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实验小学 沙秋平
浅表阅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为阅读而读的现象,它是一种低效的学习方式,阅读过程中没有思考,只是为了追求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浅表阅读是一种快餐式阅读,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加以正确引导,杜绝这种现象。
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体悟作者情感态度,实现语文课程教学的人文性。”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应该是语文教师的共性认知。朗读方法众多,自读、合作读、默读、表演读、同桌读、竞赛读等,都是朗读教学的重要选项。教师要打破传统朗读方式单一、枯燥的桎梏,选择多元朗读形式,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让学生在读中实现眼、耳、口、脑的互动共用,体悟作者态度情感,从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
如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花》之前,教师布置预习任务: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故事行文脉络。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明确故事中的人物以及事件,学生讨论交流,进入学习状态。接着学生自由选择角色,进行对话朗读活动。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真切体会到了竺可桢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角色朗读训练结束后,教师让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学生在齐读中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了。教师巧妙借助小学生爱表现的心理,借助角色朗读的方法,启动了学生的阅读思维,升级了学生的阅读情感。
作为语言文字学习的重要方法,朗读发挥的价值不容小觑,它是一种创造性阅读活动。教师要借助读,从不同角度给学生以历练。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做到正确朗读、流利朗读,进而达到情感朗读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精彩纷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格外注意对文本细节的把握,适时开展细节追踪。细节是指文本中出现的看似不重要实则能起大作用的内容,细节决定成败,语文阅读教学亦是如此。写人叙事的文章,要注意对人物细节的刻画,厘清故事情节脉络;写景散文,要抓住景物特色。小学阶段,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很容易忽视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因此,教师要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从内容细节、表达细节和结构细节等方面着手,开展细节学习,让学生在词语品味、细节剖析中形成学习突破,实现以点带面的效果。
如在学习《最后的姿势》时,教师让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并找到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进行品味,学生认真阅读。有的学生找到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一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学生从动词这个角度对这一细节进行剖析。有的学生认为“拉”“撑”“护”这几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危急关头,谭老师将生死置之度外,保护学生的大无畏精神。文本中还有其他的细节刻画,教师让学生一一找出并进行品味赏析。细节刻画最能彰显文本内涵,也最能打动学生,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多元探究中实现了认知升级。
细节探索维度较多,文本中的反复句、主旨句、强调句、过渡句等都有可能成为剖析的重点,要引导学生细心挖掘,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点拨,当学生思维启动后,细节品味活动自然能够完成。展开多元细节探究,切准文本内涵,形成阅读激发点,从而为构建文本阅读感知体系做铺垫。
学贵有疑。语文学科有自身特点,更需要学生提出疑问。传统教学实践中,常常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教师展示答案。这样的教学方式优势明显,它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打开思维,形成阅读行进路径,但其弊端也比较明显,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空间,学习个性得不到彰显。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让学生自主提出疑问成了阅读教学的大趋势。小学阅读教学中,可以将教师设疑与学生质疑结合起来,当学生解决了教师设置的疑问后,让学生自主提出阅读疑问。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深度挖掘文本,凸显学生个性,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有很大帮助。
如在学习《推敲》,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首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韩愈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扫除了教师设置的这些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或者疑问呢?”有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疑虑:“韩愈会不会对‘鸟宿池边树’进行推敲、修改呢?”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篇小作文。
小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参差不齐,个性差异明显,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教学需要,站在高处设计阅读问题,使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形成新认知、新突破。在此基础上,学生发问,在质疑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向文本纵深处挺进,语文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采用多元教学手段,告别浅表阅读,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战略措施。教师根据教学现实需要和学生阅读实际,对文本开展多元朗读训练、细节品味训练、设疑质疑训练,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心,迅速抓住文本主旨,学生思维认知顺利激活,获取了更多的细节点击,核心素养自然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