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
——开启学生思维之门

2018-11-29 21:04:34
名师在线 2018年12期
关键词:浮力注射器鸡蛋

陆 燕

(江苏省张家港合兴初级中学,江苏张家港 215626)

引 言

新课标的实施,更看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新课标的理念出发,采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而情境教学就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融入课堂,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构建高效的初中物理课堂[1]。

一、创设趣味情境,促进思维培养

物理知识抽象、难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再加上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更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主动探索的内驱力,使之进行积极地思考、探究,提升思维能力,从而实现高效率的课堂教学。

例如,在教学《汽化和液化》时,教师没有一味地讲解有关汽化的基础知识,因为那样学生会产生厌烦的情绪。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了趣味性的情境,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前先准备了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在课上用注射器吸入一部分热水,然后让学生观看热水的状况,学生是亲眼看着教师从冒着热气的杯子中吸入的,知道注射器中的水是热水。这时,教师向学生提问:要想让注射器中的水沸腾,有什么办法吗?水沸腾需要加热,可是注射器是塑料做的,也不能直接加热使水在注射器内沸腾啊。学生一时有些不知所措,教师说道:我不用加热就能使水沸腾起来。学生惊住了,纷纷摇头表示这是不可能的。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注射器中热水的变化,只见教师缓缓地抽动注射器的活塞,惊奇的一幕出现了:注射器中的水竟然沸腾了起来。学生开始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对此产生了极大的求知欲,纷纷进行思考,最终弄清楚了其中包含的物理道理。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趣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眼看见奇异的现象,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跟随教师的教学活动,积极动脑思考,深入学习,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培养。

二、情境借助多媒体,促进思维形成

由于年龄的原因,学生在学习一些物理知识时,没有想象的空间,导致对知识很难做到准确的理解,也就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丰富学生的表象,拓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探索物理规律,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形成。

例如,在教学《光的折射》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就采用了多媒体手段进行情境教学。教师从网络中寻找到了一些光的折射的视频资料和图片,学生亲眼看到了:在空旷的沙漠中行走的人,看到了前方有一滩水,会促使行进者的脚步积极向水源走去,可是走了很远很远,也没有找到这滩水;在海边正在散步的人猛然抬头看到在半空中出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惊呼声传遍了整个海滩,人们纷纷驻足举头眺望,还不时发出兴奋的声音;水杯中插入的筷子,能够从侧面清晰地看到筷子在水面处发生了折断;……有了这些画面,教师开始引导学生寻找出现这些情景的原因。沙漠和海滩上出现的一滩水和空中城市,并不是沙漠人和散步者直接看到了实物,而是看到了奇特的景象,那么很明显是实物发出的光出现了偏折,偏折后的光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才出现了一滩水和空中城市。最为明显的是筷子的折断现象,更加有力地说明了光发生了偏折。接着教师又带领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现象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发生的,学生通过这些情境的分析,意识到光的偏折是发生在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有了这些铺垫,教师自然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光的折射内容的学习了。

三、创设实验情境,促进思维发展

实验与物理教学是分不开的,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实验的直观效果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实验为学生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物体的浮与沉》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认知物体浮沉条件,教师就借助实验给学生创设了情境,教师先拿出一枚鸡蛋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然后让学生观察鸡蛋在水中所处的位置,这时教师向烧杯中加入一些食盐,学生观察到鸡蛋悬浮于水中,学生感觉很神奇;教师接着向烧杯中加食盐,学生竟然看到鸡蛋慢慢地浮到了水面上。教师带领学生分析鸡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意识到鸡蛋本身的重力没有发生变化,即使在烧杯底部也只是受到浮力的作用。通过分析,学生自然就得出了鸡蛋受到的浮力在变化,那么是什么在影响着鸡蛋受到的浮力大小呢?也就是食盐在改变水的密度导致了鸡蛋的沉与浮。接着教师又拿出一个金属块和弹簧秤,提议学生派个代表来帮忙操作实验,教师把金属块挂在了弹簧秤的下方,让学生代表读取此时弹簧秤的读数,并记录在黑板上,然后把金属块的一部分放入水槽中,仍旧让学生代表读取并记录,学生就发现此时的读数要比放入水中之前小了,根据受力分析可知金属块受到了水的浮力作用,二者的变化就是浮力的大小。教师继续把金属块完全放入水槽中,学生代表发现读数比刚才更小了,也就说明浮力更大了。这时教师让学生总结这个现象,学生代表提出浮力发生变化。教师接着引导学生金属块从没放入到完全放入水槽,浸入水槽中的体积在不断地变化,导致金属块受到的浮力在变化,也就是说明处于液体中的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与浮力是存在关系的。这时教师让学生根据刚才的实验,讨论物体沉与浮的条件究竟是怎样的,学生经过讨论、交流,最终得出了正确的答案。

教师利用实验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直观的实验现象中产生了足够的学习动力,在学习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样学生必然会积极参与到实验中,开动脑筋进行思考、讨论、交流,提升了思维能力。

四、情境引入生活,提升思维高度

众多的物理知识都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内容向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受下,对物理知识产生体验,这样将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认知,提升思维高度。

例如,在教学《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物理知识,使学生掌握力的作用存在相互性,教师借助生活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情境:当用鸡蛋碰触碗边时,鸡蛋就会被打碎;用手拍打别人时不仅被打的叫着“疼”,打人的也感觉到了“疼”;走路时不小心踢到石头上,脚疼的同时石头也被踢了出去;……当教师列举出这些生活场景时,学生的头脑中就像过电影一样闪现着每个镜头,心中也有了一定的感受,这样就很好地触动了学生的学习共鸣,更有利于学生思考力的作用存在着相互性,同时这些生活中的实例,也提醒学生要多关注身边的生活,认识到物理知识就在生活中,拉近物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教师利用生活内容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物理就在周围的生活中,加快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思考和分析,提升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结 语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来辅助课堂教学,让学生在高涨的学习热情下,主动融入课堂教学中,积极思考、探究,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

[1]王立冬.对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几点认识[J].考试周刊,2016,(27):150.

猜你喜欢
浮力注射器鸡蛋
“浮力”知识巩固
我们一起来“制服”浮力
浮力大小由谁定
行动吧, 液压挖掘机!
从“手枪注射器”说起
神奇的鸡蛋画
按摩注射器
发明与创新(2016年6期)2016-08-21 13:49:36
远离打针恐惧的儿童玩具注射器
工业设计(2016年6期)2016-04-17 06:42:35
从鸡蛋开始
认识鸡和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