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绮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小学,江苏苏州 215228)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资源的便利共享,信息收集的方便快捷等,无不象征着我们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是指将数据作为一切的根本,课堂不再拘泥于教材,而是与网络连接在一起,资料丰富,传输便捷。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下,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后备建设者,需要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为此,小学美术课堂也要结合学生的接受情况和知识吸收能力及时做出调整。如何在大数据时代的基础上建设美术课堂,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简要论述。
小学美术的教材内容是有限的,但是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说,只有书本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受“美”,需要足够的资料素材做铺垫。在大数据时代,资料的扩充、素材的补充更为简易方便,教师需要利用数据丰富性这一特点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授课内容,让他们真正触及“美”[1]。
例如,在讲授“吊饰”的内容时,考虑到课本上的吊饰图片寥寥无几,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将自己家的吊饰拍成照片带到课堂上来。同时,在多个搜图网站上收集部分吊饰图片,其中不乏具有设计感的物品,但主要从小学生的审美眼光出发来选取。上课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品味书本上的吊饰:“大家喜欢这些吊饰吗?”有的同学说:“老师,我不喜欢这个粉色的吊饰,认为它的颜色不好看,样式也不适合男孩子。”但是,班上的一部分女同学认为这个吊饰色彩鲜艳,符合女孩子的审美。在对课本吊饰进行初步观赏以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收集的网络图片,带领学生观看网络上的吊饰,它的色彩、形状、材料等哪些部分具有“美”的特点。在学生欣赏网络好图以后,再逐个展示自己家里的吊饰,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如此一来,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涵盖的吊饰素材也更充分。
通过对资料素材的补充,学生所能接触到的事物越来越多,对“美”也有了一定的认知,进而有了一定的评价标准。教师在课下搜索美术教学资源,并从中有选择性地筛选出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素材,将其带进课堂,引导学生接触美丽的事物。量变引起质变,丰富的资源才有可能让学生有感性的“美”的认知。
“美”具有相对性。对一个事物来说,学生很难评价它是“美”还是“丑”,需要一定的参照物来做比较。因此,开展对比教学,不再让学生面对一个事物评鉴,而是将不同事物进行对比,由学生自主选择他们认为更具艺术性的物品。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例如,在讲授《绣在服装上的故事》的内容时,有了之前的学习基础,学生已经对“美”形成了一定的欣赏能力,但是本节课上,学生单看某一件衣物上的刺绣并不能评判其好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选择两件旗袍作为观赏对象,带领学生逐步鉴赏哪一件旗袍上的刺绣更“美”一些。首先,从色彩搭配上,A、B旗袍都是正红色,但是A旗袍的刺绣以明亮的绿色为主,这显得有些不协调,而B旗袍以深绿色和紫色为主,色彩上更为和谐。其次,在图案上,A旗袍的图案略显凌乱,大小不一,整个旗袍遍布刺绣,毫无章法可循,而B旗袍上的图案具有一定的规则,在某些地方适当留有空余不显繁杂,刺绣之间交相辉映。最后,从刺绣的整体结构来看,B旗袍更加吸引人的眼球,充满韵味,充分展现出中国旗袍之美。就这样,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地对它们进行鉴赏,让学生学会怎样利用对比方法研究事物之“美”,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在对比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有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这是正常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偏向的一部分,对“美”自然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讲述他认为的“美”,“美”在什么。在课堂中,教师要允许存在不同的声音,求同存异,真正做到课堂的自由活跃,放飞学生的想法,拓展学生的思维。
大数据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数据共享。对小学美术教学来说,大数据使得教师、学生之间共享所得资源。在这样一个庞大的数据体系中,资源共享才能使更多的人获得信息,使好的资源得以高效利用。因此,在教学中学会分享尤为重要,将自己喜欢的、觉得“美”的事物拿出来集体欣赏,以寻求共同进步。
例如,在讲授“画家凡·高”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课下自主收集画家的资料,在课上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拿来展示。在课堂上,有的学生展示出《向日葵》这幅画,他认为该画作色彩鲜明,以简练的笔法表现出向日葵的形貌特点,并且折射作者对太阳的追求,是一种生命的象征。另一位学生则选取了凡·高的自画像系列,这一系列的画像都有其背后的故事,从神态、衣着、色彩、细节等方面折射出绘画时画家本人的生活情况、社会背景、心态特征等内容。其中,《戴黑边帽的自画像》是画家正处于忧郁时期,接受疾病治疗拔了十颗牙,于是开始留胡子掩饰缺陷。教师在课堂上根据这些画像即可串联他的整个人生阶段。接着,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收集成果,分享资源,将美好的事物流传下来。
一个人所获取的资源是有限的,且不全面。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显而易见的是,对于某一件事物,不管是书本还是教师都没有办法延伸其全部知识,但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学生课下的努力能使课堂更加高效,对“美”的展示会让班级学生共同进步。
除了以上方式,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搭建网络互动平台,让课堂走出教室、走出学校。数据网络中,它连接的是全国各地优秀的、有想法的人才,大家可以自由地表达。在这样的互动平台上,学生也可以表现自己,听取别人的想法,与志同道合的人进行交流探讨,以此对“美”产生更深层次的认知。
例如,在讲授“我的成长记录”一课时,教师可与学校其他班级的美术教师一起寻找一个合适的、安全的网络平台,并与家长沟通,让每个学生家长为自己的孩子注册一个账号。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成长记录绘画发布出去,等待他人的评价,并与他人交流绘画心得和技巧。与此同时,学生在网络上还能欣赏其他同学的成长记录册和优秀画作,提出个人的意见和建议。班上的一位学生在发布了自己的成长记录册以后收到很多评论,有网友夸奖她构图清晰,风格多变,不过也指出画作的颜色不够丰富。该学生仔细分析后,发现自己的画作颜色确实单调乏味,于是及时做出改进,并再次征询该网友的意见。这样一来,她的画作有了极大的进步,看起来更加赏心悦目。在这样的交流平台上,学生提出创新性想法,不仅有学校教师的在线指导,还有在美术方面具有较深造诣的专业人士进行评价、建议,简化了交流过程,能够高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不过,教师要注意,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于是非善恶的分辨性不强,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严格把控。在学术方面,筛选出适合学生的建议加以吸收,对于无意义甚至对学生有害的言论要及时摒弃。网络平台的自由只是相对性的自由,教师作为监督者和护航者要对学生负责。
总而言之,小学美术课堂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的新型人才,首先就是要适应大数据的时代背景。在课堂上,教师要利用数据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并结合课堂实际情况做出修改,进而找到最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学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初熹.大数据时代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J].美育学刊,2016,(1):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