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佳,赵春燕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215000)
近期,我国各地频现农产品滞销现象,仅2018年上半年,就相继曝出湖北枣阳的桃子、云南丽江期纳镇的大蒜、河南洛阳五龙沟的甜杏等滞销新闻,从苹果、甜杏、酥梨到洋葱、土豆、芹菜、卷心菜等农产品滞销风波不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农产品的属性来看,它存在着生长的季节性、分布的地域性、产品的易损性、供需的矛盾性等特点;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对需求量预期不足、跟风经营、盲目种植而忽视了市场销售环节;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仓储、加工及冷链物流储存能力的薄弱性,都直接或间接造成了农产品滞销现象。但是,究其根本原因,是农户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农产品产销对接路径受阻。因此,本文应用动态仿真技术,对微博、论坛、新闻、视频、国外网站等媒体曝出的农产品滞销事件进行深度挖掘,基于大数据分析探究其产销对接的有效路径,对农产品产销对接路径的研究具有可资借鉴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农产品是人类饮食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销售则是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但近年来各地农产品滞销现象愈发严重,产销对接问题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主要集中在产销对接的渠道[1]、成本[2]、模式和机制[3]、平台构建[4]、路径[5]及政策选择[6]等。何蕾俊[7]指出现阶段我国农产品产销对接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信息化程度低、缺乏合约机制、产销对接缺乏长效性、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等。李建平等[8]基于农产品产销经济学分析,提出了产销主体专业化、信息传递透明化、产销服务社会化等对接机制创新模式。Degla[2]担心产销对接交易成本的提升会引发道德风险。Bignebat等[9]强调了小生产者、超市和中间商对农产品产销对接中的作用。Ahumada等[10]提出不确定性下鲜活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战略规划是十分必要的。研究方法上,Bellemare等[11]使用有序参与模型,刘学馨等[12]基于 AHP评价模型对农产品产销对接的效果展开了研究。
通过国内外文献阅读发现,虽然对农产品产销对接研究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但多为主观分析,客观实证研究匮乏,对产销对接路径的研究缺乏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因此,为避免主观化,本文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农产品产销对接路径,并以“洛阳甜杏滞销”事件为实例支撑,具有可资借鉴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基于大数据对互联网上关于农产品滞销相关信息进行动态数据监测,并通过热度指数、全网信息量及媒体报道量等指标深入挖掘监测周期内农产品产销对接路径受阻问题发现,在监测时间段内,全网涉及农产品产销对接路径受阻的信息近 2000条,涉及杏、辣椒、瓯柑等农产品,滞销地多集中于云南、河南、广西等地区(见表 1)。大数据显示,信息不对称导致农产品未能有效实现产销对接是导致农产品滞销的根本原因。
表1 基于大数据挖掘农产品产销对接路径受阻问题Tab.1 Exploring the obstacl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docking based on big data
基于以上大数据分析,以全网信息量最高的“洛阳甜杏滞销”为例,对产销路径的信息扩散进行深入剖析发现,“洛阳甜杏滞销”在全网共引发的292条信息中,来自微博的占比最多,高达 67.12%,客户端、网站、论坛紧随其后;“杏子”“五龙沟”“滞销”等词构成了其信息扩散的关键词(图 1)。从地域分析看,事件发生地河南关注度最高,信息量达到184,其次为北京和广东,信息量分别为45和19。
图1 信息传递关键词云图Fig.1 Keyword cloud of information delivery
由于“洛阳甜杏滞销”事件微博的信息传递占比最高,以微博平台为基础对产销对接信息融合进行分析。表2列出了信息传递排名前8的微博,均来自于甜杏滞销地河南,其中“@洛阳同城会”发布的微博得到网友留言200条,收获点赞212个。对于该事件的反馈为,当地媒体助力农民进行宣传,吸引当地厂商上门收购,当地市民前去采摘购买,针对性强。可以看出,通过微博平台,借助大数据分析和动态仿真,对产销对接进行信息融合,其本质是信息不对称到信息对称的转换过程,达到了产销路径有效对接的目的。
表2 基于微博平台的产销对接信息融合Tab.2 Information fusion of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docking based on micro-blog platform
为更好实现农产品产销对接路径,除利用大数据平台对生产农户挖掘信息、对产销路径传递信息、产销对接融合信息以外,作为农户来说:一是要主动对接市场,拓宽市场需求;二是要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三是要创新销售方式,如捆绑销售、易地销售、异地联营、互联网营销都是不错的选择;四是要充分借助媒体,及时地获取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性,以便更好地规避风险。
本文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以“洛阳甜杏滞销”为实例,探索了农产品产销对接的路径优化和机制创新问题。研究价值主要表现为:在理论层面分析了农产品“产”和“销”的内在影响机理和关键影响因素;基于大数据分析,揭示了农产品产销对接的路径选择原理,探寻产销对接模式创新机制,从理论上丰富农产品产销对接乃至供应链优化内容的研究。在实际应用层面,基于大数据分析构建的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创新产销对接模式、优化产销对接路径,有利于减少流通环节、提高农产品市场覆盖率、实现生产与消费的有效衔接,有利于实现农产品市场的供应均衡和价格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