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猫小咪对话录
——杨梅与写作

2018-11-29 11:13◎王
初中生写作 2018年11期
关键词:小咪多汁老猫

◎王 彤

老猫:小咪,你在鬼鬼祟祟地干什么呢?

小咪:嘻嘻,又被你发现了,我在吃杨梅。好吧,分给你一颗!

老猫:啧啧,这种加工过的杨梅,真是没法跟新鲜的杨梅比呀!

小咪:感觉话匣子要打开的样子……

老猫:是啊,因为体验太丰富了!

小咪:吃个杨梅,有什么体验哪?

老猫:因为我小时候,在北方很难吃到新鲜的杨梅,大多吃的都是腌制过的杨梅,甜中多酸,所以我一直认为杨梅是很酸的东西,甜味儿都是后加的。那时候还误把杨梅认作是“望梅止渴”中的“梅”,觉得杨梅就是那种一想就会满嘴冒酸水儿的梅子……直到后来吃到了新鲜多汁的杨梅,才平了这个栽在杨梅身上的冤假错案。人家杨梅汁液饱满,根本没有那么酸,还是一种水分充足、甜酸适度、十分解渴的水果!

小咪:居然误作了“望梅止渴”那么多年,曹操要是知道你这么想,会不会从古代穿越过来再送你一斤梅子,让你好好分辨一下两种水果,省得你想着杨梅咽口水。哈哈哈!

老猫:不开玩笑了。我想的是,很多事我们缺乏体验,就会写不出真实的情况,一方面会造成误解,另一方面,主要是在写作中,就会因为没有体验,而写不出这种真实的感受。我要是一直吃不到新鲜杨梅,恐怕在作文里提及杨梅时,便只会写杨梅酸,而写不出杨梅的鲜嫩多汁,写不出颗粒饱满的杨梅那放射性的果肉中充溢着的甜酸味道,也写不出吃杨梅时的感觉:从舌尖到整个口腔都深深臣服于酸甜可口汁液丰富的杨梅,牙齿配合着舌头,不时地挤压着这个圆滚滚的小身体,等到它努力挤压出最后一点儿水分的时候,一个硬硬小小的果核从舌头和牙齿间钻了出来,一身轻松的样子,仿佛完成了某个使命……

小咪:老猫,你都给我说馋了。大冬天的,到哪儿去找新鲜杨梅解馋哪?

老猫:嘿嘿嘿,怎么就给你说馋了呢?我哪有那么大本事?

小咪:你有哇。我也吃过新鲜的杨梅啊,你说杨梅果肉是放射性的,形象得很哪,可不是嘛!看上去就好像是从果核一根根长出来的一样。但是每一根里都是满满的水分哪,甜酸的味道,在嘴巴里被舌头和牙齿一卷,一颗杨梅就变成了一颗在嘴巴里爆炸的甜水弹,不酸也不是很甜,就是很解渴,很好吃……啊呀,我现在嘴巴里满是口水啦!

老猫:哈哈哈,真是把自己都说馋了!一颗爆炸的甜水弹!你这个比喻也很生动呢。我也可以通过你的描述感受到那颗汁液满溢的炸弹杨梅啦!

小咪:我这么俗不可耐的比喻,也能算得上好吗?

老猫:算哪。这个甜水弹让人一下子就可以想象到那种样态和感觉,很不错呢。我们用比喻去形容一样东西,如果听到这个比喻的人知道我们所比喻的东西,那么他就会在心里进行一个比较,于是,他就会感觉到我们的比喻像还是不像,这个时候的比喻是在唤起他内心的认证。如果他对我们要比喻的事物不熟悉,那此时的比喻就会用某种熟悉的东西,来唤起他的想象,这种想象就会引领他认识新事物。所以,我们在比喻的时候,有时会选择和我们要比喻的事物相像的事物,有时也会用熟悉的比喻陌生的,用已知的比喻未知的。

小咪:哇,我的甜水弹会让没吃过杨梅的人感觉到吃到新鲜杨梅的感觉!这可真带劲,来年夏天,我好好吃一顿“甜水弹”!

老猫:十足的吃货!咱们是在借杨梅说作文呢,你有没有领悟点儿什么呀?不然,我可不给你买“甜水弹”。

小咪:小意思。我们起初说的是吃杨梅的感觉,新鲜的杨梅和腌制的杨梅味道不同,不吃不知道,一吃吓一跳。但老猫借着杨梅说我们写作文时,体验会带来真实的感受,真实的感受会让我们的表达更自然和贴切。

老猫:嗯,不错,这个总结得好。

小咪:我把杨梅比作“甜水弹”,被老猫肯定。老猫借杨梅来讲比喻在描写中的使用,好的比喻,要么是符合读者的认知,要么会唤起读者的想象,会用熟悉的喻体去认识不熟悉的本体。我用甜水弹来比喻新鲜多汁的杨梅,虽然俗气了点儿,但是足够形象贴切,老猫你就给我一个大大的赞!我说的没错吧?

老猫:哇塞!孺子可教哇!看来我不用再费力解释了,你说得是相当清楚,可以升级做我的助手了,薪水就是夏天的杨梅!管够!

小咪:嘻嘻,来年夏天的杨梅有着落啦!

猜你喜欢
小咪多汁老猫
爱洗澡的猫小咪
农忙(外一首)
鲜嫩多汁的萝卜
酸甜夏日
在去撩骚的路上?
果香满夏衣
对不起,老猫
小咪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