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然
(重庆市长寿区生态环境监测站,重庆 401220)
土壤是“生命之基,万物之母”,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环境要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1]。由于人类一些不合理经济活动的影响,土壤环境质量及其安全性能日益下降,直接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而危害群众健康。因此,土壤污染已成为世人关注的重大问题[2]。
长寿区地处重庆腹心,既是重庆的工业高地又是产粮油大区,也是西部重要的综合性重化工基地[3],全区土地面积212.32万亩,农用地约占43.3%,土壤类型以水稻土、冲积土、紫色土、黄泥土为主。长寿特定的产业定位和产业结构,决定了土壤环境风险较大,老化工生产基地历史遗留的土壤污染问题突出,地膜、农药残留及部分农灌水质量较差等导致部分农用地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因此,通过对重庆市最具代表性的长寿区土壤污染防治现状作梳理,分析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借鉴。
长寿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虽起步较晚,但在重庆市率先印发实施《重庆市长寿区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明确了土壤防治目标、任务,落实了部门责任,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全面掌握农用地污染状况,在全市率先开展了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布设、核实和样品采集,为全市土壤污染详查工作提供示范和技术支持。开展疑似污染地块风险排查,对排查出的10块疑似污染地块开展环境风险评估调查,建立疑似污染地块名录。开展441家畜禽养殖场污染整治和禁养区内382家养殖场关闭或搬迁,安排专项资金,鼓励畜禽养殖粪污生产有机肥循环利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近年,长寿区相继开展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多目标区域化学调查、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等专项工作,初步掌握了全区土壤污染总体情况和基本特征。但在系统性、精细化等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全区土壤污染防治的需要。
长寿区产业结构相对偏重,在有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包括土壤在内的生态环境监管带来了较大压力。作为老化工生产基地,长寿化工厂等老企业已经污染的土壤存量问题的解决还需要耗费较长时间,全区土壤污染防治仍需负重前行。
随着农村居住集中化、劳动力空心化、消费商品化、生产规模化等背景变化,长寿农村地区的畜禽养殖、生活垃圾和废水、化肥等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土壤环境问题的解决面临较大压力。
长寿区生态文明执法监管人员配置不足,土壤环境监测能力相对欠缺,缺乏污染物快速检测设备,需要引入更快速高效的设备推动土壤环境监测科学化、缺乏调查取证执法装备并提高监测及执法人员专业能力。
以重点监管企业和疑似污染场地毗邻农用地为重点,加快推进农用地污染状况详查,切实摸清土壤污染底数。对污染地块开展风险排查,查明企业用地环境污染状况,明确污染地块的污染面积、类型、分布、成因及其危害,评估土壤污染潜在的环境风险。通过调查数据资料的整合分类与综合分析,建立全区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构建土壤环境大数据平台。科学设置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基础点位、风险点位、背景点位,建设覆盖全区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加强土壤污染状况动态监测,并依据监测结果采取有效的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根据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结果,按照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对农用地土壤实施分类管理[4];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高标准建设和更严格的保护制度,强化耕地地力建设,确保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开展农用地污染源头防治,加强具有潜在污染的风险源治理,实施农业清洁生产项目,有效削减农耕地、林地、园地的农药、化学肥料使用量,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加强农业重点区域的土壤监测和农产品检测,优化种植结构和土壤污染治理措施,实现区域土壤的安全利用。
根据污染地块土壤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结论,结合污染地块(含疑似)的具体情况,按照治理修复类、风险管控类和用途限制类加强污染地块的管控;对暂不满足治理修复条件或风险等级较低的污染地块,可采取风险管控或用途限制等措施,有序推动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5]。严格建设用地环境准入,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和供地管理,符合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土地才能开发利用。
加强土壤环境保护队伍建设,配备必要的土壤污染快速检测设备、调查取证执法装备,保障环境执法、农业执法、环境监测、农村面源污染监测和环境应急需求。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人才跨部门合作,培养环保、农业、林业、国土、建设、规划等复合型人才,建立一支人员稳定、专业全面、技术过硬的监管队伍。
畅通公共参与渠道,鼓励法律规定的社会组织依法对污染土壤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加大党政机关、学校、工厂、社区、农村等的土壤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培训,通过新闻媒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