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侃
余光中是台湾诗人,他的一首《乡愁》征服了海峡两岸无数中国人,“乡愁”一词已成为中国人思恋故土、怀念往昔的代名词。2017年冬天,余光中在台湾病逝,海峡两岸又掀起了一场追念余光中、期盼两岸早日统一的热潮。作为与余光中有过交往的本文作者,在震惊于噩耗的同时,深情地回忆起互相的交谊之情,赞美了余光中的可亲可敬。可以说,这篇文章字字发乎真情,是一篇典型的怀念之作。
这篇文章的最成功之处,是再现了当年两人交往的情景,包括缘起、过程、细节、余韵、内心感受等,均写得十分细致、真实。将余光中的个性、品质刻画得栩栩如生,不少细节让人过目难忘,如在雁荡山上忘情于山水的兴奋,在温州机场道别时的留恋,回台湾后寄来一份“一笔一画工工整整的手稿”的真诚,都是一些极其珍贵的、独属于作者的回忆和感受。避免空泛,不写套话,尽可能写出余光中独特的一面,这便是作者的写作旨意,应该说,这一目的已经达到。
作者之所以能成功刻画出一个形象生动、个性鲜明的余光中,是因为始终怀着一份真挚的怀念,这份怀念出于久存的敬意。余光中作为著名诗人,无论是他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还是他的不吝教诲、奖掖后进,以及他的思乡情结、爱国情怀,都让作者油然而生深深敬意。这无疑是一种超越功利、发自肺腑的敬意。正是有了这份敬意,才能准确把握笔下人物的个性和品质,才能描写得如此细致传神,才能充分发挥文字的魅力。由此可知,要想写好一个人,写好一件事,关键之一,就在于你是否已经充分了解,是否深有感触,是否怀有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