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芳
(沈阳理工大学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159)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的国民阅读率从1999年开始一直呈下降趋势。2007年,移动阅读逐渐普及,凭借其便捷、开放、互动的特点迅速受到公众喜爱,扭转了阅读率下滑的颓势,成为主流阅读方式之一[1]。高校图书馆作为推动全民阅读的主要力量,在第一时间开展了移动阅读服务,成为移动阅读的支持者、推动者和引导者。同时,移动阅读也为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展全民化阅读服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移动阅读是在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普及之后产生的新型阅读方式。它借助移动阅读终端,对在互联网等媒介上传播、发行的文本、图像、声音、数据等各种形式的信息内容进行阅读,目前较常见的移动终端主要有电子书阅读器、平板电脑、手机、MP3/MP4、PSP、MID、iPAD、上网本等[2]。移动阅读不受空间、时间及阅读介质限制,是现代科技与阅读的完美结合。移动阅读的载体及移动终端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为移动阅读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推动移动阅读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
1.2.1 阅读环境。移动阅读对阅读的地点和空间要求极低,既可以在教室、书房、办公室等,又可以在车上、飞机上、医院等,具有高度的自由性,没有任何限制[3]。移动阅读在阅读时间上呈现碎片化特征,在睡前、上下班途中、等车、排队等时间都可以进行“碎片化阅读”。
1.2.2 阅读内容。①时效性。移动阅读内容以短文为主,人们关注最多的是新闻,具有极强的时效性,支持即时更新、热点追踪等。②互动性。人们在移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对阅读内容进行点评,还可以与信息发布者或其他阅读者进行交流、讨论。人们既是阅读者又是发布者。③多样性。移动阅读的内容不仅有传统的文本、图片等,还有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阅读内容更加形象生动。④信息海量化和阅读个性化。移动阅读的内容十分丰富,每天新增的信息数以亿计,读者永远不缺阅读资源。同时,移动阅读检索便利,支持RSS订阅,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内容,建立个性化收藏夹,实现阅读私人化。⑤版权保护难度大。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善的数字版权监管体系,网络盗版情况严重,移动阅读内容的质量无法保证[4]。
1.2.3 阅读载体。①普及、方便、易携带。移动阅读载体以移动阅读终端为主,目前我国智能手机持有量已经超过70%,为移动阅读提供了技术支撑。②功能多元化。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阅读终端设备功能日趋多元化,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之后的第五媒体[5]。③低碳环保。移动阅读摆脱了纸张的限制,实现了无纸化阅读。但由于移动终端的屏幕较小,长期阅读容易引发眼部疲劳[6]。
移动阅读是伴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进步产生并逐渐发展壮大的。2001年,中国移动推出了短信服务,可以看作是移动阅读的雏形。2002年,韩国、日本相继掀起手机阅读的热潮。2006年,中国移动和中文在线集团联合推出“移动书屋”,提供手机图书下载阅读服务[7]。网易发布的《2012中国人移动阅读报告》数据显示,移动用户过去一年有6亿次阅读,共计9亿分钟[8]。由此可见,移动阅读已经成为读者首选的阅读方式,在推广全民阅读、提高国民阅读率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网络服务的一种延伸,图书馆以丰富的馆藏资源为依托,以移动阅读终端为平台,为高校读者提供优质的移动阅读资源,对读者的移动阅读行为进行引导,激发读者的阅读热情,培养其健康的阅读习惯,使移动阅读成为提高读者综合素养的强大助力。
2.2.1 移动阅读平台。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首要元素就是有一个功能强大、互动开放的移动阅读平台。移动阅读平台的构建应根据高校图书馆现有情况和技术能力进行,目前常见的有以下两种:①移动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是指用户通过移动设备(iPAD、手机等)随时随地接受或访问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突破空间和时间限制实现移动阅读及参考咨询的一种新型图书馆服务方式[9]。高校图书馆基于移动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读者可以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访问移动图书馆,查看文献资源、阅读电子图书,并且这些资源在学校范围内都是免费获取的。②公众移动平台。公众移动平台是近年来兴起的,针对移动终端用户开发的信息服务平台,其具有开放性、互动性特征,支持信息发布、内容互评、即时通信等功能。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公众移动平台向读者推荐资源、宣传服务,并通过跟踪、分析读者的参与情况获得相关数据,对馆藏资源及服务进行优化和改进。
2.2.2 移动阅读资源。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包括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这是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的基本要素和最大优势。高校图书馆可以与数据库商合作,将馆藏特色纸质资源数字化,转换为可以在移动阅读设备读取的格式。高校图书馆还应大力推荐本馆的馆藏资源,将馆藏精品图书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推荐给读者,并邀请读者评论,引导读者最大限度地阅读和利用馆藏资源。
2.2.3 移动阅读用户。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本馆资源。高校图书馆的阅读用户以大学生为主,而他们也是移动阅读群体中最中坚的力量。因此,正确引导大学生读者进行移动阅读,是高校图书馆的责任与使命。
2.3.1 移动阅读内容学术化。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教师与学生,服务目的是助力高校教学及科研,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学术体系,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与综合素质。因此,高校图书馆在选择移动阅读内容时,应以各层次学科专业资源为主,整合馆藏数字资源,注重阅读内容的学术性,引导读者从“浅阅读”走向深度阅读。
2.3.2 移动阅读服务手段多样化。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引导读者从时尚阅读走向学术研究,其服务手段至关重要。首先,高校图书馆要对移动阅读进行多渠道宣传推广。如:印制宣传海报、开展读者培训、嵌入新生入馆教育、关注移动阅读知识有奖答题或竞猜、在图书馆各个位置投放宣传二维码等。其次,高校图书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培养图书馆的移动阅读群体。如:举办“真人图书馆”“名家讲坛”、有奖征文、演讲或辩论大赛等活动,活动以移动阅读为主题,体现移动阅读的思想和导向,吸引读者关注。最后,高校图书馆还可以推出基于移动阅读的服务项目,吸引读者参与移动阅读。如:读者可以在移动阅读平台推荐图书或期刊,高校图书馆根据推荐信息进行文献采购,既满足了读者的个性化文献需求,又掌握了读者的阅读趋势,提高了文献采购质量[10]。
2.3.3 移动阅读效果持续化。移动阅读服务应是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长期工作,图书馆应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强化移动阅读的效果。读者成为图书馆的移动阅读用户后,其受到的影响是长期、可持续的,甚至在其毕业离校后,在高校图书馆培养成的阅读习惯依然会影响他们的成长,使其受益终身。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受实体空间及资源限制,只能服务于校内读者,而移动阅读服务的开展突破了这种限制,为高校图书馆推动全民阅读奠定了基础。如:超星公司针对高校图书馆定制的歌德电子书借阅机,只要是在高校图书馆注册的读者,只需通过身份验证,就能下载图书馆的馆藏电子资源,而不受地域和IP的限制。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扩展至全民化,是图书馆推动全民阅读工程的第一步,移动阅读平台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空间与资源的限制,使社会公众有了平等获取阅读资源的可能。随着移动平台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移动阅读资源的日趋丰富,高校图书馆必将最终真正实现对社会公众开放,实现阅读权利的平等化。
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读者群决定了其提供的移动阅读内容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大部分内容并不适合社会公众阅读,如果将阅读内容不加区分全盘推送给社会读者,不仅会使其对学术资源产生畏惧感,使适合他们阅读的内容湮没其中,还会造成资源利用障碍。因此,高校图书馆推动全民阅读必须解决阅读内容的分级问题。高校图书馆应根据读者的阅读能力对读者类型进行划分,通常可划分为研究型、学习型、求知型三种[11]。研究型读者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主要包括高校教师、研究生群体及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等,这类读者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深度、广度和精确度要求都比较高,是高校图书馆中外文数据库、各类学术资源的主要使用者。学习型读者主要包括在校本科及以下的学生和社会上有学习需求的读者,这类读者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和提高自身能力,是占高校图书馆读者比例最大的群体,文献需求也最为广泛。求知型读者是指以满足自身兴趣和爱好为目的的读者,这类读者的阅读内容多是娱乐和消遣性质的文献。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应针对特殊类型的读者,如儿童、老人、残障人士等,提供适合他们的文献。
高校图书馆在划分读者类型后,即可根据不同类型读者的需求情况,在移动阅读平台建立专门的读者入口,以方便读者进行选择性阅读。阅读内容分级并不是为了限制读者的阅读权限,而是为了节约读者时间,提高阅读和检索效率,消除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技术障碍和心理障碍。
移动阅读出现后,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如:基于移动图书馆客户终端为读者提供的WAP推送服务、短信通知服务、预约及超期提醒服务等,是高校图书馆传统服务方式在移动阅读终端的延续与拓展,其服务方式更加便捷;电子书借阅机也是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走向全民化的一项措施,社会读者可以通过电子书借阅机借阅高校图书馆的部分电子资源。而基于公众平台的移动阅读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将服务真正延伸至全民化的方式,如图书馆的微信和微博平台对关注群体并没有身份限制,校内外读者均可进行关注。高校图书馆在微博、微信平台推送的各种移动阅读服务,如“经典导读”“新书推荐”“美文共赏”等,校外读者都能看到并参与互动。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及服务通过移动阅读平台让更多的人受益,对全民阅读推广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校内外读者走进阅读的世界,更便捷地为读者提供阅读资源,更及时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使阅读全民化。而移动阅读本身就具有全民性,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阅读方式。高校图书馆要实现移动阅读服务效果的全民化,一方面应积极发挥移动阅读的优点,注重移动服务资源内容的精炼化、服务形式的多样化及服务界面的亲切化,吸引各年龄段、知识层及不同职业的读者将目光聚焦到移动阅读上;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应秉承开放服务的理念,尽可能实现阅读资源获取的平等性,消除本校读者与社会读者之间的资源获取差异,最终达到服务全民的目的。
移动阅读时代的到来使全民阅读的进程大大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移动阅读的受益者,而肩负着阅读推广重任的高校图书馆更应该借此机会,利用好移动阅读平台,面向全民开放,在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汤更生,朱莺.全民阅读活动的背景、特色与推动[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3):60-64.
[2] 马科,张秀兰.我国移动阅读研究综述[J].图书馆,2013(4):68-71.
[3] 茆意宏.论手机移动阅读[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6):5-11.
[4] 苏菊,朱娜.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之我见[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2):34-35.
[5] 杨畔,田丽.移动阅读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研究[J].情报探索,2013(2):99-102.
[6] 李亚军.移动阅读:促进全民阅读的重要途径[J].图书馆学刊,2012(10):70-71.
[7] 牛晓敏.移动阅读新机遇和新挑战[J].互联网天地,2012(6):23-24.
[8] 韦成府.移动阅读成潮流[J].中国教育网络,2013(5):70-71.
[9] 孙革非.我国移动图书馆的现状、服务模式与发展对策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4(1):32-36.
[10] 胡永强.微阅读时代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18):45-49.
[11] 吴洁.细分读者类型提供针对性服务:新时期图书馆读者工作创新浅论[J].图书馆研究,2010(3):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