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珏 K12教育网
本刊2018年第10期已经刊载过一节优秀的生物微课《一条染色体的自述》,其中采用了“拟人化小故事“的设计方法。本期所赏析的化学微课也采用了相同的设计方法。
故事型微课,即用故事化的教学设计策略来承载教学内容,又用微课的手段来表达故事。
从教学设计方面来看,“故事化”是一种巧妙的教学设计策略。根据作者在文中的描述,我们知道,作者是在该知识非常抽象、复杂、不容易理解和记忆的情况下,经过长时间苦思冥想,最终才找到了“故事化”的设计方法。
为什么“故事”会有助于理解呢?这是因为,故事是符合全人类心灵结构的叙事方法。人类在长期的社会文化生活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固有的故事讲述的“套路”——其实就是社会事件或人物遭遇的典型情节。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对其他人发生的各种事件耳熟能详,而且人类天生地关注同类的命运,会产生较强的“代入感”,人类很容易把主人公的命运和自己的经历联系在一起。因此无论故事有多么跌宕起伏,人们总是能够接受,能够理解,能够深深地参与其中。
《乙醇、乙醛、乙酸和酯的转化关系》微课就是如此。该微课把远离人们生活的抽象生涩的化学术语,转变为“拟人化”的“小姑娘”“铜大哥”等人物后,瞬间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学生转而关注拟人化的人物的遭遇和命运。
那么,“拟人化的人物”又如何和知识建立关联呢?这就需要在构建故事时,使人物的特点和知识元素的特点相类似,将故事发展的情节和知识元素发展演变的情节相类比。正是这种“类似”,使得学生在深入故事之中后,能够比较容易地将故事中的内容迁移到知识的理解方面来。可以看出,故事其实就是知识的“脚手架”。
因此,正像每一部电影都必须先有一个好剧本一样,一堂好课、一节好微课需要先进行一个好的故事设计。
而从媒体设计角度来看,同一个故事,用微课的方式来表达,比用文字、教师语言表述,具备更大的优势。
这是由于文字、语言使用的都是单一感官通道,对情境营造的能力并不理想。而微课是一种视频媒体,在视频中,经过精心设计、丰富恰当且相互配合的声音与画面,会营造出远远超越语言、文字的情境感受。
《乙醇、乙醛、乙酸和酯的转化关系》微课也证明了这一点。通过手绘漫画、精心设计的PPT页面效果与动画效果,再加上略带忧伤的音乐、作者深情的旁白,共同为故事内容创造出强烈的情境感受,大幅增强了信息表达的吸引力,使得学习者印象更加深刻,知识迁移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