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煦 闫成建 陈付峰(阜阳市科学技术局)
农业是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腿。针对当前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短板,坚持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乡村振兴,是坚持农村发展问题导向的必然选择,是推进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要求看,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产业兴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科技支撑;走质量兴农之路,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需要科技支撑;促进乡村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综合治理,需要科技支撑;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也需要加强科技机制和政策创新支撑。
以安徽阜阳市为例,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阜阳地处安徽的西北部,南临淮河,北靠中原,2017年全市人口1070万,耕地970万亩,粮食产量超过110亿斤。阜阳以不到全国百分之零点五的耕地,连续多年生产百亿斤以上粮食,养活全国近百分之一的人口。近年来,阜阳市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围绕规模、结构、转化、合作,突出质量、效益、生态,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创新体系,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了稳定较快发展态势。粮食连年丰产,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水平快速提升,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逐年提升。但是,阜阳作为农业大市,却并非农业强市。全市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科技创新实力不强,农村科技资源缺乏,环境和生态问题突出,乡村治理体系和能力亟待强化,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从阜阳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实践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需要结合当前“三农”工作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发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作用,走出一条具有阜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而产业兴旺的根本动力是科技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双向”互动,就是要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围绕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以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为重点,改善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和创新环境,全面增强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引领作用。一是集成创新一批现代农业关键技术。依托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围绕提升粮食产能,强化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作物新品种选育研究与推广;围绕质量兴农,研究与推广生物育种、健康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智慧农业等技术,积极拓展都市农业、休闲农业和循环农业等新业态相关技术研究;围绕绿色兴农,在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绿色环保、投入品减量、面源污染控制、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防灾减灾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与集成方面有所突破,为农村生态宜居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要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积极开展基因工程、遥感农业、数字农业、环控农业、农业种质资源基因库等农业高新技术及基础研究。二是大力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2017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13.6万家,其中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仅占6.3%。必须集聚科技资源,继续培育发展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发展壮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提升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占领农业科技制高点。三是高水平建设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把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及各类农业综合实验站和农技推广示范基地,作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尖点”和主阵地,推动农业科技园区向高端化、集聚化、融合化、绿色化方面发展,形成面向基层、功能清晰、创新引领、特色鲜明的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格局,吸引和激励各类要素向农业园区聚集,培育农业现代产业,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近年来,阜阳市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全市现有农业科研机构100多个、农技推广机构284个,引进并大面积推广农作物新品种100余个,推广新技术30余项,每年推广面积达300万亩以上。总结阜阳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经验,结合农业科技创新新形势,应积极探索“即研即转、即研即推”的科技转移和成果转化模式。一是进一步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构建和完善以农业科学研究院为主导,县(市)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二是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经营性农技推广机构。如阜阳市太和县积极发展、培育和壮大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构建了“区中园”“区中企”“区中社”“区中场”竞相集群发展格局;全国劳模、全国人大代表徐淙祥集成皖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培育“太丰6号”高蛋白大豆,多年保持和刷新全省小麦、夏玉米和大豆单产最高纪录,被誉为安徽省小麦“麦王”,为当地农民所接受和喜爱。应积极总结和推行“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推广服务模式和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支持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业一线推广农业技术,支持经营性农业科研机构、科技企业与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合作开展农技推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三是积极谋划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以科技创新为基础、产业化为方向,着力推动创新要素集聚、关键技术集成、关联企业集中、资源配置集约、优势产业集群,通过政府引导支持,创建科技创新能力强、科技型企业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当前农村发展空间还很大,潜力无限。各方面人才、高新技术项目涌入农村,拓宽了“双创”领域,也弥补了许多农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据阜阳农业及人社部门统计,在返乡下乡人员创办的企业中,有80%以上都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产业融合项目,54%都运用了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农村“双创”人员82%以上创办的都是农村产业融合类项目。这些企业涵盖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特色工艺产业等农村一、二、三产业,呈现交叉融合、竞相迸发的态势。阜阳颍泉区、颍东区等一批电商园应运而生,农村“双创”已成为阜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种鲜活力量和农民就业增收的新渠道、新亮点。
因此,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抓住历史机遇,深入推进农村“双创”,调动起千家万户、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农业农村发展增添新动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结合阜阳农村“双创”蓬勃开展的形势,当前要以主体多元化、服务优质化为方向,加快推进农村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一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鼓励和引导返乡下乡人员按照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开展创新创业,建立合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实行产加销一体化运作,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农业价值链。引导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向特色小镇和产业园区集中,培育产业集群和产业融合先导区。二是建设创新创业园区。近年来阜阳市以乡镇、特色村为中心,以工业园、农民工创业园、就业扶贫基地、扶贫车间等为支撑,依托贫困劳动者现有的主要交通工具,以20分钟通勤距离为半径,积极打造“20分钟就业圈”促进就近创业就业,已经取得显著成效。要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创业的思路,依托现有开发区、农业产业园等各类园区以及专业市场、农民合作社、农业规模种养基地等,整合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建立开放式服务窗口,形成合力。要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使其成为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重要载体。三是提升农村“双创”服务水平。阜阳市近年来先后开展“阜创汇”职业技能系列大赛、52小时创业沙拉活动、青年创业发展高端论坛、青年创业讲堂、小微企业创业训练营、创建阜阳创新创业大学等活动,积极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测评、创业实训、创业孵化、创业融资、创业指导等综合性一体化服务,有力促进了农民创新创业。要积极开展面向返乡下乡人员的政策咨询、市场信息推广等公共服务。推进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信息平台建设,依托现有的各类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和园区,为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做好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土地流转、项目选择、科技推广等方面专业服务。四是突出“双创”重点领域。鼓励和引导返乡下乡人员结合自身优势和特长,发展农资配送、病虫防治、农机作业、废弃物处理、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民族风情旅游、文化创意、养生养老、中央厨房、农村绿化美化、农村物业管理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农产品净化分级包装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模种养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林下经济、庭院经济等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以及其他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土地、资金、人才、技术是乡村振兴道路上绕不开的壁垒,如何激活农村科技创新活力,关键在于改革农村科技要素供给体制。一是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成果评价机制。引导和鼓励企业与农业科研单位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研发与产业实际需求紧密衔接,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要充分发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农业科技园区、农民合作组织等新型推广组织的带头作用和载体功能,因地制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使成果尽快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二是健全有利于各类资金向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活动加速流动的体制机制。无论是实现“产业兴旺”还是“生态宜居”,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要加大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完善稳定支持和适度竞争相协调的农业科研投入方式。鼓励设立省、市级农业科技创新专项等。对在农业科技研发中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要给予重奖,形成鼓励、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三是着力提升农业农村公共科技供给能力。推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基层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推动科技公共资源向农业农村优先配置,消除城乡公共服务存量差距,加大科技资源、科技创新平台、科技项目向农村配置力度,优化农村“双创”环境。鼓励有技术专长的农民自办或合办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农民科研所、农民专业研究会和农村科技示范户的积极作用。四是突出抓好产业科技扶贫。产业科技扶贫是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最有效、最可持续方式。要大力促进科技资源向贫困地区转移,强化科技扶贫精准脱贫,把科技扶贫摆在科技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以钢铁一般的毅力,“绣花”一般的功夫,切实推动科技扶贫再上新台阶。2017年,阜阳市通过省、市扶贫专项资金支持,实施产业扶贫示范项目80个,通过项目带动、技术指导培训、基地就业等使贫困户人均增收20%以上。总结近三年科技扶贫经验,科技扶贫专项计划总体要聚焦脱贫攻坚目标,积极推广企业带动、产业推动、校(院)地联动、在线互动、创业拉动等科技扶贫模式,支撑产业发展,提高扶贫效益。要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在农村扶贫中的作用,鼓励和引导科技特派员以定点、巡回、包村联户等形式,为贫困村、贫困户提供便捷有效的科技服务,培育一批科技创业致富带头人,带动周边群众应用先进实用技术发家致富。
培养新农民、推广新技术,推进农村创新创业,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只有先进适用技术,才能为农村所需要,让农民能接受。一是加大农村科技领军人才和农村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英雄不论出处,创新不分南北。根据阜阳农业大市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应积极建设省、市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通过政府引导扶持,建设一支由学科带头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业科技型企业家和农业科技管理人才共同组成的科技特派员队伍。还要以农村科技领军人才和农村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为重点,培育一批农村创新引领型人才;以推动骨干企业发展壮大为重点,发展一批创新引领型企业。二是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建设工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根本途径。近年来,阜阳市面对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的形势,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新型职业农民正在成为阜阳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导力量。但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师资缺乏、实训及创业孵化条件薄弱、培育精准程度不高等问题。因此,要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设,以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为方向,以培养职业农民为重点,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要求,建立专门的政策机制,强化培育体系,提升培育能力,通过培训提高一批、吸引发展一批、培养储备一批,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要着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三是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农村经济社会中的运用。把农村电子商务作为农村创业的重要业态和发展方向,依托阿里巴巴、京东、淘宝等大型批发、零售网络平台,建立优质农产品网上虚拟展厅,集中打造一批电商平台,构建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加强产销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农民增收。要推进电商与实体经济对接,促进市场主体与电商平台合作,培育和认定农产品电商示范县、示范基地、示范店等现代电商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