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要“活”记事求“法”
——写人记事作文之“突出特点”,兼谈“写具体”

2018-11-29 01:15
小学生优秀作文(高年级) 2018年3期
关键词:饭盆饭量记事

俞 翔

人物要写出特点,事情要写具体,这是作文经常提的要求。可见,突出人物特点,把事情写具体,并不容易。当然,也并非不能做到!

指两点迷津——

什么是人物“特点”?不单指人物容貌、身材上的特点哦!更指人物性格、品质等方面的特点。写作文,后者是表现的重点,比如经常写到的助人为乐、热爱学习之类的。

大家也明白,要写出人物的特点,一般总是用一件事或者几件事来表现的。也就是说,事情写“具体”了,人物的“特点”应该或者可以跃然纸上了。

怎么把事情写“具体”呢?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要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似乎只有把一件事完整写下来了就“具体”了。这样理解固然不错,但也不尽然。咋回事呢?

读一个案例——

他盛好了饭,小心翼翼地端着饭盆,生怕一不小心掉下点儿什么似的。他慢慢地挪着小碎步,一边走,一边还时不时张开“血盆大口”猛吃上两大口。看见我正盯着他,他朝我笑了笑,表情有些尴尬。

我这才恍然大悟,怪不得这个“巨大”的身影两次从我身边经过……

“你怎么又来了?”负责盛饭的同学问。

“没啊,你看,我没吃过啊!”他亮出自己的饭盆。那饭盆肯定锃亮锃亮!

于是他得逞了,乐呵呵地蹦回来了。他见我还在诧异地看着他,竟然朝我快活地眨了眨眼睛,满脸的嘟嘟肉荡出了层层“涟漪”。这回,他终于心满意足地坐到自己的座位上。

你是不是已经捧腹大笑了?是啊,你肯定在惊叹“他”的饭量巨大吧!这就是人物特点。可是全文都没有出现“饭量巨大”这个词哦,小作者完全是通过“吃饭”这件事来表现其“特点”哟!这人、这事,实在太有趣了!

送两套“活”“法”——

一、写人要“活”

文学大师沈从文说:“写小说要贴着人物来写。”写人的作文一样如此。一句话:写人要“活”,不能写成木头人、僵死人。

第一招:“动手动脚”。

度量长度的本质是度量两点间距离④,如前所述,这样的度量依赖的是人对距离远近感知的本能,这样的度量是需要参照物的.

首先写好人物的行为,确切地说是“动作”。行为就是一个人性格特点的外显。你瞧,“端着饭盆”“挪着小碎步”和“缓缓走着”,惟妙惟肖地写出了“他”心里“算计”着怎么才能再混一次饭吃的形象;“乐呵呵地蹦回来”则一语道破“妙计”得逞之后的得意劲儿!

第二招:“眉目传情”。

其次写好人物的神情。一个人的心理特点就写在人脸上。“小心翼翼地端着饭盆”,可不仅是爱惜粮食的表现,更是生怕浪费了吃不到嘴里饿得慌哦;“尴尬”地“朝我笑了笑”,与后面“竟然朝我快活地眨了眨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生怕“阴谋败露”和“妙计得逞”的复杂心理。

第三招:双剑合璧。

语言必不可少,也就是“对话”。只要一张口,就知有没有。人物语言就是人物的“名片”。“没啊,你看,我没吃过啊!”就一句话,不知道心里有多少小九九,那“演技”,绝了!

第四招:“以貌取人”。

当然,也别忘了外貌。外貌不一定要在开头或者文中某一处集中描写,偶尔一笔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奇效。你瞧,“满脸的嘟嘟肉荡出了层层‘涟漪’”实在妙不可言!不写胖而知其胖,不写得意而得意尽显。

二、记事求“法”

至于事情要写“具体”,一般要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可“案例”的小作者既不交代“起因”,也不提供“结果”,记事一样生动且“具体”!方法有三招——

第一招:人物聚焦法。

拍照讲究镜头“聚焦”,记事同样要镜头“聚焦”。小作者先选取“他”盛饭后边走边吃的镜头,再选取他再度盛饭的镜头,最后聚焦在他“得逞”的瞬间。三个镜头,足以表现人物特点,把事情写具体。

第二招:情节曲折法。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是老话。你瞧,走到了座位就该坐下了,可“他”“竟没有停下脚步”,看似就此停止的情节还要发展啊;面对同学的质询,“他”竟然“亮出自己的饭盆”,故事肯定要继续啊!这就是一波接着一波曲折的“情节”,情节多了,曲折多了,事情当然具体了。

第三招:线索串联法。

人物聚焦,情节曲折,但一段一截的,像散落一地的珍珠,也不能称之为项链。文章中的“我”就是穿珍珠项链的“锦丝”。由“目送”而“在心中嘀咕着”,进而“恍然大悟”,直至“诧异”,这一心理变化过程就把“他”的前后行为联结在一起了,事情也就通顺具体了。同时,通过“我”的侧面烘托,突显了“他”饭量巨大的特点,是不是很巧妙呢?

当然,写出人物特点,把事情写具体,岂止以上几种方法,相信在你的作文中也有不少独门绝技,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喽!

猜你喜欢
饭盆饭量记事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一只普通的食堂饭盆与一段独特的特教历史
《安徽记事》
《青岛记事》
宠物饭盆也要天天刷
魔力语音
天时·地利·人和——写人记事作文之“环境描写”
恐龙的饭量有多大?
Why Men Never Remember Anything
哈佛大学研究中心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