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采砂石场的景观设计与生态治理研究

2018-11-29 20:53黄万斌
绿色科技 2018年17期
关键词:砂石坡面植被

黄万斌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林业局,云南 弥勒 652399)

1 引言

废弃采砂石场为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其大大破坏了生态环境,损害了城乡的形象,同时会使得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废弃采砂石场的形成主要是人为因素导致的一种破碎的生态系统,造成植被迅速退化以及水土流失加重。此地貌造成了植被覆盖率大幅度地降低,甚至是全部消失的现象,不仅对生态环境具有严重的破坏作用,还大大阻碍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废弃采砂石场的绿色植被进行修复,并重新创造秀美山川已然是人们应该格外关心的主要问题。由于人们的环境保护观念日益增强以及对美丽中国建设的渴求,有关的政府部门要把废弃采砂石场的景观设计与边坡治理工程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得环境治理工作与景观美化工作互为促进,协调发展。

2 思路与方法

对废弃采砂石场的景观设计进行修复主要是采取工程的方式对废弃采砂石场的外貌不足实施自然地处理,从而减小废弃地和其附近环境的差别。相关的生态修复方式主要为:景观综合治理方式、景观刚硬性治理方式以及景观柔和性治理方式。

景观刚硬性治理方式主要为在砂石壁的光滑表面和较大坡度的开采面上,进行园林景观与土木工程小品的修建,并对边坡的外观进行精美的修饰及雕塑,从而更好地改善环境和美化环境。例如镶嵌彩塑板、雕塑刻字以及修建条石台阶等。

景观柔和性治理方式主要为对坡度较缓的部分边坡位置,栽种大量的植被,并喷播生长基质,同时使用乔灌草花藤竹进行搭配与色彩的协调对边坡的表面进行装饰,从而对边坡进行有效地绿化。

景观综合治理方式主要为把刚硬性治理与柔和性治理紧密地融合,从而彼此映衬,美化环境,采用铺装高强度塑料格栅、打铆钉以及加锚杆等工程方式,并结合挡土墙、排水沟与廊道等相关的配套设施增强植被生长的稳定性,提升植被的生长速度。

3 景观设计原则

3.1 自然优先,边坡稳定原则

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恢复自然。自然植被对保持区域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维持生命系统及生物多样性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旦遭到破坏,极难恢复,必须采取工程措施,所有工程措施应以当地自然环境条件为优先。边坡稳定是生态修复的基础,首先要对边坡进行清理,排除边坡崩塌、危岩、滑石等隐患,以期达到边坡的基本稳定。

3.2 因地治宜,经济适用原则

人工进行植被恢复可以在短期内见到效果,但要经得起长时间考验,就要根据当地自然植被的演替规律,把短期效果和长期效能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后续植物群落结构的稳定和免养护目的的实现。同时,充分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尽量降低造价和后期绿化管护费用,要求选用植物材料时,尽量选用适应性强、管理粗放和质优价廉的植物种类。

3.3 和谐统一,整体协调原则

生态修复要以自然景观为主,以和谐统一的人文景观为辅,不破坏采砂石场原有的整体性,尽量避免大填大挖,人为施工痕迹要适当隐藏,不过分暴露。在恢复其绿色植被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景观,通过协调修整和选择性的种植,实现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相协调,自然美和人工美相结合。

4 治理策略与景观设计

4.1 废弃采砂石场概况

弥勒市地处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山势走向大致为南北向,地势北高南低,中部低凹。昆河高速(G80)公路穿弥勒境内中部而过,道路所在区域大致可划分为构造溶蚀盆地地貌、岩溶垅岗洼地、侵蚀剥蚀低中山地貌和峰丛洼地谷地。昆河高速施工时就地取材,再加上城乡开发建设的需要,使公路沿线留下了29个废弃砂石料场,面积达116 hm2。主要类型有低矮石坡、中等砂石坡、高陡砂坡、高陡砂石坡、高陡石坡,由于边坡类型各异,因此采取的治理模式也各不相同。

4.2 治理模式

(1)补土降坡绿化。

适用于低矮石坡和中等砂石坡,对于高度小于20 m的石质边坡,坡面陡峭,坡度大于60°,首先将边坡削降1/3,再利用周围的废砂石土填筑坡面高度的1/3~1/2处,再在其表面覆土绿化。剩余的坡面可做适当挂网防护,必要时在前端增设挡土墙,客土绿化。

(2)SNS网挂网 固土(片块石)绿化。

适用于高度大于20 m的石质边坡,坡度小于50°,坡面凸凹不平,坡面底部补土不便,则用片块石固定,再用生态袋+SNS柔性防护网客土喷播。

(3)框架格子梁防护绿化。

该模式主要针对砂质边坡,高度大于20 m,边坡陡峭,坡度大于60°。该边坡由于高度高,砂多石少,坡面不稳定,绿化防护比较困难,尽可能在其底部填筑土方和石块,以降低边坡高度,同时在坡脚可以种植高大的乔木进行遮挡,在坡底和坡口周围种植爬藤类植物以增加绿化效果。

(4)其他模式。

客土喷播、挂网客土喷播(单层网)、挂网客土喷播(双层网+支撑板)、生态袋/生态长袋+挂网客土喷播、飘板(V型槽)、格构粱、边坡平台种植槽+补植花灌木、坡面补植花灌木。

4.3 重难点分析

(1)边坡稳定性差,雨季易冲刷,存在安全隐患。

(2)生态系统被破坏,原生物种减少。

(3)地形地貌复杂,土壤贫瘠、土层薄。

(4)水资源匮乏,植物生长困难。

(5)森林乔木覆盖率低,群落单一。

(6)景观性差,影响高速公路沿线整体风貌。

4.4 解决措施

4.4.1 加固边坡,消除隐患

(1)对边坡进行稳定性评价。

(2)依据每个边坡的类型和特点,选择具有针对性的生态修复措施。

(3)防止雨季冲刷,在坡顶、坡脚设置截水沟,坡面设置急流槽,坡脚增加挡土墙,优化排水措施。

(4)选择根系强健的植物品种,采用柔性防护网,结合生态袋等生态修复工艺,稳固边坡。

4.4.2 丰富物种,修复生态系统

(1)以乡土植物为主,模拟原生植被群落结构。

(2)前期栽植先锋树种,快速恢复适宜动植物栖息的生态环境。

(3)速生、慢生树种相结合,顺应自然演替规律。

(4)乔、灌、草、藤相结合,丰富植物种类。

4.4.3 因地制宜,改良土壤

(1)因地制宜,不大挖大动,依据现状地貌选择适宜的修复措施。

(2)细化边坡类型,拟定单元修复的方法,将复杂边坡划分为多个小单元,定点修复。

(3)采取施肥、换土、客土喷播等措施改良土壤。

(4)通过种植槽、飘板工艺、生态袋等技术增加基质厚度,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空间和条件。

4.4.4 收集雨水,充分利用水资源,雨季前栽植,采用水车喷灌

(1)结合地形在坡顶或坡脚修建小型蓄水池,收集雨水,用于边坡的浇灌。

(2)在有条件的地方修建大型蓄水池,收集雨水,缓解旱季浇灌用水的压力。

(3)在重点区域设置滴灌、排灌系统。

(4)充分利用周边的水资源,通过抽水、引水、流动水车等措施引入水源。

(5)通过土壤改良、表层土壤覆盖等措施,加强土壤的保水能力;

(6)结合当地雨季安排施工进度,雨季来临前栽植完成,借助雨季的水份和湿度,以利于植物生长;

(7)无法采用滴灌、喷灌系统的区域采用水车喷灌。

4.4.5 增加乔木覆盖率,丰富群落结构

(1)以乔木栽植为主,套种、间种乡土灌木、竹类。

(2)采取多种模式混交的种植形式。

(3)优化植物群落,形成结构稳定的生态风景林。

4.4.6 打造景观亮点,提升高速公路沿线的景观风貌

(1)与周边山林景观相协调,重点提升高速公路主要景观面和关键视线的景观效果。

(2)利用植物的花色和季相变化,打造多个主题、各具特色的植物景观,形成五彩边坡、花林、秋色叶林等景观。

4.5 景观设计

采砂石场废弃地具有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结构不稳定、地形破碎、立地条件差等特点,为保证生态修复的顺利进行,首先要对边坡进行清理,特别是高危陡峭(60°~ 90°)边坡应实施削坡造台处理,边坡地质状况基本稳定后结合山体形状,再设置截、排水沟和挡土墙等配套设施。

由于采砂石场立地条件差,为使苗木的成活率提高,保证植被恢复的稳定性,需优先采用抗性强的乡土树种,同时考虑具体的种植条件,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使人工植被与周边自然植被相融合、相协调而趋近自然。

人工进行植被恢复,虽然可以在短期内见到效果,但要经得起时间考验并保持长期效果,就必须遵循当地自然植被的演替规律,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重点是以生物措施为主,适当将园林景观建设应用到生态复绿上来,充分提升边坡复绿的艺术性。按地域特点和季相搭配原则栽植以观花观叶为主的景观林木,可选择大戟科、木兰科、蔷薇科、漆树科类的适生树种,以增加植物种类,形成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同时运用景观综合治理的方法,保证后期植物群落结构的稳定和免养护目的的实现。

5 结语

(1)废弃采石场景观工程应该是工程与景观的有机结合,景观设计应贯穿工程的全过程,而不是采石场开采工程结束后的修补性工作。在采石场开采过程中,应该注意场地的位置,提前做好采石场开采规划,以利于以后景观治理。

(2)废弃采石场景观治理时,应充分考虑周围环境的整体规划,结合景观硬软治理,做好景观的长期规划。

(3)充分发挥当地的文化传统风俗和山水环境优势,利用景亭、廊架、景墙、置石、雕塑、座椅等园林小品与植物景观相结合,通过点景和空间分隔艺术处理,营造出具有文化特色的景观工程。

(4)根据废弃采石场的不同生境条件,结合生态、经济、景观等需求,选择性引入本地或外地耐旱性园林彩叶树种,如红叶李、红枫等。增加植物种类和生物多样性,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

猜你喜欢
砂石坡面植被
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路域植被生物量计算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植被覆盖度变化遥感监测
模拟降雨条件下林木裸露根系分布方式对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
浅析砂石材料质量对道路建设的影响
深水坡面岩基础施工方法
基于能量的坡面侵蚀性径流及其水沙传递关系
长江江苏段水上过驳整治环境下砂石运输前景分析
人工砂石料加工系统运行成本管理的探讨
追踪盗猎者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