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伟
(北京工商大学,北京 100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和志愿者队伍建设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志愿者服务提出殷切希望,强调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用爱心温暖需要帮助的人,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向上向善,为实现中国梦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在志愿活动中,青年大学生无疑是特殊而极其重要的群体,但近些年来随着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逐步深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出现了些矛盾,暴露出不少问题。
本文从现有状况分析入手,主要采用访谈法、文献分析法,以洞察当下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据此提出发展方向。
高校志愿者的服务工作内容大多数是由校级团委接收安排工作,行政任务性强,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工作安排,虽然能有效的安排高校志愿者的服务工作,但是这也限制了高校学生志愿者的工作范围,大多数只能服务由校级团委安排的志愿活动,服务内容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的积极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的灵活性无法得到体现。学校在安排的这些志愿工作中,因为会考虑学生志愿者本身服务能力和社会阅历问题,所以较少接受安排需要有较强专业性的志愿服务工作,学生志愿者也无法在这些志愿工作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学习。
现阶段,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多为在敬老院、孤儿院或者打工子女学校从事教育指导等服务工作,除此之外在别的行业内缺少相关志愿活动的工作安排,服务活动形式单一化。在这些具有行政性任务服务活动中,由于时间上的强制安排,缺乏系统的服务制度安排,极其容易影响学生志愿者本身,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会造成或多或少的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积极性。
由于高校志愿者本身的特殊性,在从事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多无法得到有效的技能提升,空抱有一腔热血去完成志愿服务工作,容易在各项志愿服务工作中出现个人情绪,或者面临压力无法自我调节从而选择中途退出,责任心不够,做事不够有担当等问题。当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出现以上困难时,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积极性会很明显的减少,影响服务工作进行。
一个优秀的团体需要一个好的管理制度指导引领团队的工作,高校志愿者团体也是,在人事管理制度上需要对志愿者的服务工作有明确的表彰和肯定,增强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工作积极性。
现阶段高校在高校志愿者服务工作上缺少对志愿服务工作的宣传和肯定,一味地安排服务工作。且大部分高校都采取志愿活动由志愿者自费路费或“先垫后付”,缺少对志愿活动专项的基金支持与赞助,大学生自身经济条件贫困的很难有高涨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对志愿工作感兴趣的高校学生且这种兴趣和热情在没有肯定和表彰下极其容易丢失,造成志愿者人数的减少。
高校志愿服务的形式单一化问题,促使学生志愿者对于志愿服务的理解存在局限性,会认为志愿服务大多只是为老弱病残而服务,完成志愿服务活动显得只是一个过程,不会去深思背后社会文明道德的问题,一方面是志愿服务活动缺少必要的宣传和肯定,另一方面志愿活动更多的只是出于高校学生的自愿行为,多为学生本身的责任感和兴趣,涉及服务精神。而背后对于为什么去做这些志愿活动和行使服务工作的意义不明确,都说明了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内涵理解不深刻。
在新的时代里,年轻群体未经历革命年代,且独生子女居多,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及坚定的意志品质。大多数对于志愿服务只停留于新鲜感、好奇体验感,参与一次两次便选择退出,缺乏常规性与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
但如今时代发展变化,新媒体兴起也促使志愿服务需要改善方法、加大宣传力度。党中央等高度重视志愿精神,也标志着我国志愿服务进入组织化、规范化、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改革迫在眉睫。
高校青年志愿者群体十分庞大,但若缺乏强有力的指导及系统化的管理,就会变成一团散沙。各高校校级团委部门应将在校学生志愿者统一起来,由团委老师指导负责志愿者部门,分类安排志愿活动工作和志愿宣传工作,统一有序管理。
部门的建立能有效的解决高校志愿者的志愿工作方向,有序开展活动,便于志愿精神、工作经验方法的传承。且在这种部门的氛围下,志愿者队伍的凝聚力会得到增强,本身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得到体现,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与热情。
完善志愿者章程及相关规章制度,注重对于志愿服务活动后的信息反馈,收集相关评价,并作为绩效考核与激励惩戒措施的重要评判标准。
当下志愿者活动形式单一枯燥,且培训一味强调耐心负责,易消磨高校大学生作为志愿者的体验兴趣。除助贫扶弱支教外,学校可积极拓展多样化的志愿服务,尤其是身处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高校,可征集市级大型活动的多岗位志愿者,以此能促进志愿者参与热情,在志愿奉献的过程中开拓眼界、收获锻炼机会。
此外,培训课程需要更加系统化、趣味化,长期定期培训考核与志愿活动前临时培训相结合,可采取外校志愿服务专家进行讲座、志愿团体间素质拓展活动、志愿服务礼仪课程培训、志愿知识竞赛、优秀志愿者表彰大会等多样化的形式。
志愿者应该明确动机、保持本心,以志愿精神、服务他人为核心,减少综测加分、追求管理权力等功利性目的。同时也要积极倡导高校及社会尊重志愿者的人格,注重志愿者服务热情维护,提高志愿者对志愿精神的认同感,杜绝将志愿者当成廉价、免费劳动力。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其奉献精神、服务精神,展现当代大学生志愿者风范。
此外,志愿者的选拔并非服务意识强即可,更需要脚踏实地、耐心的意志品质,及一定的组织管理、应急能力。提高对临时、流动志愿者的选拔标准,除了必要的意志品质外也应考虑志愿者的实践经历、学术水平、交际能力等素质。对于志愿者工作部的换届选举要充分重视,选拔德才兼备的干部。志愿者学生干部应负责整体活动的宣传、招募、组织,使得在保障志愿活动有序开展的同时,展现志愿者的风采,促使临时志愿者能够在服务中学习更多志愿服务相关知识。
在知网中搜索新媒体、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等关键词,相关文献高达万篇。不难发现近年来新媒体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其作为当下年轻人的思想宣传平台,在公益志愿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高校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可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进行活动宣传、志愿者招募。
各高校志愿服务中也存在“供需不平衡”、水平不一等现象,高校应积极与其他单位、社会志愿者团队合作,共同交流经验,以搭建、共享志愿服务供需信息平台和弱势群体信息库。这不仅需要高校志愿者团队的自身努力,具备良好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体系,还需要学校团组织,区、市甚至省团组织的指导与扶持。
高校志愿者这一群体应该得到高校管理者乃至社会的重视与关注,提供必要的物质资金支持与补贴,激励更多青年投身到志愿活动中去;也要严加考核,提高选拔的标准,培育具备专门业务水平的志愿者工作相关部门学生干部,提高高校志愿者整体素质。唯有多维度、全方面的采取措施,才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志愿热情与积极性、提高志愿活动的质量,促使高校志愿者事业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