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元珊
内地西藏班是我国民族教育内地办学的特殊教育模式。内地西藏班(校)的学生大多在12~13岁时,独自前往内地城市的学校求学和生活,此时学生的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独立生活能力并未完全形成。同时,内地与学生群体原先的生活环境,如地域特点、文化风俗、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对于内地西藏班学生群体而言,内地求学的过程即是跨文化心理适应的过程。
学生在跨文化心理适应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日渐凸显。有心理健康筛查发现,内地西藏班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本地学生,而内地西藏班学生的文化适应对心理健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1-3]。因此,有针对性地对内地西藏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非常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学生在跨文化心理适应中的心理状态和特点,思考如何将跨文化心理适应教育融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涵化理论是西方跨文化心理适应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对于内地西藏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极具启发性。因此,本文尝试以涵化理论为指导,思考如何将涵化的概念和理论引入到内地西藏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中,以期更好地让内地西藏班学生融入内地学校,提升该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品质。
涵化又称作文化适应,跨文化心理学家berry认为,涵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群体成员因接触而发生文化和心理变化的双重过程[4]。具体地说,涵化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文化或群体层面,指文化接触的群体在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政治组织等方面发生的变迁;二是心理或个体层面,也称心理涵化,指卷入文化接触的个体在言谈、衣着、饮食、价值观等方面发生的变化[5]。Berry认为在心理适应的各个过程中个体所面临的压力也不同,在异文化接触的准备阶段,心理压力较低,初步接触后压力显现,在个体感受到两者之间的文化冲突和危机阶段,心理压力达到最高,此期最易发生心理适应障碍[4]。
有心理学家针对跨文化适应的过程提出了相应的涵化理论。其中,Drew.Nesdale和Anita S.Mak根据个体的跨文化适应过程提出了相应的涵化理论[6],他们指出对于处于涵化情境中的个体而言,一般要经历涵化的四个阶段:第一,欣快阶段。个体以一种新鲜好奇的眼光和心态来看待异文化。第二,文化休克阶段。个体逐渐认识到文化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感促使个体产生一系列心理不适,如愤怒、敌意、挫折、过敏、疏离等,甚至还会引起个体的生理疾病。第三,反常阶段。个体体验到了一种沉重的文化压力,同时,开始承认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上的差异。这个时期的个体有一种游子的感觉:一方面他们感觉自身与母体文化没有太深的联系;另一方面他们又感觉自己不能很好地适应异文化。第四,适应阶段.个体越来越熟悉异文化,先前由于异文化引发的不适感在他们身上慢慢消失,并开始在新异环境中塑造和发展新的自我。
根据涵化理论的相关研究,结合自身在内地西藏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经验,笔者思考如何结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途径,如何结合涵化理论于内地西藏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帮助学生良好地实现跨文化心理适应,减少其在内地学校的心理疏离感,从而整体提升内地西藏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提升其在内地学校的生活质量。这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
1.将跨文化心理适应纳入内地西藏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必要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内地西藏班(校)由于西藏生群体的特殊存在,更应该有针对性地、结合内地西藏班(校)学生的文化特点,并整合涵化理论的概念及基本观点,为内地班西藏班(校)的学生开设专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中跨文化心理适应的内容应该成为该群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2.跨文化心理适应教育课程设置应遵循涵化理论的阶段特征
在开设跨文化心理适应的相关课程时,必须以涵化理论为专业指引,参考涵化过程中不同的时间阶段,及每个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而开设相关的跨文化心理适应课程。例如在涵化的欣快阶段,跨文化适应可以集中在多元文化背景介绍,积极心态的教育,适应教育,及相应的生活指导等方面,引导学生为涵化过程做好心理准备;而在文化休克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核心内容在于结合内地西藏班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现实需求,侧重于具体的心态调整方面的方法指导。
将涵化理论应用于内地西藏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要遵循不同涵化阶段的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能够精准地匹配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积极教育与适时引导,保障内地西藏班学生的身心积极、健康地成长。
1.关注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过程中滋生的各种心理不适
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内地西藏班的学生在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容易出现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例如抑郁、压抑、自卑、孤独、挫败感、攻击行为及各种偏差行为等;同时,剧烈的文化冲突如未得到适当的引导和教育,也容易滋生学生对于主流文化及群体的敌意和疏离。因此,针对内地西藏班的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必不可少。
2.促进学生发展整合的涵化策略,帮助其完成自我身份的建构
Berry将涵化策略区分为四种:整合、同化、分离与边缘化[4]。有研究表明,在涵化过程中持整合策略的个体,在情绪 、生活满意度等方面要优于其他三种策略[7]。由此可见,在内地西藏班学生的心理辅导中,如何通过各种技术的引导,帮助来访者发展整合的涵化策略是跨文化适应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当学生处于涵化过程的反常阶段时,内地西藏班学生和原有文化脱离,又无法在主流汉族文化中体验到归属感,可能会出现诸多类似于“我到底是谁”的困惑,辅导老师应该帮助来访者理解生活经历对个体的塑造,引导学生辩证看待跨文化的生活经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应对生命中的影响。
另外,心理辅导老师在对内地西藏班学生进行各种形式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过程中,应注意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敏感性。辅导者既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人层面,也要考虑到其独特的文化背景,思考如何有效为学生提供一个探讨的话语空间,共同探索和创造新的整合方法,以协助学生在新的环境中,既能继续保持对原有文化忠诚感,同时又能够吸纳主流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进一步调动内地西藏班学生的互助意识,成立专门由高年级内地西藏班学生组成的内地西藏生学生志愿者服务小组。对这些学生志愿者进行相关的心理服务的培训,让他们在校内以经验分享沙龙、朋辈互助小组、个别咨询等形式,对低年级的学生提供生活技巧、学习方法,和心理困惑等方面的朋辈辅导,以实现学生互助的目的。
内地西藏班学生都寄宿在学校,这意味着学习和生活的主要范围均是在校园之中,因此,学校应注重资源整合,为内地西藏班的学生构建友好、接纳的校园人际环境。将校园生活作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能够直接影响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的进程。
在实际的工作中,笔者发现部分内地西藏班学生的心理不适与人际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可能成为引发学生对立和矛盾的主要导火索。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可以依托校园的各种平台,例如校园广播、宣传板、文化展演、校园心理剧等多途径来提升主流文化群体对西藏文化及生活的了解,增进不同民族间学生和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培养学生对于文化差异的接纳和包容心,减少由于缺乏沟通所造成的人际隔阂;同时,也应该重视为内地西藏班的学生创设文化展示的平台和机会,增强学生在内地学校生活中的参与感,同时让主流文化群体可以了解他们本身的优秀文化,从而提升内地西藏班学生在跨文化心理适应进程中的自信心。
本文在跨文化心理适应的背景下,初步分析了涵化理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途径和方法,并提出内地西藏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重视跨文化心理适应教育。涵化理论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途径中有着良好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心理健康教师理解个体在跨文化适应中,处于不同阶段时的心理特征,有利于针对该群体的学生在进行教育和辅导。因此,心理辅导教师可尝试将涵化理论应用于内地西藏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导该群体的学生完成跨文化心理适应的各个阶段,优先发展整合的涵化策略,降低因跨文化心理适应不良而引发的心理问题的风险,从而提升内地西藏班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