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泽棠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横沥小学,广东广州 511466)
品德课堂中,我们应发挥课程特点,以情感为突破口,通过整合教学资源、联系生活、丰富教学活动等策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的完美契合中学习、掌握道德知识,在情感的共鸣与感化中形成优良的品质与行为习惯。
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优秀的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古今中外有许多歌颂先哲品质的故事流传至今,教师要深度剖析教材内容,挖掘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案例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从而激活课堂氛围,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使学生自觉以先哲为榜样,树优良风范。
例如,在学习《诚实与信任之间》时,我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曾子杀猪》的短视频,并设置问题以提示学生关注的重点:“请同学们仔细欣赏动画短片,并告诉老师短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看完短片学生总结道:“故事就是讲曾子为了不欺骗自己的孩子,坚持践行妻子对孩子的承诺把猪杀了。”我趁机引出主题:“你们在曾子身上看到了什么品质呢?”学生讨论之后得出曾子具有诚实守信的品质这一结论。我顺势而导,借此和学生一起总结出诚信的含义。
在引入完知识点后,我借用《曾子杀猪》的案例分析再触及本课的思想内核,提问道:“你们想想为什么曾子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不惜以杀猪为代价也要践行承诺呢?在生活中你又是怎么保持诚信的呢?”这不仅使学生思考诚信的重要性,也使学生迁移到自身,去思考该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像先贤那样诚信无私,从而做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整合与教材相联系的故事,借助故事向学生阐述道理,自然而流畅地使学生懂得诚信自古至今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激发学生心中的自豪之情,从而自觉承担起传承的责任,培养其诚实守信的品质。
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教师应加强品德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积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素材,从而在开展课程活动中引发学生共鸣,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启发规范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人生观[1]。
例如,我有夜读的习惯,一日偶然翻阅一本名为《中国最美的100个地方》的书,被书中精美的图片与令人身临其境的介绍所吸引,便悄悄收藏起来。待讲解《地球真美丽》时,我便充分利用书中的内容启发学生:“我国地域辽阔,谁告诉我你知道的风景区呢?”学生左思右想所言甚少。于是我为学生投影书中所刊登的美景照片。学生感叹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感慨于秦兵马俑的气魄宏伟,遐想可以畅游神秘莫测的神农架。正在学生心神荡漾之时,我又为学生展示了一些游客游玩后风景区垃圾遍地、草木深受摧残、长城上杂乱的刻痕等照片。我说:“当看到这些被破坏的景色及烟囱林立的照片,大家有什么感想呢?”学生脸上皆是愤怒之情。我引导学生说:“我们要化愤怒为行动,首先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要让自己成为破坏环境的凶手。其次请大家编写风景区的警示词来引导大家保护环境吧。”学生的责任心被点燃,大家在开动脑筋编写引人深思的警语的同时,也产生了爱护环境的意识。
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深思,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从而收获以情指行的效果,达到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和道德意识的目的。
如果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只停留在表层则难以理解透彻,若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实践任务相结合,就会刺激学生的思维保持灵活的学习状态,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就可以通过设置与教学目标相适宜的任务,运用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在自主解决与探究问题中培养情感,诱导深思,根植品德。
在学习《地球真美丽》时,课程目标指出针对地球所受到的伤害,学生需要理解掌握“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这三方面的知识。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地球问题,引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让学生自由结成三组,就以上三个问题收集资料并自选汇报形式开展任务学习。如“环境问题”小组通过在网上收集反映血淋淋现实的图片制作成PPT,为学生展示人类乱砍滥伐致使木桩遍地及因此引起的沙尘暴、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的图片和烟囱林立浓烟滚滚及其导致的雾霾的图片。图片的视觉冲击引发了学生无限感慨。任务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指明了方向,学生也在调查过程中深化了认知,提升了情感。
最后我以一著名广告语“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结尾,同时启发学生说:“地球与我们的人生一样只有一次,因此我们是不是应该用我们的行为来保护我们的地球呢?”学生深深地点头表示赞同。
任务驱动的教学形式改变品德与社会传统单向授课的形式。教师通过设置任务,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习得了所学知识并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表达出来,锻炼了学习的能力。同时在主题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作为发现者,见证了地球所受的破坏,推动其树立环保的忧患意识。
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组织辩论,有助于学生在争辩中触动情感,汲取营养,锻炼认知能力与道德判断的能力,树立正确的道德观[2]。
例如,在学习《与诚信“签约”》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明白“善意的谎言并不违背诚实的道德”背后的道理,我为学生举办了一场以“善意的谎言是不是诚信”为主题的辩论赛,并指导学生搜集从论点到论据的相关资料,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学生的思维。经过充分准备,双方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思路清晰,论据广泛的辩论。反方从谎言的定义入手提出:“康熙字典的释义,善意的谎言就是不实事求是,说假话、虚话,夸大、掩盖、歪曲事实真相。《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诚信就是求‘真’,就是追求正义。古人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所以我方认为不真实的善意的谎言也是不诚信的。”而正方从谎言的作用和范围加以反驳:“谎言本是以欺骗为手段获得利于自身的条件,只有恶意的谎言才是出于欺骗,请反方不要把‘谎言’概念的外延缩小。而善意的谎言出发点和结果都是善意的,都是为了维护非利己的情感,因此善意的谎言不违背道德标准,是诚信的。”在你一言我一语中,辩题中的道理越发明晰,学生最终得出统一的尺度标准。
一成不变的讲解常常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和无趣,从而丧失听课的兴趣,降低课堂教学质量。因此适时地改变教学形式,引入辩论为课堂注入鲜活的血液,也为学生提供了交流思想的平台,使学生在辩论中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
在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认知能力和年龄等变化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情指行,使学生将思想品德的学习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真正拨弄好学生的心灵之弦,使其奏出至善至美的精神乐章。
[参考文献]
[1]吴端华.思品教学呼唤对生活的回归[J].教育科研论坛,2010,(5):15-16.
[2]于水清.谈研究性学习和课本的有效结合[J].现代教育,2014,(04):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