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熙 林元启
摘要: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法抽取330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在校生,采用自填式问卷的方法收集资料,考察大学生父母期望、自我效能感与抑郁倾向的关系。结果表明,父母期望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且自我效能感与抑郁倾向呈显著负相关,父母期望作为调节变量在自我效能感对抑郁倾向的负效应中起减弱作用。
关键词:父母期望 自我效能感 抑郁倾向
一、导言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抑郁是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对于那些尚未罹患“抑郁症”但又已具有或深或浅抑郁倾向的大学生来说,抑郁情绪会严重降低他们生活的积极性,最终可能导致他们落入“抑郁症”的深渊。大学时期是性格塑造,知识、技能学习的重要阶段,若不慎罹患抑郁症,会严重削弱其社会功能,甚至会出现药物滥用、认知困难、自杀等恶性结果。作为儿童成长的第一位老师和生命中的重要人物,父母对子女精神世界的影响不容忽视。而父母往往对子女有着或高或低的期望,这样的期望是否与子女的抑郁倾向有关系?同时,现有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他们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那么自我效能感与抑郁倾向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
二、抑郁倾向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目前,多数学者关于大学生抑郁倾向影响因素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即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一)内部因素
1.人格特征
所谓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智力等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是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大多数学者(于相芬,2011;朱跃华等,2016;吴应萍,徐莹等,2016)的研究表明,主体人格特征中的神经质、精神质对其抑郁倾向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与此同时,性格内向对抑郁倾向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一些学者(孙文俊,周亮,2017)也注意到了大学生的乐观、心理弹性和抑郁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乐观和弹性可以显著地预测抑郁水平。此外,心理弹性可以调节气质乐观对抑郁的影响。
还有学者关注到了完美主义的人格特征对抑郁倾向的影响。学者们(方新,钱铭怡等2009;康华洁,陈晓,2012;曾建,2015;张帆等2016)普遍认为,非适应性的完美主义与抑郁有显著正相关,并能正向预测抑郁水平。
2.应对方式
所谓的应对方式,是指受试者在面对内外环境和相关情绪困扰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应付方式对于抑郁倾向的影响,当前研究已形成普遍共识。学者们(杜爱玲,姚桂英,2011年;姜德勤等人。2011年;王启荣,安莉娟,2012)研究表明,积极的应对方式与大学生的抑郁倾向显著负相关,消极的应对方式与大学生的抑郁倾向显著正相关。可见,个性是发生抑郁症状的内在原因,影响着个体的应对方式。当负性生活事件对个体产生不良影响时,良好的应对方式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二)外部因素
1.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主体所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抑郁倾向的影响已经在学术界形成了普遍共识。学者们(陶沙,李伟,2003;钟淑芳,涂文军等,2011;程冉,王玉峰,2012)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抑郁倾向有显著影响,社会支持与抑郁倾向得分呈负相关。
2.负性生活事件
学者们(王立红,齐金玲,2015;崔庆霞,王在翔,2014;和红,罗月,2015;和红,杨洋,2015)普遍认为,负性生活事件对抑郁倾向有重要影响,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越多,抑郁倾向程度越高。
在大学生的负性生活事件中,学习压力对抑郁倾向的影响比较突出。在负性生活事件中,与学习压力有关的因素主要有考试失败或不理想、日常学习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以及升学压力等。除此之外,学业因素还包括:专业、年级、就业等。多数学者(王宏等,2009;蒋德勤等,2011;叶志英,张晓燕,2013)研究表明,大学生生活中的学业压力是其抑郁倾向的重要相关因素,且不同年级、高校学生的抑郁倾向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有的学者(严红虹,刘治民等,2010)的研究表明,不同年级、不同高校学生的抑郁倾向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
家庭环境在人格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个人社会支持系统的核心部分,它与大学生的抑郁倾向密切相关。学者们(王君,张洪波等,2009;张百军等,2015;和红,杨洋,2015)普遍认为,疏远和矛盾的家庭环境与大学生抑郁倾向的发生和程度显著正相关。
许多学者还关注到了家庭的教养方式。学者们(王倩倩等2010;杨世昌,姚桂英等,2011;张百军等,2015)普遍认为,不正确的教養方式与大学生抑郁倾向的出现和程度呈显著正相关,甚至有的学者(张百军等,2015)认为,在影响大学生抑郁的诸多因素中,家庭教养方式不良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家庭作为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以往对于家庭因素的影响分析主要关注点在于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关系以及家庭成员的人格特质等方面,没有涉及到父母期望对于抑郁倾向的影响这一方面的内容。
借助有关父母期望的文献,我们得到了一些新的思路。曾祥星于2005年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期望会对子女的成就动机及焦虑程度产生影响,父母期望过高会促使其子女的焦虑程度的上升,不利于子女的学习。侯琳琳于2013年研究表明,初中生的父母期望与其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关系。同时,焦铭在2014年的研究表明,学业自我效能感在父母期望与子女学业情绪的中介和调节作用上具有显著性,且学业自我效能感更可能是一个调节变量。根据前述三项研究结果,我们假设,父母期望和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关系,父母期望与抑郁倾向存在相关性,并且自我效能感在父母期望与抑郁倾向之间存在调节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基本变量及其测量
1.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界定与测量
研究者们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目前,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指个人对自我在特定领域达到特定目标的能力的认知或信念①;二是指个人判断自己能否在一定程度上完成某项活动的能力及其信念②;三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具有的、完成某方面任务的能力的主观评估③。对于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界定,不同学者的表述虽各不相同,但它们的核心内容无疑是相同的。简单来说,自我效能感就是主体对自身能力的自我判断,在完成特定任务时,个体评估自己,并预测个体完成这项任务的能力水平。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更关注的往往是其生涯发展。因此本研究所研究的自我效能感特指大学生的生涯自我效能感。
“生涯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最早由伦特和赫克特提出,他们把生涯自我效能感界定为,“个体对于生涯选择、调整有关的范围广泛的行为效能判断的总称。”①后来,赫克特和贝茨将生涯自我效能感界定为“个人对与自己生涯相关的行为、教育和职业的选择,以及他对实现和坚持这些选择的信念。”②另外,大卫等将生涯自我效能感界定为“个体对自我完成与生涯相关的活动或职业任务的能力的知觉模式。”③尽管不同学者对生涯自我效能的界定各不相同,但从以上陈述可看出,生涯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一切与自我生涯相关的活动或任务的认知判断,具有明显的广泛性和概括性。
在参考相关量表的基础上,本研究所提出的生涯自我效能感包括未来期望、自我评价、自主控制、能力信心与克服困难五个方面。
本研究采用的生涯自我效能感量表,是刘保胜于2011年编制的大学生生涯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修订版。修改后的量表共24个项目,共分为5个维度,分别是未来期望、自我评价、自我控制、克服困难、能力信心。并采用5级评分,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由被试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每项条目进行选择,所得总分愈高,被试的生涯自我效能感愈高。
2.父母期望概念界定及其测量
目前,关于父母期望的理解主要可分为三类:大部分学者(宋保忠等,2007;谢德蓉,2009)将父母期望界定为,父母依据自己的经验及现实方面的思考对其子女未来的学历、职业、生活状态等人生发展的期许和规划。有部分学者(高思姝,2012;侯琳琳,2013)认为,父母期望不仅仅是父母对子女未来发展的规划,还包括对父母对其子女日常生活、学习表现的期待。此种定义比前一种定义所包含的内容更宽泛,不仅包括长期期望,还包括近期期望。另有学者(温佩泽,2014)还提出,父母期望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变化、发展的心理状态,父母在不同时期对子女的期望是不相同的。
父母在为子女教育做出巨大投入时,实际上更关注这些投入是否能换来子女在学业、事业发展上的结果,因而父母期望与子女生涯发展有一定关联性。因此,本研究所指的父母期望,是特指父母对其子女生涯发展的期望水平。
在父母期望的概念上,我们采用侯志瑾等于2012年研究指出,即父母期望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未来的态度和希望,主要包括教育成就、职业地位等。这是父母依据自己的经验、学识和思考,为孩子的将来做出的构想、规划和设计。
本研究使用父母期望量表来检验父母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期望程度。该问卷共有6个项目,共分为2个维度,即学业教育、未来职业,采用5级评分,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由被试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每项条目进行选择,得分愈高说明其父母期望愈高。
3.抑郁倾向概念界定及其测量
抑郁倾向不同于抑郁症,对于抑郁倾向的理解,目前主要有两种:一是大多数学者(莫书亮等,2010;李彤,2008;陶沙等,2003)认为,通过被试是否达到抑郁诊断问卷的标准来判断抑郁倾向;二是另有学者(派因等,1999)认为,请精神科医生进行鉴定,被试具有抑郁倾向,且不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才可理解为抑郁倾向。而本研究所指的抑郁倾向是指个体(不论是否患有抑郁症)所具有的抑郁情绪的程度。
本研究采用的是病人健康问卷一抑郁量表的抑郁评估部分(PHQ-9)来考察大学生的抑郁倾向,它所包含的9个项目是根据DSM-Ⅳ所诊断重性抑郁障碍的9个标准来制定的。本量表由9个四分类条目组成,评分方法为:完全没有=0分,好几天=1分,一半以上的天数=2分,几乎每天=3分。把每9个项目中的各项分数相加,即得到总分。被试所得总分愈高,说明其抑郁倾向的程度愈深。
4.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分别从2014级、2015级、2016级中分别随机抽取lO名被试(共30人)作为父母期望量表信效度检验的样本。经检验,本研究所使用的总量表的Cronbacha系数为0.815。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分别从2014级、2015级、2016级中分别随机抽取40名被试(共120人)作为生涯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效度检验的样本。经过检验,我们得出,该量表的Cronbacha系數为0.884。
本研究所采用的PHQ-9量表已经过徐勇等的信、效度检验,指出这一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609(P<0.01)。且以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诊断与统计手册》轻度抑郁障碍诊断标准作为效标,得出该量表的灵敏度为94.44%,特异性为90.91%。此外,依据测量的分数,当此量表被用作检测明显抑郁倾向的工具时,在临界值为10的分界点上,其灵敏度、特异性指标的组合最佳。这些检验结果足以说明,该量表在我国大学生中有良好的信、效度。
(二)抽样
本研究采取分层定比抽样的办法,以年级分层,每个年级抽取10%的学生作为样本。
本研究采用自填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资料的收集。问卷表通过网络的方式发放给作为样本的学生。在此次调查中,我们总共发放了330份问卷,回收了311份,其中有292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8.4%。其中,2014级学生95人(32.53%),2015级学生101人(34.59%),2016级学生96人(32 88%)。从所回收问卷的情况来看,被试们在填答问卷时普遍比较认真,态度严谨,因而所回收的问卷资料质量较高。
四、研究结果
注:“相关性在p<0.01上显著(双尾)
对年级这一重要的人口学变量对抑郁倾向的影响做了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如上表显示,可以看出,年级对抑郁倾向的影响不显著。
表2自我效能感、父母期望与抑郁倾向的相关矩阵
运用SPSS软件对父母期望与抑郁倾向、自我效能感与抑郁倾向的相关性进行了皮尔逊相关分析,发现自我效能感与抑郁倾向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而父母期望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可父母期望与抑郁倾向不相关。
表3父母期望、自我效能感与抑郁倾向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
先对三个变量进行中心化操作,之后对三个变量进行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如上表所示验证了父母期望在自我效能感与抑郁倾向之间存在着调节效应。
得到一個含调节项的回归方程:Y=(a+cM)X+bM+K
将调节变量M均值上下一个标准差的值带入方程,可以得到以下两个方程:
①M增强时:Y=-0.391X-10.62+K
②M减弱时:Y=-0.301X-7.11+K
观察上面两个方程中Y与x的关系变化可知,父母期望作为调节变量减弱了自我效能感与抑郁倾向之间的负效应。
五、讨论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父母期望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且自我效能感与抑郁倾向呈显著负相关,父母期望作为调节变量在自我效能感对抑郁倾向的负效应中起减弱作用。因此,合适的父母期望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降低抑郁倾向出现的可能性或抑郁倾向的程度,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对若干发现的讨论
父母期望与子女的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可见,父母对于其子女的期望程度,能显著影响子女的自我效能感。这一结论与查尔斯·霍顿·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是一致的,这一理论认为,主体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对于自我的认知,这主要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形成的。他人对于自我的评价、态度、情感等,是一面反映自我的“镜子”,个人则通过这面“镜子”来理解和把握自己。父母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当父母对孩子的评价、期望较高,会促使孩子对自我的认知更为积极,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更加相信自己能够做好某件事情或达到某个目标,即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因此,父母期望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重要作用。
自我效能感与抑郁倾向呈显著负相关。这一结果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是一致的。按照班杜拉的理论,自我至少包括自我强化和自我效能感两个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所谓自我强化,是指当个人的行为达到或超过某一标准时,给予自我的奖励或惩罚。而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行为能否成功地达到或超过某一标准的认知。因此,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不仅与其处理各类生活事件的能力有关,还与其在处理这些事件时所产生的情绪有关。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人,在处理各种生活事件时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并且在面对复杂而又不得不面对的事件时更有可能认为自己无法解决,这样的人更容易产生无助感,也就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因此,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益于减少其出现抑郁倾向的可能性或降低抑郁倾向的程度。
本次研究数据表明,先前假设不成立,父母期望与抑郁倾向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是在自我效能感对抑郁倾向的负效应中起调节作用。父母期望和自我效能感是一对相互影响的变量。在现实生活中,高期望的父母往往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子女,低自我效能感的子女由于日常表现的不足使得父母的期望也会相应地低。但过高的父母期望,可能因为与自身能力相差过大,出于自我防御,会使子女潜意识地将高期望与对自己的要求相隔离。而父母期望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过高的父母期望虽然没有影响子女对于自己的要求,但却使子女的自我效能感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低于同水平的适宜的高期望所对应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使自我效能感对抑郁倾向的负相应起减弱作用。
(三)几点说明
本研究也还存在一些缺陷和遗憾之处,希望后来的研究者能加以完善。
在样本方面,由于调查时间有限、经费不足,难以对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以外的学生进行严格的抽样,样本代表性欠缺,且由于在校生仅有三个年级,导致本研究的样本量不足。
在调查对象的选择方面,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父母期望量表是由子女自行填写的,因而存在着子女对其父母的期望在主观上进行夸大或低估的可能,从而使得父母期望这一变量的测量存在着可能出现不能准确反映父母期望的问题。
在资料收集的方法方面,自填问卷所收集的资料是被试的自我报告,而不是研究者的实地考察的结果。如今后有采用实验法和观察法所收集的资料进行佐证,本研究的结论将更为真实、可靠。
对父母期望、自我效能感以及抑郁倾向的测量,是本研究的基础。由于定量研究操作化的要求,我们只能将抽象的、丰富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相对简单的测量指标。但由于受到研究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学识水平、研究经验等和人力、物力和时间等客观因素的约束,这种指标的选择和指标数目的确定只是其中的一种。因此,我们希望读者在解读本研究的结论时,会关注到这些结论经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