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聪
摘要:城市文创园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摇篮,也是新兴的城市旅游目的地。在当前文创园建设数量大幅增长的背后,许多城市文创园建设却存在形象趋同的问题。文章基于符号学理论阐述了地域性符号的内涵和建构过程,提出将具有真实感召力的地域性符号创新应用于城市文创园环境设计中,在分析了地域性符号在城市文创园中的应用原则后,分别从运用现代设计方法、融入环境功能、构建场景化组合等方面论述了地域性符号的应用策略,并结合案例加以说明,以期为形成地域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创园环境提供创新思路。
关键词:地域性符号 文创园 环境设计
引言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更新的兴起,许多城市纷纷利用闲置的工业厂房、传统社区建设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的文创园区。文创园对于活化存量资产,培育城市创新环境氛围,及倡导新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城市彰显文化创新力的重要载体,有些还变身为新兴的城市旅游目的地。然而,由于园区产业发展模式和运营策略基本相似,在“大干快上”的过程中缺乏对园区在地文化的细致推敲,以致于大量文创园建设面临着“特色危机”的尴尬,视觉环境大同小异。面对这种现状,为了更好地构筑文创园环境吸引力和特色优势,丰富文创园环境建设的文化趣味,承载地域文化内涵的各类符号理应在文创园环境建设中发挥文化识别的作用,并通过有针对性的挖掘、整理和创新设计,巧妙将其融入到环境空间中,从而塑造出具有鲜明地域文脉特征的文化创新空间,让人在与环境互动中找到文化的归属。
一、地域性符号的内涵与构建
地域性符号承载的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具有地域特征和属性的文化形态,任何一个区域的地域文化,都反映为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并在长期的发展中演化出各类约定俗成的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在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Saussure)看来,符号不是别的,而是能指和所指的二元关系。“能指”(signifier),表示符号呈现出来的外在形式,“所指”(Signified),表示符號所承载的内在意义。能指和所指结合在一起的行为、过程,称为意指。意指的结果即符号。地域性符号就是地域文化意指在具体物质载体上的表征,具有明确的地域指向性和文化共识性特征。地域性符号既能够从地域专属的自然环境、古建筑遗迹、生产工具、本土材质等物质要素中提炼转化,也可以从地域价值观、文化习俗、典章节庆、民间艺术、特色工艺等非物质要素中抽象转译。例如,闽南建筑是闽南地区重要的文化载体,建筑中特有的烟炙砖、燕尾脊、石雕、剪黏等物质元素就是典型的闽南地域性符号,其“能指”背后反映了闽南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人文精神及工艺技术,这些非物质要素同样也可以通过创新意指到新的符号形式上,使地域文化得以持续发展。因此,地域性符号具有广泛的内涵,从符号学的角度去认识、挖掘地域文化,能有利于我们在纷繁的地域文化类型中更好地辨识物质对象与精神内涵的关系,提升对地域文化价值的表达能力。
地域性符号的构建也就是地域文化的符号化过程。符号化过程,即赋予感知以意义的过程,经常称为“再现”,也就是用某种在场的感知表示某种不在场的意义。人对客观环境的感知,需要通过一系列符号加以诠释,无论是一片树叶还是一栋建筑,只要能触发思维主体的情感共鸣,其实就完成了符号的意义化过程。例如,厦门沙坡尾文创街区入口处展示的废旧渔船零件、渔网等生产工具,它最初的意义来源于海洋生产的使用功能,可将其放入到改造后的现代空间中,便能够让人产生对沙坡尾蛋民传统生产、生活的联想,并在与思维主体的交互碰撞中延伸新的符号意义。当然,在今天的环境空间中,人们并不希望只是从复制的地域性符号中去认知地域文化,那种生硬的意义传递在泛符号时代容易让人产生感知疲劳。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地域性符号构建的新方法,运用巧妙的设计方法将地域文化内涵按特定规则进行意指,赋予到类型多样、饱含时代气息的环境要素中,使地域性符号在不断更新的环境空间中完成进化。
二、地域性符号在城市文创园环境中的应用原则
城市文创园环境是由多种设计要素综合而成,空间中各类标新立异的设计符号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是为了满足功能需要,也有的是为了凸显个性。地域性符号的应用则能够为环境带来独具地方特色的视觉形象。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地域性符号都能在环境中发挥出理想作用,地域性符号要根据文创园的定位和设计任务要求,把握好相关设计原则,才能有机地融入到文化园环境中,激发人们对文创园环境的认同。
(一)符号认同性原则
地域性符号的应用是为了传播地域文化,强化文创园环境的地域属性。传播效应的实现取决于接受主体是否能够认同所传播的文化,而环境的地域属性则是在融合地域性符号的基础上不断得以明确。在地域性符号的应用过程中,首先,要充分调研文创园所在地域的文化基础,了解哪些是能够被人们广泛认知接受的代表性文化要素,重点选择那些具有独特艺术价值和精神感染力的地域性符号,从而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营造地域文化的风格。其次,地域性符号要能够与文创园环境相适应,成为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文创园中的各类商业符号已经很多,地域性符号生搬硬套的介入可能不仅起不到强化地域文化意味的作用,还会进一步带来环境视觉要素的混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如何找到地域性符号与环境的交汇点,使之既得到环境使用者的认同,又符合环境的整体定位要求,在环境认同中有效地传递出地域文化语义。
(二)符号创新性原则
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Amheim)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说过,“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地域性符号有独特的形象特征和艺术价值,在现代环境空间中可以充分利用,但不能完全依赖于过去的形象。—方面,有些传统的地域物质形态过于繁琐,色彩、材质表现也非常有限,而文创园的各类环境要素却崇尚现代时尚的设计风格,如果不作出适应性调整,将难以和现代环境相融合;另一方面,再经典的地域形态在长期的视觉体验中也会感到乏味,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简单的将地域性符号粘贴到文创园环境中,很难满足人们对创意性环境氛围的追求,甚至还可能会产生厌烦的心理。因此,地域性符号要在紧扣文化内涵精髓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美学观,通过创新设计使其与新形式、新技术和新材料相结合,创造令人耳目一新的符号形式,不断在现代环境的应用中创造新的意义。
三、地域性符号在城市文创园环境中的创新应用策略
(一)运用现代设计方法创新地域性符号形式
现代设计是建立在现代审美基础上的创造性活动,运用现代设计方法创新地域性符号形式主要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实现:其一,简化应用。属于最为直接的地域符号应用方法,就是对选取的地域性特色建筑、传统图案、地方材料等文化符号进行简化处理,使其符号形式在满足现代人审美要求的基础上,诠释环境的地域自然属性和传统内涵。简化的关键在于对形态的提炼和语义的萃取,在保证传统语义不被曲解的情况下,从传统文化符号中提炼出代表性的形态、图案或色彩等要素,再运用合理的设计方法结合到新的环境要素中,创造出新的符号形式。简化后的符号形式其优点在于最大限度地保留地域符号特征,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好的识别性。例如由洛可可设计机构完成的晋江五店文创园环境设施设计,设计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希望能在空间中传承闽南文化,于是将闽南建筑代表性的燕尾脊提炼出来,简化了部分装饰细节,保留闽南建筑特有的红色元素,再通过形态转换结合到各类环境设施的功能部件中。在这里,燕尾脊的符号意义已经超越了作为建筑部件的内涵,而成为了整个园区中闽南文化的象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图1)其二,解构重组。就是将不同类型的地域符号关系打散,将其从原来的符号语境中剥离出来,通过更改位置、替换材料、改变组合等方法改变原有的逻辑秩序及语义的存在环境。通常可以用地域文化中的物质符号进行解构重组设计,或者将地域中的某些记忆片段用新的形式呈现在环境中,在体现地域文化的同时,唤起人们心中的某些情感记忆。解构重组可以看作是创新符号形态和表现语言的最佳方法,正所谓不破不立,只有勇于为地域性符号建立新的应用秩序,赋予其新的内涵,才能在环境应用中延伸出多样性的语义。例如,杭州的南宋御街文创区的景墙设计,将旧城、旧房改造时拆下的传统物件抽取出来组合成新的历史画面,不但为传统地域符号创造了新的表现形式,还在历史记忆的呈现中增添了环境的地域性特色(如图2)。
(二)融入环境功能转换地域性符号应用领域
地域性符号的独特性来源于在原生环境中具有的功能或表达的精神诉求,是在特定语境下为人们所共识的意义象征。一旦地域性符号离开了原生环境,没有了功能价值,就意味着符号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建构语境,也就很可能会造成误读或歧义。如烟炙砖是闽台传统建筑的代表性符号,艳丽的色彩表达了浓郁的南國风情,如果将其直接应用到气质不同的现代文创园建筑中,就容易在风格上产生冲突。因此,为了避免地域性符号介入到文创园环境中产生的突兀感,设计不应局限于对地域性符号的回收利用,而应当将其转换到文创园的各级环境功能模块中,转换为环境要素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在新的环境应用中产生功能意义。首先,我们要从地域环境中去挖掘那些能为最广大群体所认知的符号,分析符号的形态、比例、色彩等物质特征,充分掌握符号原型的特征信息,理解符号在原生环境中的内涵。其次,探索地域性符号与文创园环境融合的交汇点,也就是解决往哪融的问题。文创园建设是围绕原建筑主体环境改造成一系列服务产业发展空间的过程,改造主要集中在建筑的外立面、公共空间景观、环境小品及各类环境设施,地域性符号可以通过位置转换、结构重组、局部放大等方法应用到环境的各要素中。例如上海“新天地”文创园的标识形象设计,将地域建筑屋面常见的瓦元素提炼出来,并运用新的构成形式融入到“新天地”标识形象设计中,转换了瓦的原始功能意义,在实现标识功能的同时展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如图3)。(如图4)再比如南昌699文创园的赣绣体验馆入口立面设计,运用传统木结构建筑中常见的斗拱与立面设计相融合,这里的斗拱已不再是传统建筑支撑屋面的原始功能,而变成了建筑立面装饰的一部分,在文创园环境中获得了新的功能意义。
(三)场景化组合准确传达地域性符号语意
符号的语意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地域性符号都必须在特定的情境氛围中才能传递出完整的语意信息。在文创园环境建设中运用场景化策略组合地域性符号,使引入的地域性符号与场景中的其他符号相互呼应,可以让符号与环境融合的更自然,与人的交流变得更顺畅。地域文化的指涉区域通常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如以某文创园为基点的地域文化范围既包含宏观上的城市区域,也包含微观上的文创园所在社区和场地区域。因此,文创园中场景化组合主要可以围绕工业文化主题和城市生活主题来展开。其一,围绕工业文化为主题构建场景。不同类型的工业文化是塑造文创园特色的宝贵财富,工业文化代表了文创园场地环境的原生文化,是烙印在场地上的历史记忆。文创园建设可以从工业文化中提炼代表性的符号,并与其他环境要素一道组成新的历史记忆场景。如南昌699文创园中的工业记忆广场,将原纺织厂的历史信息通过文字说明、旧机器、产品模型等多种符号聚合在一起,并在环境中穿插艺术化的纺织工人雕塑,从而在以创意产业为主的环境中留下了一处怀念历史的空间。其二,围绕城市生活为主题构建场景。城市生活中各类生产生活要素同样可以转换为地域性符号,无论是传统的城市生活还是现代的城市生活,只要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其相关的构成要素都可以转换为设计符号,当人们看到这些符号时就会触发对地域性生活的联想,带来情感上的共鸣。如将传统社区中有代表性的手工制作、生活场景再现表达在文创空间中,利用各类生产、生活符号加以艺术化诠释,让人们穿行其间实现与历史记忆的对话。当然,场景化组合需要符合园区建设的总体规划,组合的符号切不可太过繁杂,否则语意传达也可能会适得其反。此外,最好能赋予符号一定的现实功能,避免因单个符号的介入让环境显得不伦不类。如将旧机器创意改造成导向牌、座椅、景观小品等环境要素,使符号在新的环境运行中延续出新的价值。
四、案例分析
下面将以笔者设计的厦门沙坡尾文创园的部分空间为例说明地域性符号在城市文创园环境中的应用过程。
沙坡尾艺术区是厦门最早、最大的创意市集平台,聚集了百余家年轻创业者。在沙坡尾艺术西区的滑板区设计中,设计首先分析了场地的设计方向,认为滑板区需要展现出青年人的活力,而沙坡尾最有代表性的是停靠在岸边的渔船,渔船上的纹饰为了在海上便于识别,大多用红、黄、蓝等原色施以装饰,鲜艳的色彩具有强烈的张力,与表现青年人活力的语意相通。因此,设计运用计算机软件提取渔船纹饰,适当简化原图形中复杂的细节,形成设计符号,并结合旧船板、铁丝网等材质将其运用到滑板区场地的各类要素中,使地域文化符号能够有机融入到创意园的功能区中,体现出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如图5、6、7)。
在利用园区边角空间改造的休闲区设计中,将完整的沙坡尾渔船形象绘制于墙壁上,并在局部采用船木板拼接,形成平面和立体相结合的视觉效果,同时,在环境座椅设计上也同样施以渔船图案装饰,但替换了颜色,让符号在环境中既保留原始特色,又呈现出一些新意。
结语
21世纪是创意经济的时代,同时也是文化传承最受重视的时代。地域性符号的运用将会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于传承与发展优秀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文创园环境的核心价值取向在于空间的时尚创意性,这就决定了地域性符号必须突破传统的历史形象,只有坚持在符号创新中传承地域文化,达到取其“形”,延其“意”,继而传其“神”之意,才能在保护旧工业遗存、历史文化与时尚创新中取得平衡,从而满足当代人对文创园环境的多元需求,此外,地域文化丰富的内涵,也要求符号创新不仅要关注物质文化符号的创新,还要重视非物质文化符号的创新,符号的来源应扩展到地域文化的各个层面,同时有机融合到文创园环境的各类要素中,才能为新时期的文创园环境设计创作开阔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