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亮
1.1 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然而如何界定留守儿童的概念却没有形成统一认识。郝振,崔丽娟(2007)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了留守儿童的界定标准,他们认为要严格地定义留守儿童,需要确定以下三个基本的要素:(1)外出父母的数量。是父母双方都外出的孩子才算留守儿童,还是父母有一方外出的孩子就是留守儿童?(2)l留守儿童的年龄区间。多少岁的儿童才属于留守儿童?(3)父母外出的时间长度。父母外出流动多长时间的孩子可以被视为留守儿童,是1年以上,还是半年以上,或者3个月以上,或者其他时间长度标准?关于父母外出多久其子女才是留守儿童的问题是目前学术界最难以达成共识的地方。一部分研究认为父母方外出打工半年以上才可将其子女成为留守儿童,一部分研究则认为三个月或者一年才是合适的标准。本文作者认为父母外出三个月以内的情况不会对子女的认知或心理产生明显影响,因此定义留守儿童为父母一方外出半年以上的情况,其子女为留守儿童。
根据上述,本文研究的对象是那些在农村地区生活的,在十四年龄周岁以下的,父母亲或者双方一个半年以上没有办法与孩子见面的儿童。
1.2 农村留守儿童性格缺失的原因
在大部分留守儿童里,他们自身认为自己很不幸福,在留守儿童的眼里,没有父亲母亲在身边是巨大的不幸,有近一半的留守儿童辨不清出自己的性格倾向,因为他们本身很悲观,有少数留守儿童没有零花钱,这在平时生活学习中对心理是非常大的影响,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缺乏与自己的父亲母亲电话短信沟通的机会,由此造成隔阂和矛盾非常之多。在与同学朋友处理矛盾时不远说话沟通,自己闷在心理,队身心发展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在心里难过时候不愿意也不知道与谁去诉说,开心的时候也不知道与谁去分享。因此留守儿童很少有父亲母亲的关爱,他们也希望被呵护希望被重视。
1.3 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失
大部分留守儿童对自己的行为没有很好的控制,在没有父母呵护朋友关爱时出入未成人禁止进入的场所,对自身,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在孩子启蒙教育时,父母不在身边,在思想行为形成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引导,多以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造成行为的偏失。留守儿童大多数队传统美德无视,没有公德感。这都是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父母所造成的缺失
2.1 概念及其内涵
在中国国家队在世界面前成绩的溃败,中国足球超级联赛的混乱和中国青少年基础人口的普及量减少,国家把中国足球的重点放在对青少年足球的大力发展上,加大足球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度“坚持体教结合,大力发展校园足球”是党中央领导人的明确指导。在全国足球大环境下,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青少年身体健康,少年体育,以增强青少年体质为目的出发,作为贯彻《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的一项配套工程,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联手于2009年4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并于2009年6月在北京回民中学正式启动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以下简称校园足球)
2.2 校园足球的核心任务
校园足球的第一个核心任务是“要普及校园足球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要让更多的青少年学会踢足球”。就此全国校园足球办公室发布了《足球教学指南》,指南告诉教师针对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年纪对他们有不同的足球技术要求,教育部为此制作大量的影响书籍资料向全国推送。
关于校元足球的第二个核心任务有“要搭建合理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比赛就是对足球人才的培养,是对教师们教学陈果的很好检查方式。长久以来,对于参加足球比赛都只是很少一部分孩子的平台,在学校里比赛层面上的足球几乎参与度很低,对于校园足球的开展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在学校体育课、学校体育训练和竞赛进行改革,不仅要在教学工作上真正把这体现出来,让孩子都掌握足球的基本足球运动技能以外,给青少年校园足球搭建一个完整的足球竞赛体系
(1)第一个系列是指:学校内部的比赛。这其中包括班级内部间的比赛,班级与班级的比赛,年级与年级之间的比赛,把这样一个比赛的体系搭建起来,才能实现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足球比赛的经历,这也是学校体育中一个重要的原则体现。
(2)第二个系列是指:学校之间的比赛。校园足球要创建小学之间的联赛,初中之间的联赛,高中之间的联赛和大学之间的联赛,要求是小学联赛不出市区,初中联赛不出省,高中联赛和大学联赛要全国性的开展和相互之间的比赛。常见这样一个足球竞赛体系是为了让更多青少年学生去接触足球,积极的参与到足球活动中,提高积极性,是去体验这样一个过程而不是去拿名次争第一。
(3)第三个系列指:区域性质的比赛。在以前教育部门很少组织区域之间的比赛,物力财力人力都是问题,在校园足球开展的背景下,在学校与学校比赛的基础上,区域性的组建一支实力较强的队伍,然后出去打比赛,最后在全国挑选优秀足球队员。
第三个任务:要逐步形成全员、全口径、全社会全学校体育的支持
3.1 身体上的影响
校园足球的开展不仅仅是在城市当中,它是在全国普及的。尤其是农村特色校园足球学校更是尤为突出。农村留守儿童课余生活本身就非常单一,在校园足球普及的背景下,它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足球,农村学校组建班级足球队,校级足球队,班级与班级相互之间打比赛,使得同学们之间有了更多身体上的交流,让孩子们也成为健康的学生打下基础。
3.2 心理上的影响
在留守儿童生活的环境中,缺乏父亲母亲的关爱,心理上很容易有缺失,足球在学校里的普及使得孩子们有了更多课余的活动,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弥补了在情感上的缺失,在相互冷漠的孩子中逐渐产生友情,产生对足球的热爱,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上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发展。
只有通过身体上的活动才能改变心理上的现状,校园足球的普及极大的做到了这一点,通过足球去带动孩子们动起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改变自身缺失的意志品质。在这样一个党中央号召的背景下更加容易去实施这些,对于偏远农村孩子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这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去关注,教师队伍的强大,社会物力财力的支持,普及校园足球改变偏远农村孩子在生活上心理上的缺失,是我们更加应该关注的,也是校园足球核心思想所倡导的。
[1] 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王宗萍.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 人口学刊,2013,03:37-49.
[2] 李云森. 自选择、父母外出与留守儿童学习表现——基于不发达地区调查的实证研究[J]. 经济学(季刊),2013,03:1027-1050.
[3] 赵景欣,刘霞,张文新. 同伴拒绝、同伴接纳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亲子亲合与逆境信念的作用[J]. 心理学报,2013,07:797-810.
[4] 吕利丹. 从“留守儿童”到“新生代农民工”——高中学龄农村留守儿童学业终止及影响研究[J]. 人口研究,2014,01:37-50.
[5] 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 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03:13-29+188-189.
[6] 李庆海,孙瑞博,李锐.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模式与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基于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法的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14,10:4-20.
[7] 赵苗苗. 贫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健康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2.
[8] 李纪霞,何志林,董众鸣,徐仰才.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发展瓶颈及突破策略[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03:83-86.
[9] 李纪霞,董众鸣,徐仰才,颜中杰.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03:99-104.
[10] 张辉,张廷安. 我国布局城市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10:134-139.
[11] 侯学华.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价值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12:77-83.
[12] 贺新奇,刘玉东. 我国“校园足球”若干问题再探讨[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1:108-113.
[13] 张廷安. 我国校园足球未来发展中应当确立的科学发展观[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01:106-113+131.
[14] 董众鸣,龚波,颜中杰. 开展校园足球活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02: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