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海南乡土音乐资源建设校本课程的探索

2018-11-28 03:04海南省海口市第二十七小学
新教育 2018年26期
关键词:琼剧竹竿乡土

□海南省海口市第二十七小学 周 瑜

一、引言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学校有了校本课程空间与开发责任;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颁布,明确提出了“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等课程改革要求。对传统文化传承,对学生家国情怀、真实情境中的探究能力培育等有特殊功能的乡土课程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乡土音乐作为地区性音乐元素,蕴含了地区经济、社会、民俗发展历程,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音乐价值,非常值得传承和发展,进行乡土音乐教育不仅是弘扬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需要,也是进行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

二、海南乡土音乐的范畴

海南乡土音乐扎根民间,富有地方特色,作为最能反映群众生活的艺术形式,一直深受海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是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海南乡土音乐的范畴很广,种类很多,包括有海南戏曲——琼剧、海南黎族民歌、海南苗族民族、海南八音、黎苗竹竿舞、文昌民谣、儋州调声、崖州民歌、临高哩哩美、海南方言民歌等等。

三、海南乡土音乐资源引进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校本课程的产生,是教育现代化,科学化和系统化的充分体现,整合当地优秀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提高学校办学特色,成为现在学校教育中重要的发展途径,对实施素质教育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1]

1.紧扣时代脉搏,适应教育要求。

乡土,是家乡的源,是自然地脉,是文化的根。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许多物质的或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正逐渐被遗忘和消亡:海口的骑楼逐渐被高楼大厦所取代;走街串巷很难听到代表文化名片的海南地方方言,据我在授课的班级统计,会说家乡话的学生不足20人……在全球化和社会转型发展的背景下,不关注乡土,就会存在乡土文化基因被丢失,民族文化灵魂被异化,世界文化多元被消解的危险。乡土课程就是基于全球化时代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从社会责任、国家认同、人文底蕴等方面,都说明建设乡土课程是发展学生素养非常重要的教育载体。培育一颗“中国心”、培养一份“故乡情”,是时代赋予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我们不能从空洞的理论来进行说教,必须让学生走进社区,在丰富的地域资源中亲身体验、追根寻源、滋养心灵,增强对故土的文化认同感,精神归属感,走向中国文化的深层。

2.开发特色课程,充实课程内容。

学校的课程建设和落实情况影响到学生的发展状况,也关系到整个区域的教育格局和课程改革的本土化推进,乡土课程资源能引导师生回归到自己熟悉的领地,通过发现、重温和贴近这些资源,从而有所启发、感悟和进步。我校依托海南乡土音乐资源,积极在课程建设中引进优秀的乡土文化,着力开发特色校本课程,音乐方面有“黎苗歌谣传唱”“跃动竹竿舞”“琼剧小唱”“椰壳之声”等课程。

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进行课程的规划、方案的设计,以及活动的组织、辅导、评价与展示。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教师由课程的“局外人”变为“参与者”。乡土音乐中所需要的特色表达方式,比如唱腔、方言歌词等以及所隐藏的乐理知识,也能很好地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课程建设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渠道和平台,大大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乡土课程同样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通过参观、访问、调查、搜集、讨论和游戏等活动形式,熟悉和了解家乡的音乐文化传统,会唱家乡的歌,会跳家乡的舞,会演奏本民族的乐器,培养学生尊重历史、乐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发展综合能力。

四、以我校特色校本课程为例,谈海南乡土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1.挖掘素材,做好课程设计。

我校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国家课程为基点、以个性发展为取向、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以促进发展为宗旨、以积淀生成为手段,结合学校实际设计了“小螺号”课程体系,在坚持“启航教育”的理念下、在“艺术与审美”模块中,开拓了一系列依托海南乡土音乐资源的拓展型课程和主题实践活动课程。每一门课程的确立都需要科学的论证,以此确立课程目标、呈现具体的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案,并伴有课程评价方式。确定课程后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整合资源,逐步推进课程实施。例如“跃动竹竿”课程的具体目标和内容(见图1):

图1 “跃动竹竿”课程申报表(节选)

海南省有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善于在乡土文化之中采撷人文资源,于美丽的城市故事里呈现人情温暖,从故乡文化历史中觅寻人文遗产,并把乡土、亲情和历史的书写交织在钟灵毓秀的自然背景上,引领儿童走向风光旖旎的寻美之旅。基于海南黎苗族传统生活舞蹈——竹竿舞的资源,我们开发了五年级“跃动竹竿”校本课程;基于海南黎苗族音乐资源,开发了四年级“黎苗歌谣传唱”课程;基于非遗地方民间戏曲艺术——琼剧资源,设立的六年级“琼剧小唱”课程,都是围绕乡土资源的核心价值进行定位,依据不同年级的学情进行调研并设计开发。

2.以研促教,推动课程实施。

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采用多种教研方式推动乡土课程的实施。首先“请进来”:把民间艺人或是有经验的专家请进校,对教师进行培训或是借班上示范课,邀请校外教育资源进行课程追踪,借力助推本校的课程实施;其次“走出去”,鼓励教研组以采风的形式走近乡土文化,例如艺术科组经常集体到少数民族地区和当地的师生互动交流,汲取他们最真实的教学经验;在“三月三”节日前后走访少数民族节庆活动,见识乡土文化的多彩魅力;再次是“校内教研”,采用集体备课或小专题分享的形式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共同进步。

在课程设置上,根据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对各年级、各学期的课程内容进行合理配置,例如“黎苗歌谣传唱”课程,在四年级上学期学唱的曲目有《捡螺歌》《久久不见久久见》《五指山歌》等较为简单的歌曲,下学期则学习《舂米谣》《唉甘包》《摇篮曲》等稍难的歌曲。课时安排以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关于研究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等课时要求为依据,根据乡土课程实施的实际课时要求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以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为主体学习方式,使乡土课程进入全员课堂。

3.多措并举,完善课程评价。

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和对学生的评价作出具体的评价指导意见。因为乡土课程的特殊性,对学生的评价不应该以一组组僵硬的数字来进行,而应体现通过对课程目标的相关能力,从量化评价转向质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展现的评价;以尊重鼓励学生为前提,使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自我的手段。例如每年的“六一”校园艺术节和元旦汇演两个时间段,会按主题分年级进行成果展示,(图2、图3)为五年级的竹竿舞比赛。

图2 五年级“跃动竹竿”比赛

图3 五年级“跃动竹竿”比赛

依托海南乡土音乐资源建设校本课程,除了拓展型课程之外,我们还会举行乡土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比如协办“弘扬戏曲传承经典”戏曲进校园系列活动等,我校的琼剧小票友进行展示(见图4、图5);组织学生到省博物馆参观乡土文化系列展览等。我们发现,学生对于这些乡土文化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会唱黎族歌曲是他们引以为豪的事情;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竹竿舞比赛是他们最喜欢的学艺竞赛活动;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能哼上几句琼剧小曲是课间调节情绪的良方……

图4 “戏曲进校园”活动我校学生表演琼剧

图5 “戏曲进校园”活动我校学生表演戏曲

学校乡土课程建设所利用的资源具有本土性,这些资源承载着浓浓的乡情,长期浸润于这块土地,对培养学生家园情怀有着特殊的意义。乡土音乐文化发出的是民族的声音,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在真正了解乡土文化,在撼动自己心灵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感动学生,以这份热爱在课堂教学和校本课程建设中感化学生心灵,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情怀。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认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道理的真正内涵。

总而言之,越是“本土化的东西”,往往也越具有世界性的意义。[2]海南乡土音乐资源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播、传承、弘扬和创新是一件艰难而伟大的事情,每一个宏观目标的实现是由无数个小目标的实现累计起来的,充分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资源,让学生从小接受本土文化的熏陶,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建立起符合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这一路,有你有我,携手并进,风景将更加靓丽!

猜你喜欢
琼剧竹竿乡土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艺术让“琼剧”走进音乐课堂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淮海战役,一根刻满地名的竹竿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艺术让“琼剧”走进音乐课堂
爬竹竿
乡土中国
一根竹竿
非物质文化遗产琼剧的传承与旅游开发探析
琼剧艺术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