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学习评价实践与思考

2018-11-29 09:20:08陈雨梅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17期
关键词:温馨试卷错误

□ 陈雨梅

教育是有温度的科学,也是具有幸福感的科学。如何让学生在教育环境中快乐学习、幸福成长,其途径和渠道丰富多样,其中之一就是要与以主观幸福感为研究核心的积极心理学相结合。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对当下体验及未来的幸福指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快乐感和幸福感,是决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幸福感还是沮丧感的关键因素。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的积极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幸福指数,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初步的探究。

一、注重鼓励——改“×”为“√”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习惯于用“×”和“√”标记来评价学生的作业和试卷。多数学生看到教师的红色“×”时,会产生消极暗示情绪和被否定的沮丧感。这种消极的体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在任教班级中开展过比对试验,A班为实验组,B班为对照组。对于实验组A班学生的作业和试卷,用“√”评价,作业和试卷中的错误或需要改进的地方用红线轻划,提示错误所在,不用“×”标记,而对B班学生作业和试卷中的错误仍然采用“×”标记。半个学期后,从作业和试卷质量上看,实验组班级学生作业的工整度和美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班级。对没有获得“√”的试题,实验组班级的学生会想方设法寻找老师,要求老师给他分析错误所在。反观对照组班级学生,即使教师主动找学生,他们也会有意回避,课后与老师交流也基本不太愿意;同时,对于“×”的消极暗示,多数学生在错题更正时往往采取消极应付的方式,不认真书写,不规范作答,忽略知识生成性的思路与步骤,不讲究页面的整洁。

由此可见,“√”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教师对其积极肯定的评价,他们会怀着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关注那些没有获得“√”的错题,而那些被打上“×”的学生,他们怀着被否定的心态建立起心理防御,不愿主动积极接受教师的更改,只是被动修改,其效果和质量显而易见,知识生成的过程性步骤被忽略也就在情理之中。

二、注重温馨——改“评语”为“提示”

传统方式中的“×”“√”评价是属于简单评价,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为此,教师还需要引入和实施多元评价体系,其中“温馨提示”这种评价方式的效果较为明显。教师可以就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以及考试情况做出全面或部分的提示。较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评语”,“温馨提示”具有更强的建议性、开放性,可接受的程度更高。学生在温馨、亲切的提示下,身心放松、愉悦,思维积极,学习效率提高。

笔者曾发现任教班级的一位优生,越接近中考越焦虑,作业和试卷完成质量越不理想,甚至于原本很简单的题目该生却因找不到思路和突破口,导致出现审题思维不清、解题方法错误、答题知识引用不全等错误。在此后的几次作业和试卷上,笔者有针对性地在其部分错误答案旁边附上如“可以考虑审题角度”“如能注意方法思路”“若能结合知识运用”等提示,很快,该生就走出了困境,学习状态不断回升。在中考前最后一次考试中,该生特意在试卷的最后写上这样一段话:“这是我看到的最温馨的提示!谢谢老师!我会考出我的水平!”中考成绩揭晓后,该生以较好成绩顺利进入重点高中的实验班。

三、注重发展——改“终评”为“常评”

对学生课堂作业的评价,教师往往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给学生作业打上如“优、良、及格、不及格” (或者ABCD等)的等级,是多数教师在作业评价上的习惯性做法。对完成质量较差的作业则评价为“重做”两字。实践证明了这种较为粗糙的评价方式存在较大的缺点,这种等级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对自身要求较高的学生会感到遗憾,是因为没有得到教师肯定的“优”;自身学习动力缺乏的学生,其最终目标会定位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上,对作业的要求是完成,“不重做”是底线。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经常性 “重做”的负面结果是最后不做。这种终结性的评价制约着学生的发展。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作业采取发展性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对完成质量较高的作业,考核用标注“A+、A、A-”。

第二,对每月作业获得四次及以上“A“等的学生,全班展示表扬并计4分个人积分。

第三,允许作业未获“A”等的学生把作业纠错整理、重新提交,教师根据第二次提交的作业情况评定等级。

这种评价方式旨在让每位学生经过努力都可以获“A”等,但并非一次就能完成。这有利于推动和激发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同时还能弥补积极性强的学生的暂时遗憾,满满的“A”成就了学生学习的快乐。

四、注意要点

(一)“温馨提示”要因人而异

学生都具有特殊性,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不同的学生具体情况不同。在同一教学场景,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温馨提示”要有所不同,但不管何种场合,都要注重语言温馨,重在提示。例如,在教学中,笔者面对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提示时就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勇气和信心:“错误在所难免,我们都是在错误中成长的”;面对心态积极、学习认知能力较强的学生,当出现错误提示时就用引导式的语言引导学生反思:“某某同学,你昨天的回答比今天更全面,能告诉我昨天为什么做得好吗?”;面对心态良好、思维敏捷的学生,提示时就用具有挑战性的语言:“其实你可以答得更好,但你今天的回答有失水准,想知道什么原因吗?”

(二)“温馨提示”要化抽象为具体

明确的指向性是“温馨提示”必然要求。不明确的指向性会增强学生的不确定感。教师鼓励和激发的效度和深度,与学生是否有着强烈的确定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要尽量不用模糊的、抽象的、笼统的提示。学生如果没有强烈的确定感,则会在问题面前显得无所适从、不知所措,甚至于消极停步。课堂教学中如何增强温馨提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难点,很多教师在这方面会犯错,往往出现无效提示或浅层提示。教师对学生做提示时除了考虑学生本身的心理状态和智力发展水平外,还需要分析错误原因并给予具体的指导。笔者在教学中对审题不仔细学生的提示是“如果能认真重读一遍题目,你会有新的发现”;对解题思路不清楚学生的提示是“若能尝试回忆这类题的解题步骤,相信你会有收获”;对解题规范性不注重学生的提示是“请再仔细看看题意要求,会有更大的把握”。

“温馨提示”要求指向明确,是否意味着越具体越好呢?也不尽然,“山穷水尽”之后的“柳暗花明”,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寻求自我成长的一种有效方式。所以,要达到“温馨提示”的目的,手段和方式要具体,可以复述问题,可以留足够的思考时间,可以允许学生和老师做深层的争论等等。

(三)“温馨提示”要变单一为多元

在教学中,常常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温馨提示”,但提示的形式和渠道不丰富、较单一。其实,“温馨提示”的角度和形式是多维的。采取多维度的自我提示、学生之间的相互提示,是一种增强提示实效性的有效方法。例如,一次小测验后,笔者改变从教师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提示的做法,让学生从教师的角度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评价,自我订正做错的题目,但在订正前要结合自己的错误进行“自我提示”,以提示自己以后不重蹈覆辙,然后同桌之间对各自的“自我提示”进行修改再评价。对于这种新颖的“温馨提示”方式,学生感受到了全新的意义,也可以反省自己的评价思维,更有助于以后对自己进行中肯的评价和提示。

在教学实践探索中,笔者通过以上三种方式调整学习评价,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发展性。积极心理学知识的运用,有效地引领每个学生看到内心“好学生”的远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降低了学习焦虑感,增强了学习主动性。

猜你喜欢
温馨试卷错误
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
在错误中成长
温馨的一家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
不犯同样错误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
短篇小说(2014年11期)2014-02-27 08: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