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学习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2018-11-28 06:59洪文专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21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创设有效性

洪文专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西柯第二中心小学 福建 厦门 36110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新教材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巧设学习情境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夹杂了太多的与学习数学知识无关的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缺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真实地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小学生如果在课堂上心情宽松愉快,那么他们的视觉,听觉就特别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加强,思维也会更加活跃,学习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就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发挥。那么,如何创设学习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巧设故事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是获取知识的开端,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最爱听故事,特别是在数学课上听故事。作为数学老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巧设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学好数学,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在引入新课时,把数学知识贯穿于故事之中,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动力。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中,我用优美的背景音乐、生动形象的动画,巧设了一个“猴子分甘蔗”的故事情境:一天,天气炎热,猴子一家四口都热得受不了。三只小猴子吵着要猴妈妈买甘蔗给他们吃。猴妈妈思考了一下,买来三根同样长的甘蔗。开始分甘蔗了,老大说:“我要1根最长的”,猴妈妈将第一根甘蔗平均分成2根,1根给老大。老二看到说:“太少了,我要3根”, 猴妈妈将第二根甘蔗平均分成6根,取了3根给老二。老三更贪心,说:“太少了,我要4根”, 猴妈妈将第三根甘蔗平均分成8根,取了4根给老三。三只猴子高兴极了,都认为猴妈妈对他最好。小朋友,你们知道他们谁分得多?”不一会儿,学生都说:“同样多”。于是,我追问道:“猴妈妈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三只小猴子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们想知道吗?”正当学生聚精会神地听完故事,而又百思不得其解时,我说“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你们就知道了!”这时,学生急于明白故事中的道理,在学生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得到了充分地激发,并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新知的探求过程中。

二、巧设问题情境,探究新知,促进主动参与

古人云:“学须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创设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情境,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发学生对所遇到问题的思考与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获取知识,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促进教学有效性。

例如,在执教“最小公倍数”时:我先请全班学生按顺序报数,并记住自己所报的数是多少。报数是2的倍数的和3的倍数的分别站起来。(学生按要求起立后再坐下。)接着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有些站起来两次,有些是一次。)再看看报哪些数的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报6、12、18、24、……的同学。)这时我提出:报6的同学为什么站起来两次?(经过小组合作、交流,得出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所以两次都站起来了。)最后,我请学生互相说说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还有哪些?其中最小的是多少?(还有12、18、24……说不完,最小的是6。)到这里我告诉学生:6、12、18、24……这些数都是2和3的公倍数,其中6就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从最熟悉的报数开展《最小公倍数》教学,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对所遇到的问题展开小组合作、讨论,在宽松和自由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让学生感受到了学数学就像在“玩”。这样的情境不花哨,但很扎实、有效,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在这种问题情境下学生能不积极参与吗?

三、巧设竞赛情境,巩固新知,促进知识内化

竞赛是一种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方式,小学生在竞赛情境下比在平时正常情境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竞赛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赞赏,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大大地提高学习效果。在教学中,不妨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设计一些比赛的情境,比准确、比速度、比技巧,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促进学生在学习上形成你追我赶的氛围。

例如:在教学“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练习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比赛:比赛时间是8分钟,内容是8道简算题,题目分别是:117×79+117×21、25×204、415-176-24、829+63+71+37、125×39×8、350÷14、965-(765+93)、25×5+74×5+5,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进行比赛,完成最快的小组加10分,第二名加9分,第三名加8分,第四名加7分,然后小组互相批改,每一位全对的同学能为本小组再争得2分,最后评出得分最高的小组为优胜组,这样比赛不仅要比速度,而且要比正确率,全班同学都很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结果让我最高兴的是学生的运算速度和正确率都有极大的提高,增强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创设生活情境,拓展应用,完善知识结构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促进知识内化,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从生活实际中选取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实例,创设发生在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情境,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跟着好起来,并不断完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

比如,二年级学生在学习了估算后,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延伸,巧设了一个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课件出示):

今天小明一家去超市购物了,超市给他们打印了一张购物账单:

火 腿 肠:13.00 元 果 汁:16.00 元

牙 膏:3.00 元 洗 发 水:23.00 元

洗 衣 粉:6.00 元 蔬 菜:8.00 元

妈妈有120元,小明有35元,爸爸有75元,你能帮小明估一估共花了多少钱吗?由谁来付款?(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讨论交流后,学生分别讲解自己的方法:

生1:我只把十位上的数字加起来,这样算出来的是他们至少需要的钱数,要40元,所以小明的钱不够付款,可让妈妈或爸爸付款。

生2:我是这样算的:

13 + 16 + 3 + 23 + 6 + 8≈70(元)

10 20 0 20 10 10

我觉得这是更科学、更接近准确值的估算方法,结果是70元,用爸爸的钱就够用了。

生3:我是把两个数加起来看成整十数,再相加,得出是70元,爸爸的钱够付款了。

16+23≈40( 元)13+8≈ 20( 元)6+3≈ 10( 元)40+20+10=70(元)

……

通过生活中这样的购物活动,学生充分运用了所学的知识多角度地进行问题的解决,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空间,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完善了知识的建构。

总之,巧设学习情境不能是摆设,过多无关信息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会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巧设教学情境要做到实用、有效,要从教学条件水平、学生生活实际、简单好操作等方面去考虑。要注意每一个情境要有助于学生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巧设学习情境,让数学课堂教学改变其枯燥乏味面孔,使学生在情境中乐学、爱学,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数学知识的建构,从而真正发挥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创设有效性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