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英
(云南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云南寻甸655200)
云南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处于昆明市寻甸县的中西部分,保护区内的主要保护对象是黑颈鹤,黑颈鹤栖息地是一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寻甸黑颈鹤保护区的地貌属于切割山原类型,山体较为高大,其中散存一些洼地,通过积水形成草甸湿地为冬季黑颈鹤来此过冬创造了有利的先天条件。但是由于自然保护区与社区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使得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目的没有实现,亟待解决自然保护区与社区之间的冲突。
云南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了保护区独特的稀有性,沼泽化草甸湿地需要保持一定的自然性。湿地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并且当地的区位优势较为明显,有比较高的科研价值、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动植物数量并不多,但是作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其境内有个3种国家一级的重点保护鸟类,有九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其特有的稀缺性是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的独特优势。
黑颈鹤是现在世界上唯一生存在高原上的鹤鸟,这种鹤类鸟全世界种群大约有11000只,分布在我国境内黑颈鹤有7000多只,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处。因为黑颈鹤种群数量较少,生育繁殖能力较低,并且分布片区有限,在1994年被IUCN列为易危物种,1989年被列为我国重点保护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属于世界急需拯救的易危珍稀物种。其中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内越冬的黑颈鹤数量常年维持在50~100只之间,大约占黑颈鹤东部越冬种群数量(2700只)的1.9%-4.0%。
湿地属于水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过度范围区域,是处于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的边缘地带,也是地球上最脆弱,最容易受到威胁的生态系统之一。其特性十分典型,在云南寻甸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内,湿地成分完全靠降水量以及水面滴水源进行收集,同时周边陆地的环境对于此地湿地的环境影响较大,造成了湿地生态系统极为脆弱的特征,同时寻甸黑颈鹤保护区属于高寒山区,气温低、风量大,不利于植被的生长,如果遭到破坏很难将其生态恢复。长期以来黑颈鹤的活动范围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特别是人们过度放牧和农事生产活动,对于水源的功能和范围大大降低,部分湿地出现了消失退化现象。
保护与发展密切配合是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但保护区管理和社区发展又存在矛盾。云南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自2017年6月正式挂牌成立以来,加强了对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但在管理的过程中凸显出来了与周边社区之间的矛盾,其主要矛盾如下。
保护区的建立虽然对国家生态环境有利,从长远来讲对地方经济也有利,但是保护区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社区对资源的利用,缩小了社区发展空间,失去或减少了发展的机会,从而也减少了社区群众的经济收入。保护区居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作物种植和牲畜养殖。保护区内分布太多的耕地,社区居民传统农事活动对黑颈鹤觅食和栖息地造成极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到其他野生动物的栖息和繁衍。社区居民存在过度放牧对保护区植被造成严重破坏,牲畜采食过度,反复践踏,造成土壤板结和冲沟密布现象,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保护区建立后,加强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当地居民的建设用地、农业用地规模、牲畜放牧范围都受到了制约,使保护区和周边社区在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上发生矛盾。
保护区周边人口多,环境压力大,保护区周边社区经济发展对保护区的依赖极强,湿地的生态环境受到人为活动的威胁大。目前,保护区内主要湿地周边已被农民开垦种地,部分区域已渗透到湿地范围内,并且,保护区内原有的道路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水流的汇聚,从而导致天然补水量大减,随之湿地面积锐减、黑颈鹤栖息地萎缩、生态服务功能退化。由于耕地的大量开垦,每年面山所涵养水量大为减少,然而,多个海子还进行了人工分流,切断或改变了湿地水循环过程,这使得本来有限的水资源更快的排出湿地,最终导致湿地缺水而旱化。放牧是当地社区的主要生产活动之一,每天大量羊群对湿地植物的啃食,使得湿地保水功能大大下降,加速了湿地的退化,同时,大量的羊群排泄的粪便还影响了湿地的水质。
为使黑颈鹤、湿地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实现建立保护区的目的,需要保护区管理部门改变传统管理方法,和区内及周围社区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解决社区居民对保护区资源的需求问题。
对社区实行扶持共管,促进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参与资源管理,解决社区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区保护之间的矛盾,真正实现保护区建立的目的。同时,自然保护区可促进社区发展,帮助社区建立自我认识、发展的能力。
第一,遵循自然、经济规律,在确保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良好的情况下,努力发展社区经济。第二,保护区利益群体均可平等参加社区共建共管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第三,社区共建共管规划应当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与理解。第四,应当遵循“自愿、渐进、实效”的基本原则,即社区共建共管应当自愿参与,并且需要认识到共建共管建设是极其漫长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第五,社区共建共管中,参与共管的任何一方应当坚持“平等互惠、相互尊重”。
4.3.1 共管主体
共管主体主要为当地政府、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以及当地社区三方。
4.3.2 组织
在周边社区选取管理经验、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和保护区管护局相关人员共同成立社区共建共管委员会。并聘请相关人员成立各个分会,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制定社区发展、管护、经营计划与方案,负责社区发展的决策,并对群众的保护、经营以及生产等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
4.3.3 共建共管机制
(1)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中进行社区共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的培训,通过社区共管,提高保护意识,和社区建立良好的管理,形成相互支持、共同管理的模式。
(2)通过共建共管,当地政府与社区居民提高社区自我管理能力,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区经济发展,使得社区居民得到利益,在周边社区形成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提高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
(3)共建共管项目的建立实施均需经过当地居民、政府以及保护区等的参与讨论,一起共同确定。
(4)将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密切的重点部门,如农业、畜牧业等首先以技术推广的方式逐步吸引到保护区周边社区工作中。
(5)建立社区共建共管发展基金。在共管委员会的牵头带领下,组建社区共管发展基金,基金可由省级、国家财政厅拨款,也可以接受国际上相关组织的捐赠,同时还可以动员社会个体、群体等的捐赠,拥有资金后,社区共管机构便可以采取行动,并及时总结示范项目,积极推行效果好的项目,为重要项目发展提供自助,确保社区共建共管机制的长效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推广阶段到来,保护区管护局必须在更高层次上与省级其它政府部门建立起共同管理的机制,以保证县、市、省级政府部门间共管机制的顺利建立和发展。
云南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已知黑颈鹤最南端的越冬地,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科研价值。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能够为黑颈鹤提供良好的生态栖息地,同时进一步保证昆明市及各县市的生态安全,通过对于寻甸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的共建共管建设,相信一定能够使黑颈鹤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人与鹤的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