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如灿
(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南丰镇侯村小学,广东肇庆 526533)
当今的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远比我们的童年生活丰富多彩。但是由于农村的学生多数是留守儿童,没有父母在家督促引导,每天的生活都是来往于校园和家庭。这种单调的生活节奏,使得学生无暇接触大自然,去品味生活真正的内涵。这样,学生的作文只能是闭门造车。再加上如今社会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各种学习辅导资料可谓层出不穷,百花争艳。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为孩子购买了大量的学习辅导资料。为了应付完成作文练习,他们就移花接木地拼凑文章,以致写出来的文章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当前的农村作文教学,大多仍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教法陈旧。在这种模式的长期压制下,学生的作文既无新颖的立意,又无充实的内容,更谈不上富有真情实感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还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只有让学生面向生活,自由表达,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切身体验的事,这样创作出来的文章才独具特色,精彩绝伦,我们也才有可能进入学生天真、稚气、真实的童心世界。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就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1]”教师要放开眼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鼓励他们愉快地、积极主动地接触生活,认识社会,并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受,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信息,积极引导孩子为他人、为社会服务。比如,周末、寒暑假帮助家庭种植、收割稻子;日常帮父母做家务;教师带领孩子去郊游,参观农民的果园;到街上查找商店铺户广告词里的错别字等。这既拓展了生活视野,又丰富了人生经历;既积累了素材,又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我让学生把在生活中做过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比如写日记或周记,这就是以后习作时的一个又一个很好的素材。在课堂上,我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有了真实的感受,才能叙述“真”事。
为了感受父母伟大的养育之恩,我在课外要求学生用一个星期的时间随身携带一个鸡蛋,其中损坏了的可以再换一个,看看谁的鸡蛋可以保护到最后能丝毫无损。从最初保护鸡蛋的新奇到弄坏鸡蛋的沮丧、后悔,再到胜利保护鸡蛋后的兴奋、自豪……一路的小心翼翼,一路的艰辛挫折中,学生收获了不同的感受,体验到了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多为学生创造条件,多让他们参与活动,多引导学生去留心观察,培养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习作时要求写出“真”人、“真”事,学生就不可能“无话可说”[2]。
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都是丰富多彩的,但他们在文中大喊反映人物高尚情操的口号,往往忽视了作文中应该有的真话、真情、真体验和真感受。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训练形式,推陈出新,使作文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发掘素材,扩展学生说真话的内容空间。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让学生充分发挥,表达自己,把自己的心里话在教师和同学面前说出来。特别是一些切合学生现阶段思想的口语交际内容,例如,小学生应该上网吗?你认为科技的高速发展利大还是弊大……这些交际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与他人交流的兴趣,使他们勇于表达,从而说出“真”话。
在活动中激发情感,面对实情实景,师生在共同创设的特定范围内有组织、有目的、有对象地写作,营造氛围,调动情绪,触发灵感。比如,要写《第一次包饺子》时,我就组织学生以5人一个小组现场学包饺子……学生有所观、有所感,作文时的语言就富有个性,真实动人。
开展“说真话”作文课对引导学生敢于说真话、诉真情是有很大帮助的。如对于《和××说说心里话》《我的烦恼》这类的作文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在成长路上的喜怒哀乐在教师和同学的面前说出来,并加以积极引导。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会有一种情溢心间、不吐不快的感觉。教师要趁机让学生宣泄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心声。
通过以上多种训练说“真”话的途径,使学生乐意说、敢于说,从而获得许多真实的感受。这些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成为学生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丰富了他们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把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了出来。当学生愿意把这些心里话都说出来时,我们应该加以鼓励与表扬,让他们体会到最真实的情感是最能打动人的。
叶圣陶先生说:“我手写我心。”教师在引导学生写作时不能把孩子的思维局限在一些所谓的写作方法上,否则很容易让学生形成一种固定的写作模式,扼杀他们的童真童趣。应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引导学生乐意写,在习作中大胆地把自己的心中所想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写自己独有的真实感受。这样才能活跃学生的习作思维,激发他们的“真”情实感,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特点。如我在进行《赞母爱,表真情》的作文指导课时,就会引导学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母爱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一定要通过写母亲的一些大事才可以表现母爱,一些小事同样也可以表现母爱,如蹒跚学步时母亲扶我们学走路;入学时母亲为我们拿书包;在雨中母亲为我们打伞……从而放飞学生写作的翅膀,让他们纷纷回忆生活中与母亲发生的真实故事,述说母亲的爱。在这自由的习作天地里,学生畅所欲言,说:“睡觉时母亲为我拍打蚊子;母亲煲了我最喜欢喝的猪骨汤,她却不舍得喝……”每个学生都有感而发,有真情要表达,口里所吐露出来的,手里所书写出来的就字字真、句句情,听者、读者无不为之动容。因此,要想让学生认真习作,必须激发他们的“真”感情。我们可以创造一切条件,鼓励学生怎么想就怎么写,激发出学生的“真”情来。在作文中,教师应小心呵护、尊重和引导学生的真情实感,造就学生健康的情感世界。这是因为,不能反映学生的内心世界,也就失去了作文的本质意义[3]。
“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只有让学生记真事、说真话、抒真情,才有利于他们作文能力的长足发展,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