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达埔中心小学 李珊珊
在学生阅读学习过程中提高其学习质量,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引导其进行名著阅读学习,现阶段学生的爱好、兴趣等都偏离了“阅读”本身,喜爱互联网资源上的“轻阅读”形式,这种阅读形式是一种表层阅读,学生很难有相应的学习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重视名著阅读。而另一种方式则是引导学生进行有质量的阅读,所谓“有质量”的阅读就是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要对阅读读物进行思考、分析,这就是俗称的“思辩式”阅读。当然,毫无疑问的是,“思辩性”阅读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还是较为困难的,因此,教师应当以名著阅读学习为基础,引导学生建立思辩式阅读思维。
任何一种学习方式,学生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地掌握,必然要经过一个学习锻炼的过程,“思辩性”阅读的培养也是如此。小学语文教师想要使学生能够在名著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辩阅读”,必然要逐步地引导学生建立起自身的“思辩思维”,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学习运用,再进一步进行具有深厚含义的“名著思维化阅读”。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对课文文本进行剖析,以此为蓝图引导学生的思维化发展。
例如,在教学《负荆请罪》这一课时,我曾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该课中两个主要人物的看法,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将自己在游戏、动画中的观看阅读经验套用在了阅读学习之中,将蔺相如视为“正派的主角”,将廉颇视为“邪恶的反派”,而他们所理解的故事梗概则是“正义的主角感化了反派”。很显然,这是一种“思维套用”的体现。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向学生以“同学关系”和“学习方式”为例子,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对比,学生就会发现二者间的关系就像是同学,既可能相亲相爱,也可能发生矛盾,而二者间的冲突就像是“学习观念”的差异一样,这种对比思维就是学生思辩性思维发展的开端。
教师在开展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独立性,引导学生在名著阅读中运用思辩思维,建立属于自己的阅读架构,这既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又避免了消极的教学指导造成的负面影响。当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学生的三观形成,避免学生出现“扭曲”的三观,这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对《基督山伯爵》进行思维化阅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这一作品的看法、评价不一,对主要人物“基督山伯爵”当泰斯的看法也有正反之分,但整体上都是学生自我发展上所带来的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没有对学生的阅读学习进行过度干涉,而是有序引导学生深化自己的阅读学习,这有利于学生“思辩性思维”的形成。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学习,其最终目的不外乎培养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等。教师想要培养小学生的思辩性思维,就必须要促进学生形成阅读学习习惯,而最佳读物莫过于名著,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促进学生形成名著阅读学习习惯,以此锻炼学生思维性能力的持续发展。当然,教师要注重思辩性思维发展与名著阅读的统一,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思辩性思维教学,这才有助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完善。
如在阅读《西游记》时,每个学生对名著中的人物理解是不一样的,这也印证了名言: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同一本著作中,由于读者思维的差异,其看法或阅读策略上有所不同。当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开展名著阅读指导教学时,教师就不得不向学生输出一种固定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是中国社会对特定名著的特定观点,其变通的余地极小。而名著阅读本身就不是学生所喜好的阅读内容,这种价值输出自然会影响到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看法,造成消极影响。为此,教师可以开展基于人物理解的交流会,通过交流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在课堂上呈现,使学生的思维得以碰撞,以此培养学生的思辩性思维。
总之,在小学语文思辩性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遇到种种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缺乏应有的教学素材,而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形而上地开展教学,也正是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从多面化的“名著阅读”入手,培养学生的思辩性思维,这既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窗口,也是语文教学的发展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