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东,徐盛嘉
在2018年开训动员之后,《军事体育训练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下发部队执行,《大纲》坚持实战牵引、遵循科学规律、注重继承创新、突出简便适用,着眼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对军事体育训练进行体系重塑,是我军今后开展军事体育训练的根本依据[1-3]。
院校作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教学科研和军事训练水平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军队战斗力建设和发展水平。长期以来,我军院校重教研轻训练的问题一定程度的存在,军事体育在军队院校一直是边缘学科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原《军队院校军事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规定的军事体育训练课目相对简单,部分学员以通过毕业联考为目标,俯卧撑、仰卧起坐从一年级练到四年级,5000米跑、引体向上、400米障碍满足于及格、止步于良好,导致军事体育训练始终在循环往复的低水平徘徊,毕业后难以有效适应部队基层指挥员岗位需要。部分干部教员以教学科研任务重,事务性工作多为由,体育训练坚持不好,身体素质明显偏弱,体型不达标,多项体检指标报警者也大有人在,更有甚者因为身体原因难以适应工作岗位,提前病退或转业。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人才培养质量,影响院校全面建设发展。由此看出,大力推进《大纲》落地见效,扎实有效开展军事体育训练,已成为当前军队院校急需重视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军事体育的本质在于提高军人体能水平和增强军人体质,根本要义是为提高战斗力、赢得战争服务。当前,部队实战化训练持续展开,各级落实新条例,按纲施训,备战打仗意识明显增强。院校作为军队教学科研机构,具有自身工作运行的特点规律,教学科研是主责主业,学员学习是主要任务,学期内军事训练主要安排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军事基础课程集中安排在新训、夏训等时间段。按照《院校教学大纲》规定,学员正课时间每天安排1.5小时军事基本技能和体能训练;《军事体育训练大纲》也明确规定,学员每周军事体育训练时间不少于6小时,干部教员每周军事体育训练时间不少于5小时。在院校正常工作日有限的训练时间内,安排复杂的军事技能课目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军事体育课目必然成为平时训练的主要内容,成为强化院校教员学员的军人岗位意识、推进院校训练向实战聚焦的可靠抓手。
军事体育训练不仅可以增强官兵身体素质,还可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官兵斗志,促使精神饱满、情绪稳定,提高军人应变能力、在恶劣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军队院校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干部教员常常因为紧急事务、大项活动、备课辅导、科研攻关等工作加班加点,生活不规律、熬夜经常化,在校学员因为课程多、时间紧、竞争激烈造成压力大、精神紧张,这些都会对身体机能产生影响,影响学习研究的效率。运动训练通常涉及到大的肌群,增加肌肉、代谢、心血管系统的负荷,从而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4-11],开展军事体育训练是调节身体机能,增强大脑活力和保持工作学习动力的重要途径和可靠保证。科学研究表明,经常的、科学的身体训练对大脑的影响最为积极有效,可以提高大脑皮层对各种感觉的分析能力,使本体感觉敏锐,时空感觉精确,判断准确,反应迅速,灵活、协调,从而提高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13,14],以及大脑的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保持和提升教员学员研究学习能力的有力保证[15]。
强军文化是军营文化的主旋律,随着《大纲》落地落实,群众性练兵比武活动逐步展开,军事体育成为弘扬强军文化的强劲音符,对于丰富院校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氛围,促进院校军事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军人体育的基本特征是身体练习,充满艰辛而又磨炼意志,突出了强军文化聚焦备战打仗的核心任务,通过开展军事体育训练,可以有效强化官兵战斗精神培育,培养大无畏的英雄气慨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砥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胆气。同时,军事体育作为官兵休闲娱乐的一种积极手段,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和独具一格的活动性特点,吸引着广大官兵,成为军营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大纲》对落实和开展军事体育活动,丰富官兵文化生活也提出明确要求,规定“连级单位每月、营级单位每季度至少组织1次单项军事体育竞赛活动,师级以下部队、院校每年至少举办1次军事体育运动会”。
军事体育是培养军人身心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实践性活动,它对军人人格塑造的主要职能体现在通过身心的完整性与和谐性,作用于人格结构的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并最终促成军人人格的健全完善。麦克阿瑟将军认为“体育运动可以增进人们坚韧的品质,培养自我约束、决心、勇气、头脑的灵活,当然也包括身体素质的提高,所有这些都是成为合格军人必备的素质。”[15]军事体育作为塑造教员学员素质品格的一个重要手段,不仅表现在身体形态、身体健康、身体机能和身体运动能力上,更作用于适应现代战争对军人所要求的思维认知、意志品质、团队协作的精神层面。通过认知能力的提高、情绪情感的激发和调节,以及意志的磨炼、个体的社会化的促成等影响,作用于官兵人格结构的各个方面,使广大教员学员个性特征得以发展、人格结构得以完善、缺点得到弥补或纠正、优点得以发挥,从而塑造健全而积极的人格特征。
《大纲》体现出“从严治训,先严领导”特点和要求,将单位成绩评定与单位军政主官成绩捆绑在一起,对带兵人来说是个挑战。各级领导必须增强自我训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重视军事体育训练并带头参加体育训练。从思想上重视军事体育训练,充分认清军事体育训练对院校战斗力生成、军事人才培养、军营文化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从政策上支持军事体育训练,推动出台军事体育训练管理、考核、激励等相关制度,为军事体育训练常态化开展提供政策依据;在时间上保证体育训练,严格落实《大纲》规定,加强检查督促,保证训练时间、人员、内容、标准落实;从行动中带领军事体育训练,院校机关军事体育训练,校院领导带头参加,系室大队军事体育训练,系室主任和大队领导带头参加,基层学员队军事体育训练,队干部与学员同训同考,通过以上率下的有效方式在军队院校大力营造群众性练兵热潮。
《大纲》确定了院校学员为二类人员,院校干部教员为三类人员。学员军事体育训练恢复了单双杠、木马等器械体操训练,将格斗、刺杀等传统课目列入选训内容,此外增设爬绳(杆)、实装通过障碍、负重组合联系、救护组合练习等,并将800米游泳作为必训必考内容;干部教员通用训练考核明确规定了将引体向上、30m×2蛇形跑作为必考内容。《大纲》规定课目内容的拓展和考核标准的提升,需要院校认真研究、统筹安排、科学补训、稳步落实。对于学员来说,从18级新生开始全面落实《大纲》规定的内容标准,17级学员利用日常体育训练时间、夏季学期军事训练时间补训相关课目,逐步达到《大纲》要求[1-3];16级、15级高年级学员力所能及安排补训时间和补训课目,力争毕业前最大限度靠拢《大纲》要求。对于干部教员来说,以达到通用训练课目要求为底线,适当拓展训练内容,积极向二类人员军事体育训练标准要求靠拢。
依据《大纲》细化制定院校军事体育训练系列制度。通过正规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军事体育训练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优化内容体系,增配训练设施,确保体育训练有效落实、秩序正规;通过严格的考核制度,树立《大纲》权威,作为准入门槛和硬性条件融入干部教员晋职晋级晋衔,单位和个人双争评比等工作;通过明确的激励制度,大力开展军事体育训练评比表彰,营造“争第一、当特级、创纪录”的训练氛围。同时,将军事体育训练作为训练监察重要内容,加大对首长机关、教研单位和学员管理单位的检查力度,定期进行讲评通报,并作为党委议训的重要内容。各级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所属人员的教育引导,讲清军事体育训练意义,培养优秀组训骨干,介绍科学训练方法,分享军事体育训练乐趣,展示军事体育训练成果,定期组织军事体育竞技比武活动,推动体育训练形成常态,推动自觉锻炼养成习惯。
相比部队来说,院校工作周期性明显,教学秩序稳定,干部教员和学员自主支配时间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创新推开自主训练的模式可以提升院校军事体育训练效益。自主训练是以完成基础课目学习、掌握科学训练方法为基础,以阶段性考核为杠杆,以养成自觉训练习惯为目标的训练模式,其主要特征是突出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16]。在自主训练模式下,依托考评中心和军事体育教研机构建立院校体质监测中心,承担院校各类人员体质体能监测的职责,采取定期组织普考和接受个人申报考核相结合方式,掌握全校人员训练成绩,出具考核成绩认证书,适时组织训练和考核数据分析,为单位和个人提出科学训练方法和建议。充分发挥院校信息资源丰富优势,将军事体育训练融入智慧校园建设,配发身体机能和运动监测信息终端并安装校园网APP,适时采集、动态更新个人训练数据,无须进行复杂的体能考核,即可适时监控个体训练情况,形成单位和个人年度和阶段训练成绩。
推进《大纲》在院校落地见效,要从思想上认清院校开展军事体育训练的重要作用,提高训练自觉,切实扭转军事体育训练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观念,牢固树立院校是战斗队、教员是指挥员、学员是战斗员的正确认识,提高训练自觉性。更重要的是在实际行动中对接《大纲》,从领导上、筹划上、制度上全面细化落实,并结合院校工作的特点规律,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创新军事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拿出落实《大纲》的实际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