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申遗”时代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进展*

2018-11-28 03:43:30
图书馆论坛 2018年12期
关键词:代表性名录著录

0 引言

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一事件不仅是我国参与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事业的重要转折点,更是我国建立非遗申报传统与非遗保护体系的里程碑。此后“申遗热”浪潮席卷全国,“申遗时代”的非遗保护实践取得丰硕成果:从全球层面来讲,31项非遗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七项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项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1-2];从国家层面来讲,目前已公布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72项[3],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3068位[4]。“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全面建立,政策法规逐步完善,开始迈入“后申遗”时代,即非遗保护工作从“抢救保护、建章立制”的基础工作转向“提高保护传承水平”的纵深发展阶段[5]。如果说申遗时代关注的是以“名录体系”为中心的非遗保护建制工作,那么后申遗时代关注的便是如何以申遗时代的成果为基础,建立更全面、更有效、更专门化的传承与保护路径,在这一过程中,非遗数字化工作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公共图书馆肩负着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整理、宣传和研究非遗的重要职责[6-7]。在申遗时代,公共图书馆建立了一系列非遗数据库,为申遗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持。随着后申遗时代的来临,公共图书馆的非遗保护工作也将相应调整。本文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在申遗时代向后申遗时代的转型期,公共图书馆的非遗数据库建设与数字化工作是否紧跟时代潮流的变化发生了相应转变?进一步来讲,图书馆领域今后将如何继续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相关支撑?

1 文献回顾

与本文相关的研究可归为两个方面:一是后申遗时代下非遗保护的走向;二是非遗数字化和非遗数据库的相关研究。

在申遗热高潮时就有学者提出“后申遗时期”说法,强调应从“重申报”转向“重保护”,这并非意味着非遗调查和申报工作的结束,而是唤醒对申遗热的反思,探索更科学、可持续的保护方式[8]。这一时期恰恰是遗产持有群体文化觉醒的特殊时期,遗产文化再生产被认为是今后遗产保护的落脚点之一[9]。其后后申遗时期遗产保护的研究伴随着研究者对西湖的保护与管理[10]、少数民族文化保护[11]、大运河遗产保护[12]等具体问题的探讨而逐渐深入。学者也相应地针对后申遗时代提出多种保护路径,包括: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语境之下实现保护队伍的多元构成与通力合作[13],坚持以文化生产原理作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基本依据[14],等等。在这些路径中,以数字化为中心的新兴非遗保护理论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参与式数字化保护”理念[15]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

在非遗数字化研究上,过去一段时间,数字化技术、非遗信息资源元数据、非遗信息资源分类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激增。但是,非遗数据库的建设实践,尤其是本文关注的图书馆领域似乎未能充分响应学术层面的研究进展。徐晨辰、肖希明调研55家省级及省会城市公共图书馆的非遗资源开发状况,发现普遍存在非遗保护意识和文化自觉性不足、保护单位合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16];徐军华等对31家省级公共图书馆非遗数据库的采集系统、分类体系、检索情况、开放性及重视度进行调研,从数据库表现形式、分类体系、宣传方式等方面提出建议[17];邓爱东调查公共图书馆特色馆藏或自建馆藏中的非遗数据库,发现46家图书馆在非遗保护的重视程度、数据库资源建设数量、专业人员等方面均存在不足[18]。

在现有研究中,还未见有论文提及从申遗到后申遗时代的数据库转型问题。事实上,现有资源库和数据库一般是申遗时代的“遗产”,多是为了满足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非遗名录的申请需要而建立的。那么,在后申遗时代,这些数据库和相关资源是否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其资源结构和特征是否随着宏观背景的转变而发生变化?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以省级公共图书馆的非遗数据库为中心展开研究。相比已有同类研究,我们尝试以跟踪观察方法展开调查,聚焦数据库的内部结构,尤其关注相关数据库的建设、更新与维护是否响应后申遗时代数字化非遗保护需求的变化。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课题组采取长期跟踪调查的方式,分别于2016年、2018年全面调查和梳理省级公共图书馆网站提供的非遗数据库,主要观测指标和统计节点包括数据库名称、收录项目数、非遗项目分类、数字化方式、著录项目等。

这一时间段的选择有着特殊的目的性。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第一年,也是文化部门构建新型非遗保护框架的重要年份,后申遗时代的非遗保护议题刚刚开始凸显。而2018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主要针对已公布项目的传承人认定,并未持续扩展新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由此可见国家层面的文化遗产保护思路已经调整。这两年应是后申遗时代的保护理念获得普及、相应框架逐渐成型的重要时期。

有两个问题需要说明:其一,本文重点研究和分析的对象为非遗数据库,既包括那些名称和具体内容中明确出现“非遗”字样的数据库,也包括其他与非遗主题相关,但未直接点明其非遗特性的数据库,如地方戏曲库,本文将其统称为“非遗主题数据库”,该类数据库不列入本文考查范围。其二,尽管在调查阶段,课题组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到部分仅供内部使用的数据库,但依然有一部分内部数据库无法调查清楚。不过,资源的开放性对公共图书馆和非遗保护工作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未对外开放的数据库实际上并不真正存在于用户的视野之中,因此将这一部分不对外公开的数据库排除在外。

3 研究结果

针对所得数据,课题组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建立分析框架,在申遗时代向后申遗时代转型背景下,分析非遗数据库的变化与发展。宏观层面,从时间维度纵向考察省级公共图书馆建设非遗数据库的数量和进度,分析数据库中非遗代表性项目数量和覆盖状况;微观层面,则聚焦数据库中的非遗分类和著录字段。

3.1 宏观维度-非遗数据库数量

在面向省级公共图书馆的两次调查中,均有17家图书馆开放非遗数据库(表1),但两次开放非遗数据库的图书馆有所变化。在2018年的调查中,山东省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贵州省图书馆已无法查找到此前的非遗数据库入口,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青海省图书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为新增数据库的四家图书馆。

表1 省级公共图书馆非遗数据库、非遗主题数据库开放情况

这些图书馆建设的大多是同时收录多种非遗资源的综合型数据库,在命名上多为“非遗数据库”或“非遗资源库”。在开放的非遗数据库总量上,2018年非遗数据库数量较2016年增加五个,新增数据库主要来源于天津图书馆和安徽省图书馆。但是,表1中不少数据库名存实亡,专业性欠缺,如藏族唐卡数据库、绵竹年画数据库只提供数据库的基本介绍,相关术语介绍更是直接链接到百度百科,无数据库访问入口;某些数据库在两年的调查期间均处于维护阶段,无法访问。由此可见,2016-2018年,仅从数据库数量层面来讲,图书馆在非遗数据库建设上的热情和力度似乎并未达到预期,非遗数据库新建不多,维护力度不够,图书馆的非遗数据库建设工作逐渐陷入停滞状态。

3.2 宏观维度-非遗项目覆盖范围

课题组访问了各馆中建设较为完善的非遗数据库,将每个数据库收录的非遗项目与相应省份已列入国家级(含扩展项目)、省级非遗名录的项目数量进行对比,见表2。由表2得知,11个非遗数据库共收录非遗项目1956项(未去重)。对比的目的在于从宏观层面了解图书馆非遗数据库建设对国家级、省级项目的覆盖情况,尽管项目的粗细力度不一,但仅从数量上看,大部分图书馆非遗数据库对本省非遗代表性名录的覆盖度远远不够,甚至有些图书馆非遗数据库收录的非遗项目数少于该省的国家级名录项目数。

表2 非遗数据库收录项目数

3.3 微观维度-分类体系

从微观维度来讲,课题组首先着眼于数据库收录非遗项目的分类体系。可访问的非遗数据库中的收录项目分类方式大体分为三种:(1)列举法,仅罗列项目名单,无具体项目分类;(2)十分法,参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十分法的分类方式进行项目类分;(3)其他分类方式,一般是在十分法分类基础上,新增其他类目的分类方式。

表3 非遗数据库类目划分情况

以列举法罗列非遗项目的数据库有三个,其中黑龙江的鄂伦春族民族技艺、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数据库收录项目较少,且围绕单一主题,仅以罗列方式展示非遗项目。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收录了20个项目的相关专题片,但仅以列举方式呈现,并未作分类体系划分。

以十分法划分非遗类目的数据库最多,这些数据库的项目分类主要沿用已公布的国家级四个批次代表性名录的十分法,不同数据库之间的分类差别主要体现在两点:(1)关于“民间”“传统”等表达不一致,由于在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多采用“民间”这一说法,如“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后续批次则变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因此,“民间”和“传统”这两种说法均有数据库选用。(2)杂技与竞技、手工技艺、体育等方面的分类并未完全统一,这凸显了数据库建设与申遗工作之间的关系。

其他分类方式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为代表,其在十分法的基础上设立民间信仰、人生礼俗、消费习俗、民间知识、岁时节令等类目,体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特征。由于其分类方式主要依循国家代表性非遗名录项目的分类,可以说是十分法的扩展。

3.4 微观维度-著录字段

著录字段主要影响非遗数据库对各个项目的揭示深度。有九个数据库对非遗项目有相对详细的著录和描述。从表4可见,各数据库所选取的著录字段并未统一、差异较大。

表4 非遗数据库著录字段列表

表5 著录项目使用频次列表

值得关注的是,非遗数据库侧重描述非遗项目的特征,最经常采纳的是哪些字段呢?这些数据库所选择的字段是否与专业层面的要求相吻合?为了解答以上问题,课题组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专业标准》(意见稿)[19]中规定必须著录的核心集元素(共17个)为参照,统计当前各数据库中出现的相关字段及其频次。根据表5发现,非遗数据库较常涉及的核心元素包括描述、通用扩展归属、格式、类型、时空范围、主题、名称、相关资源、日期等。其中,各数据库一般都会采用的元素包括“描述”“通用扩展归属”“格式”“类型”“时空范围”等,但它们在作为具体的著录字段时通常会采用多种不同的名称,也未形成相对统一的规范控制方法。还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1)在著录过程中,“器具制作及作品”“濒危状况”“保护计划”等描述直接来源于非遗代表性名录申请书,某些馆甚至直接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扫描上传至数据库,可见申遗时代产生的大量申报材料是非遗数据库项目著录的主要依据和信息源。(2)“相关资源”等元素在数据库建立相应的著录字段时,一般需要用相应的图片、视频进行描述,但大部分数据库上传的此类图片和视频较为粗糙,部分视频仅是将图片简单拼凑而成。

4 结论

通过统计分析省级公共图书馆的非遗数据库,对我国非遗数据库建设进展有三个发现。

(1)非遗数据库建设与非遗名录机制深度绑定,在近年申遗工作相对放缓的情况下,数据库建设亦随之延滞。我国已建立起“国家-省-市-县”的非遗四级保护体系,入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代表性非遗名录的非遗项目层出不穷,但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未能跟随非遗名录体系的建设同步发展。2006-2014年陆续公布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每批名录入选的非遗项目数量均在递减,除项目列表日益饱和外,也可见国家对非遗项目的认定愈加慎重。在课题组跟踪调查的两年间,大多数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几乎陷入停滞,部分图书馆不再开放或维护,甚至关闭已有非遗数据库。与此同时,图书馆非遗数据库收录项目数量较少,与本地区入选的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数量的差额较大,未能实现对非遗代表性名录的全面覆盖。

(2)得益于申遗时代的基础工作和基本规范,各非遗数据库在项目分类、著录编目上已取得一定共识,但随着后申遗时代到来,如何进一步推进数字化工作,仍缺乏统一的思路。我国建立的名录体制影响巨大,一方面,在非遗数据库建设未形成统一分类标准、著录标准的当下,申遗时代的“遗产”无疑为图书馆建设非遗数据库提供了最佳的借鉴方式,可以说,无论在规范界定还是数字化内容建设引导方面,申遗都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申遗恰似一双“无形的手”,影响着非遗数字化往一些意料之外的方向走去,如部分图书馆提供的非遗数据库资源仅是将申报书扫描PDF上传,或仅仅将申请书内容拆分填充,缺少深度的描述;视频资源掺杂着非遗申报上交的视频,清晰度、可读性较差。在这种建设模式下,图书馆只能称得上申报材料的“搬运工”,其作为非遗数据库建设主体的能动性、专业性未能充分体现。

(3)图书馆未能参与和打通全面的非遗保护流程,数字化工作很难匹配后申遗时代的诉求。一方面,申遗为图书馆带来新的信息资源,提供了业务增长点;另一方面,从数据库建设情况来看,图书馆也仅是为了申遗而被动建库,未能实现业务整合以及进一步的深度开发。

5 建议

本文从非遗数据库建设角度,尝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初步揭示我国非遗数据库建设的进展,呈现近年非遗数字化工作走向。课题组分析发现,尽管非遗保护工作已经逐步从申遗走向后申遗,但公共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与数字化工作并未跟随这一思路转型,有待进一步发展。未来一段时期,两项工作尤为重要。

(1)要建立与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名录保护机制相匹配的数字化保护机制。非遗保护工作走向后申遗时代,并不意味着对已经建立的四级名录保护机制的否定,恰恰相反,这一名词的核心内涵是对申遗工作的继承、发扬和深入。这意味着必须重视申遗时代建立的资源基础和规范样本,将它们与图书馆的非遗数据库建设工作和研究进行整合,进而建立具有本土化特征的非遗信息资源分类规范、元数据方案和著录标准。

(2)图书馆界应当明确自身在非遗数字化中的职责与使命。当前我国图书馆界尚未充分讨论过:面对非遗保护,我们究竟应当做什么?我们要通往何方?在这样的背景下,非遗数据库建设亦十分迷茫。只有建立图情学科在非遗保护领域的独特话语和完整认识,划定相应的边界和任务,图书馆的非遗数字化工作才有可能实现质的变化,进而构建起后申遗时代的非遗数字化保护路径。

猜你喜欢
代表性名录著录
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简介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2022.3上榜派出所名录
派出所工作(2022年3期)2022-04-14 07:37:18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闽南风(2020年6期)2020-06-23 09:29:01
闽台地区代表性道地药材
同贺名录
作者名录
卫拉特研究(2018年0期)2018-07-22 05:47:52
生产商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