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乡村振兴的根本是乡村产业振兴。如何实现产业振兴,结合武隆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和困境,提出了一些思考。一是培育龙头企业这个关键,二是发展电子商务平台,三是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连接器,四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五是打造农业品牌,六是重视农产品的营销,七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关键词:乡村振兴 产业发展 路径探析
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继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农村建设”战略后又一个关于农业农村的大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首要标准就是产业兴旺。从两次战略的内容可以看出,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就是产业振兴。我区作为一个西部的山区型农业大县,乡村振兴更是显得紧迫和艰难。
一、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
(一)产业是人才的聚合剂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人才兴则产业兴,人才强则产业强。如何才能聚天下英才于农村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事业留人,事业聚人。以产业聚集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实现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只有产业才能凝聚人才,只有产业才能留住人才,也只有产业才能发挥人才的作用。
(二)产业是农民生活富裕的源泉
产业层次决定着收入水平和财富能级,产业转型、优化升级是实现富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最大源泉。产业兴则農村活,农民富。目前,我区农民增收主要来源是城里务工收入,这就导致城市繁荣和农村萧条。农民本应是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但目前由于农村产业贫乏,绝大多数青壮年农民都已成为“农民工”,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而是从事工业和服务业活动,但是家还留在农村。
(三)产业是乡村治理有效的支点
纵观农村治理有效的典型案例,都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必须依托村集体经济产业。这样村支委才有向心力,管理才有手段,才能落地。我们常说管理就是服务,如果没有产业,就没有服务的平台。所以,产业兴旺是治理有效的物质基础。治理要围绕产业,治理也是为了产业的发展。
(四)产业是乡风文明的载体
产业兴旺是乡风文明的物质前提,乡风文明既为产业兴旺提供精神保障,同时也是产业兴旺的重要资源。文明乡风赋予农业和农产品以乡村文化内涵,可以提高农产品文化品牌,实现农业、文化、旅游的融合,成为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重要途径。乡风文明与乡村产业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二、我区农村产业发展状况
一是特色农业效益持续提升。据2017年底数据统计,全区蔬菜产量58.95万吨,茶叶产量305吨,畜禽养殖210万头(只),水产品产量3633吨。特色效益农业产值同比增长12%。全区主要有林果、渔业、茶叶三大特色产业为主的特色效益农业已成规模。高山蔬菜、烤烟、水产养殖、草食牲畜、中药材、竹笋等六大特色产业正在发展壮大中。
二是产业融合发展走出新路。全面推进68个农业与扶贫示范基地建设,6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示范效应凸显。形成了以双河镇蔬菜基地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区、以白马镇天尺坪为重点的高山有机茶叶园区、以火炉镇梦冲塘为重点的特色渔业园区、以黄莺乡复兴为重点的出口蔬菜园区和以鸭平片区为重点的立体循环农业园区,其中,双河镇、白马镇、火炉镇进入市级现代农业园区行列。
三是农业生态环境日趋向好。推广应用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10万亩,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23万亩,覆盖率超2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40%,稻田综合种养面积突破1万亩,全区“三品一标”达33个。全区各类农业认证产品达70余个,武隆高山蔬菜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
范区。
四是乡村旅游有所突破。武隆被列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木根村、荞子村、龙宝塘村、桃园村、明星村等乡村旅游扶贫产业示范带基本建成。后坪乡文凤村天池坝组、沧沟乡大田村大田组、浩口乡浩口村田家寨、平桥镇红隆村4个村落成功入围“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三、我区产业振兴的关键要素
(一)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培训新主体和新农民。
必须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亲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又要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等;既要全面建立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又要建立有效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因地制宜推进“三变”模式,壮大集体经济。
(二)发展电子商务,让农产品走向全国。
一是大力建设具有广泛性的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公路、物流、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针对农产品生产布局和季节性收获的特点,合理规划建设集货、初加工、预冷、分拣、包装、仓储等基础设施。
二是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等分级、包装、营销,建设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支持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加强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训。
三是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模式。通过电商大数据,改进生产经营模式,建立健全农产品产销稳定衔接机制。每个乡镇成立一个电子商务公司,比如以供销合作社牵头对电子商务进行规划和打造,每个村以村支委牵头进行营运。可以与乡村客运进行整合解决物流成本高的问题。
(三)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
第一,积极引导加工产能向农产品主产区、优势区和物流节点集聚。促进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合理布局原料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业,形成生产与加工、科研与产业、企业与农户衔接配套的上下游产业格局,打造专用原料、加工转化、现代物流、便捷营销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
第二,加快农产品初加工发展。以粮食、油料、薯类、果品、蔬菜、菌类和中药材等为重点,支持农户和农民合作社改善储藏、保鲜、烘干、清选分级、包装等设施装备条件,减少产后损失。
第三,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加大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集成应用力度,加快新型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节能干燥、清洁生产等技术升级,开展精深加工技术和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装备研发,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等,不断挖掘农产品加工潜力、拓展增值空间。
(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加大产业融合。
一是专业市场带动型。由地方政府建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大批中间商在专业市场进行批发交易,中间商再分别联系农户和消费者。专业批发市场是整合产业链的关键。
二是农民合作组织带动型。农户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成立各种类型的合作经濟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自己从事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向产业链后端延伸。
三是“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型。由一家或几家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全程(半程)服务等形式与合作社(基地)形成紧密合作关系,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链经营模式。
四是产业集群驱动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在空间(产业园区或物流园区)集聚,带动当地特色农产品或优势农产品的基地化生产,以及相关服务行业的空间集聚,形成“产业园区+物流园区+服务基地+区域农业”的产业体系。
五是功能拓展型。近年来一些地方拓展农业功能,将农业生产与文化、旅游业融合,形成休闲农业等新兴农业产业链。
(五)打造农业品牌,提高农产品质量。
一是提升标准化水平。要完善整个农业生产的标准体系、规划体系、检疫检测体系等一整套指标体系,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构建规范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二是提升品牌化水平。支持开展“三品一标”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鼓励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的产品申报注册商标、名牌产品和地理标志,创建一批市场知名度高的农产品品牌,把各具特色的地域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从而促进农业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全面优化。
三是提升绿色化水平。要坚定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着力把新型生态循环农业、绿色农业生产体系建起来,构建绿色发展产业链价值链,增加更多的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
四是提升科技化水平。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快农业转型升级,运用智能技术发展精准生产,依托互联网平台创新营销模式,多策并举通过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大力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六)重视农产品营销,构建稳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
一是拓展农产品服务性渠道组织。首先推进农民社区专业合作化进程,鼓励农民以组织化的形式参与市场,从规模和效益两方面提升农民参与市场交易的程度;其次,推行代理制度和建立高素质专业经纪人队伍。
二是生产和经营单位组织化、集团化。就农业发展现状来看,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将生产和流通相结合。其经营方式的选择应该侧重“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模式,实现农工商贸的一体化,促进利益共同体的形成。政府应该在农产品流通市场的发展与开拓进程中起到促进作用。
(七)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加大城乡融合。
围绕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加大配套公共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围绕体验活动创意、农事景观设计、乡土文化开发等,提升服务能力。狠抓农业基地景区化建设,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一批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文化娱乐、教育展示、生态环保、产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多元化休闲农业园。
作者简介:王天权,系中共重庆市武隆区委党校科研科长,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