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史记·刺客列传》侠义精神解读

2018-11-29 01:47
学生天地 2018年28期
关键词:智伯赵襄子齐桓公

刺客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这一行自古以来都是很神秘的存在。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分裂,许多权贵结交有勇有谋之士为己所用。纵观古今中外,都不乏以一己之力改变历史走向的刺客。他们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如今人们常说的『士为知己者死』,实际上就始于那个年代。汉朝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刺客列传》,便刻画了一批中国最早的刺客。

荆轲血色残阳,英雄悲歌

身份信息: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人

目标人物:秦始皇

任务完成情况:失败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

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末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故事墙 易水送别时,荆轲便知道他这一去是有去无回。可是,他毅然决然地去了,为什么呢?首先是因为田光先生以死相托。当落魄的荆轲飘零到燕国,田光先生认为他非池中之物,便与他成为莫逆之交,然后又把燕国的重任交给了他。其次是因为太子丹的恩遇,荆轲对此无以为报,才选择走上行刺之路。当然,在燕国的岁月也是荆轲生命中最荣耀的时光,他也愿意为燕国的存亡献上自己的生命。

人物记 刺客当中最著名的当属荆轲了,《史记·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荆轲一人便占了三千余字。荆轲刺秦王,本是为了伐无道,诛暴秦。然而当他用尽一切手段出现在秦王面前时却失败了。荆轲刺秦王虽未成功,却千古留名,使历代文人为其撰文赋诗。事实上,秦王不止一次遇到刺客,在荆轲行刺失败后,曾经为荆轲击筑送行的好友高渐离为其报仇,选择用中国古代的乐器筑灌铅刺杀秦王,也同样失败了。

曹沫兵不血刃即夺回城池

身份信息:春秋时期鲁国人

目标人物:齐桓公

任务完成情况:成功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於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於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於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故事墙 曹沫以力大、勇敢著称。鲁公对他很欣赏,任命他为将军,同齐国交战。未料三战皆败,鲁公心怯,连忙商议要割地求和。齐桓公答应和鲁公在柯地会盟。正当鲁公与齐桓公即将达成屈辱协议之时,曹沫手执匕首冲上前去,劫持了齐桓公,并责怪其恃强凌弱。齐桓公被迫答应尽数归还鲁国的土地。得到承诺后,曹沫才扔下匕首重新站在群臣之中。于是,不费吹灰之力,曹沫三战所失的土地都收了回来。

人物记 如果说曹沫是个刺客,他却不是以杀人为目的;如果说他不是刺客,他却携带管制刀具以刺客的方式挟持齐桓公。曹沫看似荒唐的举动,竟然兵不血刃地为鲁国要回了从他手中失去的土地,从而给自己这个常败将军找回了面子。曹沫以其忠诚和勇气,以及三寸不烂之舌,既要回了土地,又保全了性命和自己的名誉,可谓一举多得。

豫让士为知己者死

身份信息:春秋时期晋国人

目标人物:赵襄子

任务完成情况:失败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故事墙 豫让为了给智伯复仇,改名换姓,混进宫廷,企图借整修厕所的机会刺杀赵襄子。不料却被抓,赵襄子念豫让是个有义之人,便将他释放。豫让不死心,为了改变相貌、声音,不惜在全身涂抹油漆,口里吞下煤炭,乔装成乞丐,再次前往行刺。然而豫让的计划再次失败。临死前,豫让恳求赵襄子让自己刺穿他的衣服,这样即使死了也不会有遗憾。赵襄子答应了。豫让拔剑,连刺了赵襄子衣服三次后便自杀了。

人物记 豫让是第一个说出“士为知己者死”的人,他认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应该为赏识自己的人,不惜牺牲性命。除了有“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的报答知遇之恩的情结外,他还试图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人间道义、人的气节和忠义。古代侠士,完全不像现代一些人秉承的“鸟为食亡、人为财死”的观念,他们对人生价值的衡量完全以精神为标准,一生执着追求一些理念、原则,甚至为此牺牲。

唇枪舌剑

如何看待古代刺客把“士为知己者死”当作人生信条这一现象?

@筱绡我并不认同古人把“士为知己者死”作为行走江湖的信条。在某种意义上,这算是一种道德绑架。难道不为知己者死就不能实现抱负吗?如果为了做到所谓的忠心而去做愚忠之事,未免太过形式化。

@陌颜姑且不论刺客行为是否符合当时的法度,也不管他们的举动是特殊年代文化熏陶下的真实触动,还是源于道德绑架,都不得不承认,为大义而牺牲的精神,以及报答知己、为了信念奋不顾身的高洁人格,是值得国人铭记与学习的。

猜你喜欢
智伯赵襄子齐桓公
豫让的不为
士为知己者死
赵襄子学驾车
微表情里的大玄机
微表情里的大玄机
齐桓公遇委蛇
齐桓公大败山戎
刺客豫让:士为知己者死
齐桓公:交际中的人格魅力
齐桓公:缘何能成为“五霸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