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云
(贵州大学图书馆,贵州 贵阳 550025)
“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核心,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为手段,将互联网技术和产业结合的一种新模式、新方法[1]。“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信息闭塞环境,有效遏制了技术垄断,较大程度地促进了需求的进一步释放,为创新创业带来了新动力。由于“互联网+”呼唤思维走出局限,实现资源互联,因而,未来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需迎接开放、拥抱创新、与时俱进,通过互联网技术不断丰富服务内容,优化服务过程,增强服务效果,通过优化服务不断提升用户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促进高校图书馆功能的更好发挥。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应将关注点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为中心的用户思维包含用户至上、高效沟通、服务升级三个理念。①用户至上理念。在万物互联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需更加强调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以“用户至上”理念向用户提供更便利的服务,提升自身价值。②高效沟通理念。沟通应贯穿于用户体验的全程以及包括图书检索、文献查找、学习环境、电子资源、学术活动等方面。发放问卷调查、服务评分、个体访谈等都是增强高校图书馆与用户之间有效沟通的途径。③服务升级理念。该理念要求在以用户为中心的前提下,高校图书馆应主动通过技术的更新换代、模式的不断创新、管理团队的素质提升,实现自身服务的升级。在“互联网+”时代,用户思维应是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基本思维。在信息服务中,高校图书馆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增强用户的参与度,推出更加人性化的用户服务方式。
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不同领域的事物能够通过互联网及相关机制成为一个整体,共同为用户服务,并发挥更大价值。跨界共享是“互联网+”时代的重要特征。跨界共享摒弃封闭、迎接开放,强调将不同领域的内容进行链接,从而产生创新性服务,提升用户体验。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博物馆联合开展服务。高校图书馆以图书为主要知识传播载体,但是缺乏对于实物的视觉直观感,而博物馆主要以实物为传播载体,但是缺乏更多详尽的内容诠释。互联网能够使图书馆与博物馆结合起来,实现内容跨界,一方面,用户可以通过图书馆了解历史文物和经典故事,获取关于相关实物的详细信息;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实物的链接,能够让用户精准地观察到博物馆中的相关陈列物品,直观地观察其具体形态[2]。
知识整合思维是指将知识以一定的逻辑机制进行整合创新,墨守成规终究会被时代抛弃,创新是“互联网+”的本性。图书馆是知识传播和图书资源较为集中的场所,高校图书馆将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利用互联网途径加以传播,能够更好地服务用户。一方面,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以自动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能够极大地促进知识智能化、自动化,从而增强用户体验。比如:图书馆当前采用的按照中文和外文图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图书、图书和报刊等分类进行整合,就符合用户使用习惯,更有利于促进有效检索。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每年都会产生一些新概念、新理论、新思潮,高校图书馆要想更好地服务用户,获取更多用户的关注,就应当有知识整合思维[3]。例如,馆员通过结合目前社会热点和新理念开展知识整合服务,以便于读者结合当下的热点展开相关知识学习,增强知识传播效果。
平台化思维,即以打造一体化服务平台为目标,依托互联网技术使高校图书馆集搜索、服务、评价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一种管理思维。平台化思维对提升高校图书馆用户体验与用户黏度具有重要意义:①用户通过检索平台可以获得其想要查找的信息,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促使平台服务高效化与便利化。②用户通过决策平台在进行信息搜索的同时,还能主动参与决策,将其需要的信息类型、信息内容与平台对接,用户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个性化检索、自主订阅和选购等。③用户通过评价功能能够获得关于平台中各业务的相关评价,从而为自身的决策提供参考,同时服务的提供者也能通过密切关注用户的评价,了解服务质量,完善服务举措,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应具有社会化思维。每一个用户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一个社会化的个体,其兴趣爱好、年龄、性别等特征都能够影响社会化的关系网络。这里的社会化包括用户社会化、行动社会化和传播社会化。由于用户处于一个社会化的社交网络之中,因而其通过互联网能够与众多社会化的用户建立联系。用户之间具有的某种联系和共同特征,往往能够产生强大的扩散力量。高校图书馆如果忽视了用户的社会化,就可能给自身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同时,用户行动不仅是指个人的行动,而且还包括一个群体的集体行动,集体行动覆盖大量个体,通常蕴含着商业价值,因而更不能被忽视。此外,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不断普及的背景下,一个事件或一种思想的传播是十分迅速的,其传播范围也是十分广泛的,用户之间通过网络转发、分享、评价,能够加速信息之间的马太效应,使强者恒强,弱者愈弱。
在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仅仅通过线下的服务和活动难以适应用户需求。为了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应通过线上线下内容供给,提供整合服务。在线上服务方面,高校图书馆应以用户为中心,通过线上的答题活动、线上小游戏、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展开与用户的互动;用户信息需求与反馈也可以通过线上渠道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线上活动成本低、传播速度快、参与人数多等优势,构建线上品牌,不断增强用户对图书馆的好评度,提升高校图书馆的创新能力。在线下服务方面,高校图书馆应以平台化思维、跨界共享思维引领图书检索培训、跨界资源整合、跨界活动联合主办等服务工作,通过线下直观的宣传与推广,增强用户阅读兴趣,帮助其养成热爱学习、勤奋读书的好习惯[4]。当然,线上线下并不是割裂开来的,其应当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线上活动可以通过线下的相关海报来扩大影响,线下活动同样需要线上的传播途径来争取更多的受众。总之,线上线下内容供给服务的核心就是要依托互联网连接一切,实现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信息服务质量的最优化。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高校图书存储量和电子书资源都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是,图书的阅读率和用户读书氛围还有待提升。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用户阅读意识的欠缺,另一方面是学校图书馆尚未实现真正的知识整合与有效的阅读引导。因此,以平台化思维、知识整合思维积极构建集信息平台、决策平台、评价平台于一体的高校图书馆平台化服务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①构建信息平台。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智能化特性不断丰富信息资源;定期或不定期地推出相关主题活动,帮助用户在知识获取中选择优质资源;增强信息平台的实用性,减少用户在信息检索和资源搜集时的困难。②构建决策平台。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建立的用户个人信息系统,可以使用户的自主性得到更多体现,个性化服务也不再遥不可及。例如,通过平台进行注册,利用平台检索、支付等功能,用户能够轻松体验自助订阅、购买等服务。随着高校图书馆服务更加个性化和专业化,用户在图书检索、订阅、借阅和电子书籍购买过程中的服务体验也必将得以优化。③构建评价平台。利用互联网建立的图书、图书馆服务评价机制和反馈机制,可促进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图书的评价可以采用打分的形式,因为图书评分可为其他用户的阅读提供重要参考;对于高校图书馆的评价可以采用匿名评价形式,将图书馆服务的相关问题进行线上反馈,这样有利于提升图书馆与用户的沟通效率,提升信息服务的针对性[5]。
智能化精准推送服务包括:①图书推荐服务。高校图书馆根据用户浏览、点评、借阅等相关记录,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可获得用户对于图书的偏好和需求,建立用户档案,从而可以精准地向用户进行图书推荐。②读书计划服务。高校图书馆可帮助或引导用户自主制订读书计划。读书计划的制订与施行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交互和用户决策实现,读书的日期、时间、书目等相关信息都应包含于图书馆的“读书计划”服务之中。读书计划能够帮助用户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推动图书馆人性化管理和信息服务创新。③阅读大数据服务。依托大数据技术,高校图书馆可对所有用户的阅读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得出所有用户的信息报告,并通过对用户行为的监测,认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质量。同时,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向用户推送个人阅读报告,增强用户自我认知。
社会化分享互助是增强用户黏性,促进品牌塑造的重要内容。在“互联网+”思维引领下,高校图书馆应注重社会化网络建设,使用户之间能够建立起社会网络关系。社会化的网络分享互助可以表现在图书分享、文献资源互助、线上活动转发等方面[6]。①图书分享。通过网络进行图书分享能够摆脱时间、距离的限制,使用户之间的沟通更通畅,同时也促进了图书信息的传播和知识的分享。②文献资源互助。用户之间通过分享、互助等方式获取、使用文献资源,可以进一步提升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用户所获取的资源不再仅仅局限于一所高校,而是基于全网络的所有共享机构的资源。因而,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文献需求。③线上活动转发。通过线上活动的社会化网络分享,可以帮助高校图书馆建立网络品牌,获取更多的粉丝,如微信点赞、投票、答题等活动,能够进一步增强图书馆的影响力。
“互联网+”思维下,高校图书馆应不断丰富服务内容,优化服务过程,应有效增强服务效果,优化服务生态,不断提升用户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以促进高校图书馆功能的更好发挥。
参考文献:
[1] 袁红军.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探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6(6):63-66.
[2] 张美莉.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图书馆跨界服务研究[J].情报杂志,2016(9):204-206.
[3] 于亚丽.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2):228-229.
[4] 梁瑶.高校图书馆互联网免费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9(10):34-36.
[5] 陈阿霞.基于“互联网+”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与转型发展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5):136-137.
[6] 王卫军.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模式创新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17):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