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珍 丁 娜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岭中心小学 山东 淄博 255410)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学困生”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值得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学习困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困难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学习吃力的现象。狭义的学习困难指感官和智力处于正常水平,但学习成绩落后于该智力潜能所能达到的水平,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吃力的现象。
本文所研究的“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因其他因素导致学习困难的学生群体。
小学语文学困生的共同表现是对语文学习感到无助,在语文学习方面成绩较差。由于每个人所接触的环境及个性特征有所不同,他们也表现出不同的具体特点。
1.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差。对生字词认读有困难,阅读习惯较差,整体理解能力差。
2.没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
3.对语文现象感觉迟钝,语感较差,不能独立运用意义识记的方法记诵诗文,机械记忆后的遗忘率高。
4.语言表达能力差,词汇贫乏,不能顺畅地表情达意。
5.存在厌学情绪。上语文课提不起精神,语文作业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等。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师也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与学生观,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对于有些学生暂时的落后,不能视为他们潜力还未开发出来,而过早地给有些学生贴上“差生”的标签,甚至放弃他们的学习。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思想丰富、性格各异的主体,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的不同特点,利用优势,转化弱势,做到因材施教。
2.利用榜样的作用,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
同学之间的榜样作用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周围的同学在同一或相似的学习任务中取得了成功,就会给学困生带来希望,他们就会觉得也有希望通过努力获得成功。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榜样,增强自己在类似学习活动中的自信心。
有的学生可能没有意识到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榜样,教师可以在这方面加以引导,鼓励他们以周围的同伴为榜样,把榜样视为目标或学习的对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3.帮助学困生进行合理的归因训练
学困生群体在学习上大都经历过较多的失败,对成功体验较少,他们倾向于认为自己能力不够。因此,从学生的归因方式来改变学困生的学习态度,以激励他们付出努力,进而体验成功是教育工作者面对学困生问题的有效选择。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困难,一时达不到既定目标或成绩不理想时,教师要耐心帮助他们分析已有的进步,肯定并让学生明确他们已经取得的成就,这样他们就能增强达到目标的信心和勇气。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探寻不理想成绩背后的根源,一旦找到了学习困难的原因,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症下药地进行改正、努力。在经过几次帮助学生多学习活动进行归因后,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归因的态度和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自主性。
4.帮助学困生制造成功体验
在课堂的提问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较简单的问题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他们回答完问题要及时做点评并表扬他们的勇气,让他们在回答问题中尝到“甜头”,以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兴趣,主动寻求表现机会。对于较有难度的学习知识,教师可以抽时间在课前对学困生进行辅导、预习,这样在听课的过程中学困生就能够建立自信和敢于回答问题。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用日志的形式记录自己在学习中的成功体验,这些经过记录的成功体验对学生的自信心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5.多对学困生实施鼓励性评价
每个学生内心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如果自己的学习行为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学生就会愿意继续努力并渴望得到教师下一次的表扬。所以,教师要多对学困生群体实施鼓励性评价,善于运用赏识教育。
但现在很多教师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往往陷入千篇一律中,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失去了表扬原有的意义。教师对学生的鼓励要具体,这就需要教师留心发现每位学生的点滴进步,针对某一具体细微的进步进行及时、有效的表扬。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从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帮助学困生进行合理的归因训练、帮助学困生制造成功体验、多对学困生实施鼓励性评价五个方面加以努力,激发并帮助学困生形成适当的成就动机,从而在消极的学习状态中找一个突破口,进行积极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