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无 为
张小平,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管乐学会理事、上海长笛研究会副会长、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表演系长笛专业教授、国家一级作曲、硕士研究生导师。
今年6月29日晚,在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厅举办了该院78级毕业生重回母校,以“感恩”为主题的毕业40周年音乐会。他们中有著名歌唱家,有卓有成就的教授,也有走入外国皇宫的音乐家,还有国家级乐团演奏家等。来自上海的长笛演奏家张小平教授带给现场听众的是一首颇有难度的《卡门主题幻想曲》,他的演奏音色纯正、流畅完整,充滿着对音乐语言表达的内在追求。做为一名60多岁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能在舞台上保持这种高水平的良好状态,确实令人印象深刻。看的出来,这位从西音走出去的音乐家几十年都在持续不断的坚守着自己追求音乐艺术的初心,并为此长期不懈的努力着。
1956年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自幼喜爱音乐,14岁进入宁夏回族自治区京剧院乐队学员班,开启了他人生中从事音乐专业学习、实践的旅程。当初次面对专业艺术院团大量的实践演出活动和该活动对每位从业者的技能要求时,他感到了只有热爱是不行的,唯有勤学苦练才有出路。为了能更好的解决管乐演奏中的气息问题,他坚持每日早起跑步到四公里以外的公园里练习基本功;为了能弥补他音乐理论知识的不足,他尽力搜寻当时可以买到或借到的各种音乐理论书籍进行阅读、学习;为了能在专业上有长足的进步,他用省吃简用后的微薄积蓄多次远赴北京寻师学艺等,这一系列的做法使他很快成长起来,除适应了工作要求以外,更重要的是逐步养成了勤奋刻苦、独立思考与做事持之以恒的品格。八年的戏曲音乐学习、工作经历使他在日后的音乐创作中获益匪浅。
1978年秋,做为恢复高考后西安音乐学院首次面向西北五省招生时的考生之一,他顺利的通过了入学考试,被录取到该院管弦系学习长笛演奏专业。这是一个新的开始,当他怀着喜悦与兴奋的心情步入校园后,感受到了与之前完全不同的音乐艺术学习氛围。当首次面对47名来自西北五省、普遍具有良好的音乐专业基础与潜质的同窗时、当初次集中看到众多学识广博的的先生、师长们对每位学子孜孜不倦、倾心相授的情景时,他感到了幸运!强烈的求知欲与上进心更加炽热,追求音乐艺术的梦想更加坚定。1979年,学校要选送几名管乐学生前往北京进行专门培养,专业交由当时中央乐团的几位知名资深专家负责,理论课程则聘请了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授课,他很荣幸的被选中,汇同赵保平(双簧管专业)、迟铮(单簧管专业)、米和平(大管专业)、任秋来(长号专业)、侯守安(小号专业)共6名同学一起前往北京学习。学校为他们租了景山区老古城一处农民的房子,大家同吃同住。虽说条件有些艰苦,但心情是非常愉悦的。能师从全国最好的老师在北京学习,这对于每位心中装有音乐梦想的学子来讲是多么高兴的事情! 张小平遇到了他音乐事业中最重要的专业老师李学全先生。先生是全国著名的长笛演奏家,教育家,其人品、技艺、对待艺术的认真态度以及严以治学的大家风范都深深的影响了他,而正是从这一刻起,他对长笛演奏艺术才有了全面、系统的认知,勤学苦练的历程为他日后在长笛领域的发展奠定了更加专业化的基础。为此,他对母校一直心存感激。对那段同吃同住的同学之情念念不忘。
1982年秋,毕业后的张小平回到了他的家乡,进入兰州市歌舞团(现兰州歌舞剧院)成为了乐队长笛演奏员,主要工作是为团里的歌舞节目伴奏。当时是计划经济时期,国内除几个大城市有职业乐团外,其余大多均为综合型的院团和戏剧团体,音乐艺术的独立性很难彰显,而这对于一名刚从音乐院校毕业的大学生来讲,心中的抱负与现实之间出现了很多不适,怎么办?当看到自己多年苦学的演奏艺术很难得以展现、团里又缺少音乐创作人员的情况下,他自告奋勇的担负起了一些歌曲伴奏的配嚣任务,利用自己多年的学习、工作经验和掌握的一些音乐基础理论搞一些小型的音乐创作,尽力拓展自己。功夫不负有心人,实践效果还不错,第一次创作的管弦乐作品《驼铃》就在全省首届器乐创作比赛中获奖,他的工作热情受到了很大激励,当86年看到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要招收四名作曲专业进修生的招生简章时,他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冲动,向單位提出了要去报考的申请并为此进行了认真准备。同年9月在單位的支持下,在他个人的努力下顺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干部进修班,开始了系统学习作曲技术理论的历程。在上音,他先后师从著名作曲家、教育家何占豪、杨立青两位先生。用两年的时间修完了和声、复调、曲式与配器全部课程,成绩优秀。这为他日后在音乐创作方向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8年秋,完成新学业的张小平回到了他的原工作单位,成为了专职的音乐创作人员,在此后十二年的工作中,他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音乐创作领域,为了写好作品,他多次往返于西部各省的地、州、县和偏远山区实地体验生活、采风学习,在实际创作中力所能及地将西部音乐的风格特征结合到当代体载的音乐之中。先后独立创作发表了《兰花花》《情系万佛峡》两部大型舞剧音乐,合作发表了《天马潇潇》(与张玉龙合作)和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大奖的《大梦敦煌》(与张千一等人合作)两部大型舞剧音乐;独立创作发表管弦乐作品《牧场》;为多部电视剧、电视艺术片作曲,并担任了甘肃省话剧团、甘肃省京剧团多部原创剧目的音乐设计等。他的创作虽涉及体裁多样,但贯穿西部音乐的风格特征确十分鲜明。正是因为这份坚守从而使他的大多数作品极具有特色,表现时还会不时的彰显出个性的火花。这段时间是他创作的多产期,也是他人生中精力最为旺盛的时期,创作之余,他担任了兰州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先后兼任了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科的外聘教师。在长笛演奏方面也精心地指导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他们后来均分别考入各个音乐学院,其中部分学生现已成为了各职业交响乐团的业务骨干和高校长笛专业教师。这些经历为他进入教育界,从事音乐专业的教学与研究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上世纪未至本世纪初,伴随着改革开放国策的逐步深入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教育界迎来了变革与发展。大学阶段的教育理念开始向更加综合的方向转变,新的学科布局观念促使了各院校学科间的重组与兼并。除专门院校开始增设新型专业外,普通大学则更多的是偏向多学科的建立与交叉,普遍增设了艺术门类的专业,随之而来的则是广泛的引进艺术类的师资。2002年秋,张小平告别了他工作、学习了20年的岗位,进人华南理工大学任教,从此开始了他投身于音乐教育工作的历程。
华南理工大学是一所著名的工科类院校,校内原来只设有一个从事校园文化建设的艺术活动中心,新建的艺术类专业要正常运行起来,将要面对很多的问题与困难,虽然有校领导们的大力支持,但对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设施与教学管理等问题都需要有人做大量的具体工作,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为此,张小平和同时被引进到该校的几位老同学一起担负起了这些任务,并汇同艺术系的全体教师们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积极参与了该校艺术学科在队伍建设、教学管理与组织落实等方面的工作。大家齐心合力,用一年多的时间成功地建立了该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科点,他先后担任了艺术系主任、艺术学院筹备领导小组组长、艺术学院副院长等职,学术上出任该校艺术学学科带头人、音乐教学团队首席教授。对他而言,当时这些开创性的工作随然带来了很大的工作压力,但同时也经受了很大的煅炼,倾心投入的过程就是又一次学习、提高的开始,三年的历程是丰富难忘的!
2005年,新成立的同济大学音乐系开始公开招聘负责人,经几轮筛选,张小平的专业经历以及他在同样工科背景学校中的工作表现使他成为了被引进对象,同年9月进入该校音乐系工作。进校以后,他低调做人、踏实肯干的作风使他很快的融入到了新的集体,凭借着对综合大学创办专业艺术教肓定位有明确的认知与了解,他和他的同事们一方面在专业建设上坚持推行学校制定的“小而精”发展理念,而另一方面则是积极探索在校内广开艺术通识类课程教学和通过举办定期音乐会、讲座以及与对各学生社团进行专业指导等活动,强化了在学校文化内涵建设中的作用等。举措行之有效,得到了学校的支持。短短几年,音乐系的在编教师队伍由初期的几位教师逐步扩充至20多位,教学体系日益完善,教学质量日益提高,他负责牵头的音乐专业建设也得到了稳步的提升与发展。对张小平而言,在他人生的经历中能够参与两所国家重点院校艺术学科的创建是非常荣幸的事情,虽说是机缘巧合,但也与他干一行爱一行,认真做事、执着追求的工作态度相关联。高校的核心工作是教书育人,除去日常的行政工作外,他从未放弃专业上的追求,经他指导的长笛专业学生大多都顺利考入国外知名音乐院校进一步深造,其中学成归来者均在国内知名乐团工作。十多年来,他先后编注出版了《戈尔鲍弟长笛初级教程》《柯勒长笛基础教程》(教学版)《安德森系列练习曲》等长笛经典教程、录制发行了《张小平演奏世界著名长笛作品辑》(CD两张)。创作发表了交响组曲《井岗山》(CD1张)、管弦乐作品《丝路回响》等。2014应第三届尼柯莱国际长笛大赛组委会邀请,为大赛创作了中国风格乐曲《笛韵》。由于该曲着力于唐代诗人高适《塞上听吹笛》的诗词意境,立足于西部音乐的特点与中国古曲风格的结合,个性突出、效果新颖,受到了来自评委会和选手们的普遍喜爱。后经国内外多名著名长笛演奏家在各个音乐会上进行表演后,获得了很好的推广效应。
2017年2月,已经延时一年的张小平迎来了退休后的新生活,虽然离开了岗位,但教学与创作工作仍在学校的返聘中继续进行。除去完成自己巳在校的研究生和长笛专业本科生的教学任务外,他有了时间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同年,应宁夏回族自治区歌舞剧院的邀请,为第四届中国西北音乐节开幕演出创作了一首长笛与乐队的作品《古道映辉》,9月在银川首演。2018年6月应广州国际长笛比赛组委会邀请为大赛创作中国风格比赛曲目,作品要求即要有浓郁的中国音乐风格,同时还要展现长笛的技术技巧。时间紧,任务重。在向有关方面通报情况后,决定在原《古道映辉》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大的修改与再创作,加入了适应比赛要求的技术技巧段落、重新布局了结构与调性、重写了伴奏型式与织体等。7月底作品完成修定后,命名为:长笛与钢琴《古道掠影》并交由大赛组委会向选手公布。10月4号,进入广州国际长笛比赛半决赛的十名中、外选手依次演奏了该作品,主办方也同步进行了网络直播,作品受到了来自评委会.选手和观众们的普遍称赞,在国际比赛的舞台上传播了中国文化,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长笛与钢琴《古道掠影》描绘的是重踏丝绸之路的观感与感叹,充满了对祖国西域的美好幢景。这里:大地辽阔、天高云淡,清脆的驼铃在耳畔回响,牧童的笛声在空中飘杨,各民族多彩与欢快的舞蹈不时的映入眼帘,更有那大开拓的时代钟声激起的令人喜悦的自豪。张小平从艺40多年的学习、工作历程是丰富的,也是多彩的。过去的岁月中,虽然他的学习、工作环境发生过多次变迁,但其内心的艺术追求从未改变,对故士的爱恋和对新事物的热情从未减退,而正是这份发自内心的坚守与不懈的追求使他的思想更加充实,行动更加自强。在新的创作计划实施之中彰显他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