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体育健身观美学意义及对当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

2018-11-27 02:45何文多陈永辉王巍堡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国民体育运动体质

何文多,陈永辉,王巍堡

1 研究目的和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理论分析法,通过查阅部分有关书籍、论文资料和毛泽东早期撰写的《体育之研究》文稿,了解已有研究成果,以及当前学校体育发展现状,借鉴文献中有用的数据资料,对论文一些观点进行论证,以提高论文论述的逻辑性和论证的科学性。旨在指导我国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建设,培养学生健康体质和精神,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较好的借鉴意见。

2 结果与分析

2.1 毛泽东体育思想中的健身观表现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体育理论者和实践者,他既提出了许多体育思想,提倡开展体育运动,又亲身参与体育运动。毛泽东体育思想中的体育健身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1.1 体育健身本质性:强体质、育精神

体育能强国民体质、育国民精神,这是毛泽东同志首先认识到的。毛泽东同志是个唯物论者,早期就认识到了身体与运动的关系,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勤锻炼者,身心可得到改善的体育观点。他认为人的体质强弱并不是先天决定的,体质弱可以通过人的后天体育运动改变。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育者,人类自其养生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此盖非天命而全乎人力也。”[1]毛泽东对体育与精神关系也有深刻认识,认为人的精神意志可以通过运动来培育。人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既能锻炼筋骨,也能振奋精神,磨炼意志。精神展示的是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个人的思想、道德与意志等情感方面的综合体现。毛泽东寄希望于体育,使国民得野蛮之体魄,获文明之精神。他认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故身体健全,感情斯正”[1],如遇某种不快之事,苟加以体育运动,立可汰去陈旧之观念,而复使脑筋清明。而不参加体育者,往往肢体纤小,举止轻浮,肤理缓弛,心意柔钝,毫无意志。

2.1.2 体育健身科学化:科学参与,身心合一

毛泽东认为体育参与需要有科学的手段,运动要专一,锻炼方法要有针对性。他认为体育锻炼“重在实行,苟能实行,得一道半法已足”,甚至指出“筋骨之锻炼而百其方法,是扰之也。欲其有效,未见其能有效矣。”[1]告诉我们体育健身不在于方法多,而在于精。对于初次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更需要方法简单、适宜。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认为体育需专注练习,强调的就是身心合一。体育健身的最高境界就是身心合一。毛泽东希望国民参与体育练习,能做到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最终达到身心合一,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毛泽东指出,“故运动有注全力之道焉。运动之时,心在运动,闲思杂虑,一切屏去,运心于血脉如何流通,筋肉如何张弛,关节如何反复,呼吸如何出入。”[1]说的就是实现体育运动强身健体效果,应当在运动中做到全神贯注,身心合一,如果不用心体验,即使有恒,亦难有效。

2.1.3 体育健身生活化:生活的部分,持之以恒

体育的功效实现需要有一个量化、质化过程,在过程中积累、改变、发展身心素质,这个过程是长久的,是需要有规律的周期性的长期的进行,因此,只有把体育健身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有规律的周期性的长期坚持参与,持之以恒,才能达到体育强体质、育精神之功效的目的。毛泽东是一个体育实践者,非常热爱体育健身运动,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就有爱跑步、游泳、登山的体育习惯。正是早期的体育健身成为其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为其日后繁忙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身体基础。体育健身之功效,非一日可成,而是长期实践的结果。毛泽东认为,“凡事皆宜有恒,运动亦然。”[1],“运动而有恒,第一能生兴味,第二能生快乐。”[1]“兴味者运动之始,快乐者运动之终。兴味生于进行,快乐生于结果。”[1]这些观点强调了体育运动健身功效的实现重在持之以恒的运动参与过程。持之以恒的参与体育运动,是体育生活化的主要表现。

2.2 毛泽东体育健身观的美学意义

2.2.1 通过国民体质和精神提升民族形象

毛泽东对体育的认识,是站在当时民族利益需求出发的,当时的中华民族被指为“东亚病夫”,遭外国列强欺凌,而中华民族本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如此反差,让毛泽东认识到了国民体质和精神发展的重要性。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发展个体身心,但体育的价值却能超出个体本身,扩大到整个民族。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对体育本质做了深刻的认识,认为体育的本质是健身,提出“体育者, 人类自养其身之道, 使身体平均发达, 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并针对当时中国现实环境及国民整体素质情况,对“体强体弱”“身体精神” “天命人力”等关系进行了讨论,提出体育运动可以强筋骨、 改变体质、完善身心、强意志、发展思维等健身观点,以及提出人的体质强弱“非天命而全乎人力”的锻炼实践观点。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出这些体育健身思想,是针对中国被指为“东亚病夫”当时这个背景下的国民身体素质差而提出的,意在提醒国民,激发国民参加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和培育精神,从而提升整个中华民族形象。毛泽东提出的这些观点和理论充分揭示了毛泽东对待体育工作,重视和关心的不仅仅是民众个体对体育的爱好问题,而是整个民族对体育的参与重视程度的问题。体育,事关民族振兴的大事。

2.2.2 通过国民体质和精神提升国力

毛泽东体育健身观的美学意义也告诉我们体育是中华民族强国的重要途径。“个体是社会的细胞,是构成群体的基本单位,个体的体质增强,身心完善,才能促成社会群体的发展,进而使国家国力强盛。”[2]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就提出体质柔弱不能担负起强国强兵的重担。在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毛泽东能以国家利益出发,提出体育强国强民观点,表明了毛泽东早期体育健身观的科学性、时代性和革命性。毛泽东深刻认识到,国难当头,国民需要彻底改变封建思维,放弃重文轻武的想法,唯有获取强大体质,振奋民族精神,才能实现救国意愿。后来的中国革命战争和建国后的国家建设,证实了毛泽东体育思想的科学性和时代性。正是在毛泽东体育思想的指引下,解放区的群众、士兵体育活动得到较好开展,士兵及解放区群众的体质和斗争精神得到锻炼和提升,某种程度上帮助了毛泽东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而建国初期,毛泽东更意识到国民体质和精神是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他极力提出新中国要发展群众体育,要把群体体育工作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大国民大众和青年学生中开展群体体育运动。1949年9月, 毛泽东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提出“提倡国民体育”,把全民体育纳入法制的轨道。1954年毛泽东批准了《中央体委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指出“人民的体育运动是国家的一项新的事业……,要使群众性的体育运动首先在厂矿、学校、部队和机关中切实开展起来。”[3]。毛泽东体育健身思想已成了指导新中国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针制定的理论来源。

2.3 毛泽东体育健身观对当代学校体育发展带来的思考

2.3.1 当前学校体育发展现状分析

当前,学校体育教育的不足导致学生体质瘦弱、精神匮乏、信仰缺失、意志薄弱。据有关调查,通过近十年的努力,我国学生肺活量及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在持续20年下降的情况下出现上升的趋势,但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仍十分突出,学生机能水平和身体素质仍然不高,各时期营养不良学生检出率居高不下,肥胖学生持续快速增长。学生的体质与健康问题仍然是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重点。而在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精神匮乏、信仰缺失、意志薄弱,受挫力差,体育文化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当前,学生体质教育的缺失,体育锻炼时间的严重挤压,学生运动量不足,学校体育开展不力,学校体育课程地位不高仍是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的主要制约因素。[4]长时间的学校体育教育唯技术论挫伤学生体育运动积极性,抹杀了学生爱好体育锻炼的兴趣。同时,学校体育教育者低层次地位也挫伤很多体育教师教学积极性,特别是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师不因材施教、应付式教学,使得学生体育兴趣被抹杀,体育习惯得不到养成。而且,旧时传统的重文轻体思想当前在很多学校中仍然大量存在,很多学校体育工作得不到实质性的开展,造成体育校园活动形式化和边缘化。

2.3.2 毛泽东体育思想健身观对学校体育发展的早期影响

毛泽东早期就认识到体育的地位及重要性,把体育放到与德智一样的高度来对待,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出“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1]的教育观点。“少年强则国强”,学生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学生的体质和精神影响着国家建设质量。提高学生体质、培育学生精神,需要一个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毛泽东早期认识到了环境对国民成长的重要性。旧社会,我国重文轻武思想严重,毛泽东能敏锐看到早期中国的国情态势,主张发展体育运动,提高国民体质和精神。

“今之所称教育家,多不诺体育”“教体操者多无学识。”[1]“故愚观现今之体育,率多有形式而无实质。非不有体操课程也,非不有体操教员也,然而受体操之益者少。非徒无益,又有害焉。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精神受无量之痛苦,精神苦而身亦苦矣”[1]。毛泽东看到了当时的中国社会环境和体育教育现象,指出:国民存在旧观念,政府对体育倡导不利,以及当时教育者缺乏体育健身意识和“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并断言这样的社会环境必然会导致国民之体质差。50、60年代,学校体育教育得到开展。毛泽东指示教育部长马叙伦,学校教育要遵循“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教育方针,以发展学生体质和精神。毛泽东认为,只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才能经得起人生与事业的考验,才会对国家建设有所成就和贡献。因此,他又提出了“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思想和“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三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方针。毛泽东重视学校体育教育工作,主张教师的教与学生的生理发育特征及兴趣培养结合起来,要求学校科学发展校园体育运动,全面发展学生的精神、意志、体格。不主张体育运动的复杂,不主张机械式的灌输教育。

2.3.3 当前学校体育发展建设的建议

运用毛泽东体育健身思想加强今天的校园体育发展建设。第一,明确学校体育教育目的。学校体育教育应重视学生体质、民族精神、意志的培养,坚持技能、体格、精神、思想教育的结合。第二,加强教师素质提高学习。通过培训、进修、交流、再学习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体育素养和教育素养,拓展体育文化教育知识。第三,加强保障建设。对体育场馆、设施加强管理和建设,对体育课程、体育项目、体育活动、相关体育制度改革进行推进建设,尽量保障学生对体育生活化参与的需求。第四,深化“阳光体育运动”校园化建设。根据学校实际,选择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与传统的竞技体育项目结合,共同服务学生校园体育生活,保障学生参与体育的不同兴趣和需要。第五,加强学生体育运动中精神、信仰、意志培育建设。精选一些体育活动、体育项目,加强对这些体育活动、体育项目的快乐体育、素质体育、精神体育的功能融合开发建设,通过不同教学形式和开展手段,促使学生努力融入到体育生活圈中,把体育作为生活的部分,逐渐提升运动兴趣,在体育生活中建立精神信仰意志。

3 结论与建议

毛泽东体育思想健身观对学校体育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价值,要重视毛泽东体育思想健身观及其创造性运用。通过科学化的校园体育建设,培育学生健康体质和精神,构建和提升中华民族之形象和国家之国力。要加强对学校校园体育目的、校园体育环境以及校园体育开展的教育方式、内容和手段改革建设,还要加强对学生体育运动参与的信念和精神信仰建设。

猜你喜欢
国民体育运动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中国民协在京召开《白胜文集》出版座谈会
体育运动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莲 藕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呆呆和朵朵(13)
数学潜能知识月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