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平霖
(湖北省京山县环保局,湖北 京山 431800)
京山县位于湖北腹地,北倚大洪山脉,南邻江汉平原,具有优越的生态优势、便利的交通条件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武汉城市圈观察员,多年来京山县把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2009年提出“生态京山”战略,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绿色发展,提高环境治理水平,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2015年成功创建湖北唯一的国家生态县,2017年被评选为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成为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征途中先行先试,为全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
GDP由2009年的105亿元提高为2017年的357亿元,三产业结构比由2007年的24.1∶46.8∶29.1调整为2017年的15.2∶54.9∶29.9,连续13年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工作先进单位。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252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95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100%,实现行政村、镇、社区30 miin村落文化圈和15 min社区文化圈全覆盖,是湖北首批10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县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25 m2,生态村、美丽乡村、宜居村庄、健康幸福村、绿色小康村和清洁卫生村创建达标率90%以上。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5.13%,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以上,境内有大洪山国家级自然风景名胜区、虎爪山、太子山国家森林公园、惠亭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各类保护地11处,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达到27.4%。连续6年空气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城镇集中饮用水源100%合格,四大河流断面考核水质达到国家和省级预设要求,县域生态状况指数(EI)在江汉平原17个县市区中排名第一。
2009年以来,坚持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的原则,坚持县长主导,政协主席主抓,各部门和镇(区)主责的工作格局,对重点任务和重大政策铆实责任、传导压力、强化考核。各级一把手亲自抓生态,各部门履职尽责、主动对表、积极作为,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创建工作落实到位。
在全省率先建立健全县、镇、村(社区)三级环保工作体系,各级信息员成为生态创建和环保一线的生力军;加大主流媒体宣传教育,常年提升生态文明氛围;开展生态德育培养,编写地方环保教材,做到生态文明理念进教材、进课堂、进大脑;开展“环保日”“观鸟节”、“网球节”等形式多样的生态环保宣教活动;推动“生态镇村创建”和“绿色系列单位创建”,全民参与生态创建的格局初步形成。
坚持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破除旧动能,培育新动能。生态工业持续发展,关闭散乱污企业70余家,实施上百个循环经济项目,健全智能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健康三大产业,建成智能制造产业园、华中汽车科技园、南方机械装备研发制造推广中心和湖北天菇食用菌产业园四大全产业链园区。生态农业欣欣向荣,生态种养面积达到60万亩,“三品一标”种植比重达到65%以上。生态旅游异军突起,以“生态、休闲、养生”为主题,实施一大批重点旅游项目,成为唯一的“中国网球之乡”、“中国观鸟之乡”,创建成全国十佳生态休闲旅游城市,被纳入湖北省10个全域旅游发展示范县创建之列。生态环境宜居宜人,开展城镇综合污水、农村生活污水、医疗废水、畜禽养殖污水“四水同治”,城镇污水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率均达到100%。京山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坚持总体谋划与久久为功,坚定不移实施“生态京山”战略,一张蓝图干到底,不断探索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率先落实河湖长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历任审计制,形成整体顶层合力。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坚持生态优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实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程,实施重点突破,针对基础设施薄弱的农村,试点先行逐个击破,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坚持经济发展与协同提升,坚持“一盘棋”思想,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2010~2015年创建国家生态县期间,实施生态工程300余个,生态文明投入资金达93.36亿元,2015~2017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期间,实施生态工程100余个,生态文明建设资金54.2亿元,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互哺。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还没有彻底成型,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尚不明确,各自为政,不同规划相互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
受地理区位、生产要素等因素影响,造成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南部平原少林,畜禽养殖业高速发展,造成污染形势严峻,北部多山造成经济基础薄弱,高污染企业仍被接纳。
生态保护仍以政府为主体,企业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发挥。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市场化机制没有健全,尤其是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没有形成。区域间生态调控与补偿机制没有形成体系。
谁污染谁治理的难度较大,较长时期的生态环保历史欠账无法偿还。农村生活垃圾长效保洁机制难以落实,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营维护存在难题。天地一体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没有健全,城乡环境监测网络存在漏洞,监测监管能力尚需提升。
“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凝聚改革合力、增添绿色发展动能、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是京山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需重点推进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突破。
明确农产品主产区功能定位,优化用地指标控制体系,严守“三根红线”,推进多划合一,整合各部门规划,编制空间规划,构建县域空间发展指南和可持续发展空间蓝图,牢守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充分发挥耕地、林地、草原、河流、湖泊、湿地在生态环境维护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挖掘地理优势,促进生态资源经济化,发展生态工业,提质生态农业,壮大生态服务业。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产业链循环化,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加快工业智能制造、农机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全面优化绿色经济结构比例。发展循环经济,实现GDP绿色化,摒弃高投入、低耗能、低污染,强化绿色招商,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实现经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发展,实现发展源头、生产与产出绿色化。
运用经济杠杆调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着力解决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发育滞后、社会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扩大碳排放交易,落实排污许可与排污权交易。建立区域生态补偿制度,探索天门河、京山河、大富水、漳水的水环境补偿制度。建立自然资源开发使用成本评估机制,实行土地、矿产、能源、水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建立企业信息披露制度,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的发放力度,支持设立各类绿色发展基金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建立污染场地环境监管体系,探索区域污染防治联动机制,完善行政执法和环境司法的衔接机制。构建充分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和生态效益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全域推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着力解决发展绩效评价不全面、责任落实不到位、损害责任追究缺失等问题,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