,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这个片断和课文内容十分相似,主题也非常吻合,充分体现了父爱的崇高、伟大及人性的美丽。这样的开头,不仅巧妙地引入了课题,还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因此,教学起始,能否导好新课对学生能否学好一堂课起着重要作用。
二、情境激趣
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进行训练的过程。这些“过程”是由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所决定的。“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都是知、情、理的统一体。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体会、把握及挖掘之上。如在讲授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教师就要注意以趣、以情、以美的感染力作为营造课堂教学情境的主要手段。用美“读”、美“品”、美“画”极力渲染学生情趣盎然、充满美感、激情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被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高昂的学习情绪,不仅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甚至可辐射到课外,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竞赛激趣
利用人人都想展示自我、追求成功的心理,构建一种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课堂竞赛机制,这就是“竞赛激趣”。它的特点是学生通过竞争所形成的一种外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张扬个性、激励进取、反对懈怠的诱因去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这种方法在学习文言文时效果尤其明显。由于文言文的阅读量与学习难度非常大,教师平时总是“费尽心机”,采用如“书读百遍自现法”“精耕细作串讲法”“自读法”等,效果却不佳。学生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主动性不足。这时教师可以采用竞赛式教学。具体做法是:
第一阶段:以基础知识的学习为主,以学生相互提问、互相反馈的活动为主。
第一轮:学生朗读。规则: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先进行示范朗读;各小组中随意抽一人进行示范朗读。读错一处扣5分,全对加10分。
第二轮:“答记者问”——接受检阅。规则:各小组先推荐一人为本组代表,就本组负责的具体内容,答别组“记者”的提问;任意抽一人“答记者问”,字词的音、形、义用法,句式特点,翻译等无所不可。答错一处扣5分,答对加10分。
第三轮:“点背”——检阅别人。每组就基础知识方面设计的相关问题,由小组代表任意指出别的小组中的两人进行必答。答错一处扣5分,答对加10分。
第四轮:“逐一过堂”。教师下发相关基础知识方面的当堂练习。完成后,每小组抽取若干份再进行评分,成绩计入各组的总分。
第二阶段:以课文写法等方面的分析、感悟、理解为主,以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活动反馈为主,以教师提问为辅,通过学生之间的竞争激趣,改变传统的学生听、教师讲的单一教学模式,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
四、媒体激趣
由于语文教材描写事物的多样性,往往使得学生感到难以认识、难以想象,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低落。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开创语文学习中以听觉、视觉相结合的激趣方法、途径,通过这种途径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向课堂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松鼠》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动画片,并配以轻盈明快的音乐。没有见过松鼠的学生看到这种活泼可爱、讨人喜欢的动物,感到十分好奇、新鲜,注意力也非常集中,带着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急不可待地开始阅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者只有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做到张弛相济、动静結合,才能在课堂上化解学生的疲劳,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致,引导他们积极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使学生始终走在一条轻松、愉快的学习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