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翻译与文学翻译之间

2018-11-28 12:24
英语世界 2018年4期
关键词:耶稣圣经译者

【译析】

西方著名《圣经》翻译家和理论家哲罗姆(St.Jerome,约公元340—420年)最早提出“《圣经》翻译采用直译,文学翻译采用意译4 任东升著,《圣经汉译文化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第85页。”的主张。实际上,从古至今,宗教翻译与文学翻译之间的分野并非如此严格,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宗教文本的读者不可能仅限于信众。美国《圣经》研究专家克里斯琴·乔治(Christian George)的传记性短文The Life of Mary Magdalene(见任东升译《抹大拉的马利亚》)梳理了“抹大拉的马利亚”形象被教皇曲解、被大众误解直至被目前学术界正名的历程。原文兼有宗教话语和文学魅力,信息浓缩、逻辑清晰、文字洗练、不乏文采。翻译难点是如何恰当把握宗教翻译与文学翻译之间的张力,重点是如何在最大限度再现原文语体特征的同时让非信徒读者不产生误解。

1.注重翻译效果与读者需求

原文的意图是让今天的读者了解历史真相,译文的服务对象乃当代读者,而读者不仅仅是普通读者(非信徒),也可能是持有基督教信仰的读者。因此,在措辞上要兼顾普通读者和信徒读者。例如原文第5段里:

【原文】...her sharing thenewsof the risen Christ with the other apostles.

【译文】她把基督复活之好消息传送给了其他使徒。(下画线为本文作者所加。下同)

news本意为“消息”,译者增译了“好”,就是兼顾了信徒与非信徒的阅读习惯。殊不知,《圣经》中的福音书gospel,本意就是good news,常译为“福音”或“好消息”。在《圣经》语境下,“福音”的意思是耶稣基督,即人们一直盼望的“救世主”来了,这是个奇妙的“好消息”。基于此,1976年出版的现代英文版《圣经》也自称Good News Bible,“好消息”在普通读者读来也不难理解。

普通读者往往缺乏宗教话语相关知识积累,那么译者就有责任提供必要宗教文化背景知识信息。本文译者对马利亚(Mary)、拉比(rabbi)这类基督教常识性内容所做的注释,就是照顾读者阅读的努力。

2.协调宗教话语与文学性表达张力

阐释活动至少依赖两种表达方式才能进行。要想向完全生活在理性世界中的人阐释神秘经验,阐释者必须兼通理性思维和神秘思维,并能以适当的语言沟通两种思维5 梁工著,《西方圣经批评引论》,商务印书馆,2004,第33页。。翻译这种以宗教(性)为主题和文字底蕴的本文,译者当具备这两种思维及沟通能力,根据具体语境进行适度阐释,并加以协调。如第3段里:

【原文】Jesus liberates her from the possession ofdemons.

【译文】耶稣赶出其身上污灵。

demon宗教性很强,译者未照搬其他译本(如中文“和合本”),而是加以协调,将其译为“污灵”,由此在宗教翻译与文学翻译之间找到了契合点:首先“灵”字与基督教语境下的“圣灵”相对;其次相较于“恶灵”,“污灵”同样具有宗教含义且语义更广;再者“污”字兼有形容词与及物动词意味,指“污秽人的灵”,强调“负能量”。由此,“污灵”赶出,疾病去除。

除注重措辞外,译者在宗教话语与文学性表达之间协调的努力还体现在对宗教文化语境的把握上,如第6段里:

【原文】...recent scholarship is rehabilitating her beleaguered reputation.

【译文】……最近的学术研究正在为她正名。

原文本意是“恢复遭困扰的名誉”。马利亚之名不仅是遭困扰,而是被误解,被歪曲,所以,此处译为“正名”,用词精准,意思明确,也凸显了原文“马利亚”形象被扭曲、被误读、直到最后“被正名”的逻辑脉络和主旨。相比之下,直译为“为其恢复名誉”不够清晰,因为“恢复”一词程度弱于“正名”,其语气也不如“正名”强。

3.兼顾读者理解惯性与原文“学术性”

一些宗教话语,如“耶稣复活”“耶稣受难”等表达已约定俗成,且已被普通读者所认同,形成一种理解“惯性”。译者将the risen Jesus译为“复活的耶稣”;将final moments of his execution译为“耶稣受难的最后时刻”;将Jesus in his travels增译为“周游传教”,就是基于对读者理解惯性的恰当把握。若将上述短语分别译为“被提升的耶稣”“死亡的最后时刻”“耶稣旅游”,译文则严重偏离《圣经》语境。

在宗教话语与文学性表达这两极之间,可以找到相对“中性”的语汇,不失为尊重原文“学术性”的努力。如开头导引段:

【原文】how far would theministryof Jesus have spread?

【译文】耶稣的事迹和教导能传播多远?

ministry指“宗教人物一生的工作”,可谓含义丰富且浓缩。若译为“职事”(如中文《圣经》“恢复本”)、“宣教”等纯粹宗教性的字眼,虽然能够再现原文的宗教语境,但中文的语义过窄。译为“事迹和教导”两个词,就可以涵盖耶稣的行动和教义两个方面,所再现的内容更为全面,语气也较为客观。

4.提炼语气措辞体现原文的客观性

从措辞看,原文带有很强的学术性,语气客观。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所使用短语according to Luke,意为“根据路加”的观点,强调客观依据。二是原文基本未出现评价性词语。三是原文的历史文献特征明显,如In first-century Judaism, 1,400 years of literature...。如第2段结尾一句:

【原文】What does the historical record reveal about this shadowy heroine...?

【译文】对这位……影子般女英雄,历史文献又是怎样披露的呢?

将reveal译为“披露”,意为如实记录,并无任何改动或添加,准确把握了作者的客观语气。此处,根据下文内容可知,作者所谈及的历史文献是指下段的《路加福音》。说明作者认为《路加福音》记录的内容是可以信赖的客观历史事实。若翻译为“表现”“表明”“书写”“撰写”等,则体现出不同的文本观,即新历史主义的文本观——“文本化了的历史6 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三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第349页。”。

5.采用文学手段再现原文的文学品质

这样一篇好文章,其文采或“文学性”(literariness)并非附着于其“宗教性”,而是有其独立价值。与此相应,译者采取了多种文学性翻译手段。

1)增加衔接,彰显文学色彩。如第2段里:

【原文】Was she, as many have insisted throughout the centuries, a prostitute? Did Mary entice Jesus into having his child, as suggested by Dan Brown in the novelThe Da Vinci Code?

【译文】那么,马利亚果真曾为妓女,一如多少世纪以来许多人坚信的那样?她曾引诱耶稣并为其诞下后代,又如丹·布朗小说《达·芬奇密码》之暗示?

语义忠实、脉络清晰,是好的译文的基本特征。译者将原文两个句子并列处置,先出现人名“马利亚”,又采用“一如”“又如”连接两个句子,且与原文语序保持一致,不仅再现了原文追问的强烈语气,而且文采与原文匹配。

2)调整措辞,注重文学气势。如第6段里:

【原文】and the strength of death is broken;

【译文】死亡的力量终被打碎!

译者在原文“被打碎”前边增加了“终”字,强调死亡力量之大,也强调打碎死亡所需力量之大、时间之长,最终强调打碎死亡历时之漫长、历程之艰难。在行文上又可与后边的“现今”形成排比,使语气自然,气势连贯。

3)填补空白,强化文学效应。如第4段里:

【原文】...on account of Mary having acquired a great deal of influence among early Christians, with prominence rivaling that of Peter, the Roman Church’s first and foremost vicar of Christ.

【译文】因为,在早期基督教信徒中,身为一介女子的马利亚,声誉太高,其地位之重要竟与罗马教会基督首席神父彼得相比肩!

此句“身为一介女子”为译者所加,强调马利亚的女性身份与彼得的男性身份。由此强调这种男女影响力的“失衡”,令教皇无法接受。这样则将相关背景知识信息融入译文之中,衔接自然,行文流畅,同时使文章的逻辑更为清晰,译文的文学性也与之俱增。经过这样的处理,读者便会明白,16世纪宗教改革之前,《圣经》诠释被教皇及其宗教团体所垄断。教皇对马利亚这一人物形象的抹杀是出于其解经工具化的目的,以垄断《圣经》诠释作为塑造和统治人们思想的重要手段。若不增译,读者就不会明白为何“马利亚重要性能与彼得相比肩”这一原因会致使教皇要抹杀她的名誉。

6.结语

包括《圣经》英译和汉译在内的世界范围内的《圣经》翻译源远流长,今天我们读到的哪怕是像work、wage、light、Passion这样很普通的词语,在汉语基督教话语里也有其独特的表述(工、工价、亮光、耶稣受难)。正如我国《圣经》文学教学的先驱之一郭秀梅教授所言,对英语学习者而言,了解《圣经》基本内容是must。7 Guo Xiumei, Venturing into the Bible.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 1989, p.8.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译者在《圣经》文本、《圣经》文化乃至基督教神学方面的资源性知识积累,是做好此类文本翻译的良好基础。此外,要想既做到亦步亦趋传递宗教背景和观念,又游刃有余再现原文的文学笔触和品质,较好的翻译理论学养和扎实的实践功力是必要保证。

猜你喜欢
耶稣圣经译者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一次弯腰等于十八次弯腰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我对每个人说再见
英国耶稣受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