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亮
敏感是诗人的天性,对于宇宙万物的宏观或细微变化有着独特的情感体验。这样的情感体验往往生长于一个特殊的时空环境中,生成于一个特殊的情境。范仲淹写《渔家傲·秋思》有感于“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异”,李煜写《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一江愁思起发于“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凄凉情境。诗人正是能够敏感地捕捉到时空中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变化,结合自身生活情感经历,与之发生化学反应而成诗篇。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同样拥有着如此敏感的天性。细读《李清照词集》,有一个极其有趣的细节引人注目,李清照在她的多篇作品中均提到了一个感觉“冷”,而这样的“冷”从李清照的现实生活情况看来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李清照的“冷”在生理感受上微乎其微,可却作为一种灵感知觉多次出现在词作之中。前人对李清照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领域在于李清照诗词的艺术特色,李清照作品的比较研究,清照诗词的艺术地位等。此类研究有利于读者宏观理解李清照,了解其艺术特色和词坛地位。本文拟从李清照多篇词作中的“冷”的感觉入手,浅探李清照对“冷”极其敏感的原因和其背后的内涵。试从细微感觉“冷”探讨李清照心灵深处的情感知觉。研究角度和内容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李清照并不是我国古代诗词中叙述“冷”的独创者。唐代的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用以描写生活条件的恶劣;也写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批判贫富悬殊的社会和底层人民的苦难;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写的是边塞环境的恶劣和军旅生活的艰苦;宋代的苏轼在《定风波·三月七日》中写道“料峭春风吹酒醒,山头斜照却相迎”,写春日下雨的微寒感受;五代的李煜在《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中写道“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写的是亡国之君身处他方的凄苦。不难看出,“冷”作为一种感觉,它在诗词中的存在大多以生理感受为主,且这样的生理感受是具有产生的条件的。或是岑参式的天气苦寒所致,或是杜甫式的生活条件不足所致,亦或是李煜式的二重因素,身心俱寒。“冷”作为一种感觉并不仅仅停留在生理感受层面,诗人使其进入到心理层面,借此来传到内心的情绪、情感和情怀,家国情怀、忧国忧民,当然也有爱情失意的哀婉。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写的是唐玄宗在痛失爱人杨玉环之后,在夜晚忧思浓郁,感叹贵妃不在,便觉罗衾不耐寒的哀婉凄凉。此句与李清照式的“冷”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下文将作阐述。
1.两处相思
李清照作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作于婚后不久,清照与夫君分别之后。红荷凋残,说明已经由夏入春,面对季节交替,作者的第一触觉感受是玉簟生凉。此意象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对写作对象的选择,玉簟,是词人睡觉的地方,面对入秋生凉,词人感受的凉意来自于夜晚睡觉的枕席,有独居空房之意;其二是凉的程度,属于微凉,而正是这样微弱的凉意却能够使李清照感受明晰,淡淡的忧愁和夜晚的寂寞交织而来。但此词的“冷”读起来却与白居易《长恨歌》式的“冷”有着不同的韵味。闺中女子兰舟独歌,期盼雁衔锦书,她的忧愁是暂时的,是双向的,是能够得到爱人的回应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与其说是因爱而生的愁绪,不如说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此句极好地诠释了爱情的默契。即便此刻的分离给李清照带来了愁绪,但总体而言,清照是幸福的,她的相思并不是寂寞的。两情相悦是爱情的上佳状态,而短暂的离别方才生出了“玉簟秋”的微微凉意。从感情生活的角度讲,李清照式的“冷”与唐玄宗的“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之“冷”是不同的,前者是爱情中的多情之“冷”,而玄宗是爱人仙逝,永无希望的绝恋之“冷”。
2.魂牵梦萦
李清照作词在《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词的“冷”与《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有相似之处,亦写秋后半夜枕席之“冷”。“冷”,《说文解字》有云:寒也,主要是指温度低。从“冷”产生的条件来看,其并不产生与酷寒之天,与“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截然不同;从对“冷”的抵御能力来看,此词作于李清照早期,此时的李清照身份高贵,物质生活优渥,有足够的物资抵御秋天的微寒。唐玄宗亦是如此,身为帝王,对于“路有冻死骨”生理感觉几乎是没有的。故此,又与杜甫的“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之“冷”迥乎不同。那么,李清照又为何执着地以“冷”入词呢?此处的“冷”并没有苦涩的味道,而是因爱而生的寂寥。“瑞脑消金兽”是饱读诗书的才女之生活标配,“玉枕纱橱”彰显李清照与赵明诚并非贫贱夫妻百事哀,而“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则体现出闺中妇人诗情画意的生活状态。一切皆美好,若不是因为佳节又重阳而所思在远道,“半夜凉初透”则不会成章。此词中的“冷”并非寒冷彻骨,只是程度较轻的“凉”。与唐玄宗的“鸳鸯瓦冷霜华重”也有不同,唐玄宗的“冷”是气候之“冷”与绝恋之“冷”的双重作用,而清照之冷却是“翡翠衾寒谁与共”的孤独寂寥。这份寂寥与唐玄宗的绝恋之苦是不能比拟的,“莫道不消魂”更像是少女的天真和少妇的娇嗔,即“你可别说我没有因为想你而魂牵梦萦”,有爱的对象和爱的回应,寂寥和孤独都是双向的,故此,忧愁也是“蜜甜的忧愁”。
3.由凉转冷
词作《念奴娇·春情》: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此词亦是李清照早期作品,作于丈夫赵明诚独自游览距青州约一百七十里的名刹灵严寺期间。清照再一次选择了自己的就寝之物“被席”作为作词材料,生成“冷”的感觉。与前两首词不同的是,此词“冷”的感受程度更深。由最初的“玉簟秋”即微微凉意到“半夜凉初透”,再到“被冷香消新梦觉”,直抒“冷”之胸臆。词人充裕的生活物资所形成的对“冷”的抵御能力与词人对“冷”的敏感的感受力之间的矛盾再次出现。词人的“冷”仍然从生理层面的微弱感受深化到心理层面,化作一缕忧郁表现在词作当中。此三首次的创作背景相似,可为何此词的“冷”之程度更深呢?我认为原因有二:其一,生活状态对词人心境的影响。《一剪梅》中有“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悠闲惬意,《醉花阴》中有“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诗情画意,纵然处于与丈夫两地分离的情境之中,可优雅的生活状态依然能够为词人增添情趣与雅趣。然而,《念奴娇·春情》中却是“重门须闭”、“重重恼人天气”,出门寻乐不能,只能聊作诗词以派遣寂寞,可偏偏又是“险韵诗成”。百无聊赖的生活和纷乱的思绪加重了词人的怀人之苦,故成“被冷”之语。其二,情无可托,单面相思,《一剪梅》中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默契,《醉花阴》中也有“莫道不消魂”的俏皮,能向丈夫寄托情书的自由与机会,可在《念奴娇·春情》中,却只能是“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相思之情无法排遣,无法寄托,也更难得到丈夫的回复,方成“被冷”之章。
1.物是人非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此词为词人流落江南后所作,清照处于国破家亡,夫丧身零的悲惨境遇之中。与前三词不同的是,此词的“凉”与“泪”紧密相承。同是旧时天气,可是罗衣已旧,夫君已逝,“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情爱再深,已成绝恋。此词的凉虽依然由枕席生出,可却不似前词有“蜜甜的忧愁”,而是与泪相连,有“翡翠衾寒谁与共”之痛。词人感慨生活变迁,痛切心扉,在“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之中凉生枕簟。
2.冷冷清清
《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寻”是有方向的寻找,“觅”是没有方向的找寻,词人想要找点什么却又终究不知道要找什么,去哪儿找,心境之低迷,情绪之低落在词头初显。“冷”是外部的寒冷,“清”是心理层面的凄清,李清照在此词中的“冷”是身心俱冷。孤身零落,是身的“冷”,家破人亡,是“心”的冷,内外兼具,故而凄凄惨惨戚戚。没有优雅舒适的生活状态作为调剂,也没有两地相思、魂牵梦萦的情爱温润生活,所以天气的变化,季节的交替使得词人脆弱的神经格外敏感,“乍暖还寒,最难将息”,李清照对“冷”的感觉依然是如此敏感的,她惧怕天气转凉时候带来的寒冷,更惧怕的是这种寒冷须得一个人独自承受。此时的词人已不再是深处闺阁的贵妇,天涯沦落,使得“冷”在生理上的感受格外明显;家破人亡,生理上的“冷”转化为心理上的凄凉,加重了心灵上的凄苦,故而“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梧桐细雨,双重悲凉的意境在词人的视觉层面更添悲凉,凉到心底。黄昏点滴,更添寒冷,雨之冷与即将到来的夜之冷逐渐席卷全身。此词之中的“冷”随着文词的前进而程度不断加深,不断加重,天气之寒,身体之冷,意境之凉,心灵之凄,共同组合成《声声慢·寻寻觅觅》之“冷”,这份“冷”便形成了“怎一个愁字了得”之愁。
综上所述,李清照之“冷”有如下特点:其一,词人作词之时尚在秋天而非寒冬,气候之寒微弱,与岑参式“冷”不同;其二,词人拥有充裕的生活物资,有足够的御寒能力,可依然对“冷”如此敏感,与杜甫式“冷”不同;其三,词人早期爱情美满,深居闺中,与唐玄宗式“冷”不同;其四,词人入词之“冷”常是“枕席之冷”而非其他,并且重复出现,力笔凉生枕簟。前期的“冷”主要从生理层面的敏感抒发寂寥孤独与相思之苦,后期之“冷”则直接融入了心理感受,或与泪相承,或直抒冷冷清清之臆。从“冷”的程度而言,李清照之“冷”随着生活的变迁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最初“玉簟秋”之微微凉意到“半夜凉初透”的魂牵梦萦,再到“被冷香消新梦觉”的由凉到冷,以及最后的“凉生枕簟泪痕滋”的物是人非,“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身心俱冷。不断加深的“冷”的程度体现出李清照逐渐凉透的生活和心境。“冷”的深化起因于她生活的变迁。生理层面的“凉”到心理层面的“冷”是一位才女用温度所写的关于一生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