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术教育对青少年社会化的作用

2018-11-27 01:15黄烨军
少年体育训练 2018年10期
关键词:社会化武术青少年

沈 霞,黄烨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部,北京 100191)

青少年社会化是指青少年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但是在今天这个经济、科技发展的全球化时代,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间的激荡,面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和争夺下一代的图谋;面对家庭的宠爱溺养形成的先天不足,不仅使青少年容易自私、任性,经不起挫折磨难,而且还产生了价值观的迷茫、人文教养的缺失和民族精神的淡薄。所以,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不再是一个“云淡风轻”的过程,而需要更多的教育手段和渠道的引介来辅助青少年社会化的顺利完成。武术作为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备受青少年喜爱的身体技艺和校园课程,更是一种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教育资源,因此探讨武术教育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具体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 武术教育与社会化的关系

武术教育与人的社会化过程关系密切,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武术教育主体与社会化主体同质性较高。人的社会化过程涉及到一系列的社会化主体,最具影响的有家庭、学校、同龄群体等。武术教育与家庭、学校和同龄群体关系都甚为密切,武术教育的发生发展与社会化过程不断交织。例如,许多家庭都是武术世家,人从出生就与武术结缘,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学习和体验武术;再如学校武术课程的开展也与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如影随形。(2)武术教育内容与社会化内容同质性较高。武术教育内容中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交际、竞争与协作等内容,也涉及到角色、规则、职能等要求,而这些都是人的社会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武术教育对青少年社会化的作用

2.1 外部作用

2.1.1 促进青少年身体技能形成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基本内容包括“生活和劳动技能的学习”“道德规范的学习”和“角色扮演的学习”三个方面,其中“生活和劳动技能的学习”是最基础的学习内容,而“身体技能的学习”又成为“生活和劳动技能”获得的基础。

多样化的武术身体教育为促进青少年身体技能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多种契合的体验和方案,具体表现在三方面:(1)技击技术教育。中国武术的技击方法十分丰富,在踢、打、摔、拿、击、刺等基础动作上衍生出了一个庞大的技术体系。在运动形式上,有散打,太极推手,长、短兵对抗等,这些技击技术的学习不仅训练了青少年的灵敏、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也增长了其在险恶环境的应激能力和“胆气为先”的勇气。(2)拳套技术教育。在技击基础上,衍生出众多的拳种流派和势势相承的武术套路,不同的套路具有不同演练特点和形式,如“扣步走转”的八卦掌、“直来直往”的形意拳、“连贯圆活”的太极拳。不同的风格给青少年带来了不同的身体训练体验,从中也让他们体会到了不同的身体美感。(3)养生技术教育。在古代传统养生中,人们为了抵御自然侵害、防病健身而出现的“调心、调息、调身”导引术和气功等,如六字诀、五禽戏、易筋经等都为青少年提供了一种身心兼修、关怀健康的“自我技术”。

2.1.2 规训青少年社会行为规范“自我认同危机”是指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清,社会行为与角色期待不相符合。如果“自我认同危机”不能及时化解,很有可能导致青少年行为偏离正确轨道。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就必须提供相对稳定和同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提供令人敬佩和信服的社会权威形象。

武术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无所畏惧、注重节气、不畏强暴的英雄权威形象。如明朝名将戚继光,抵抗倭寇侵略,保卫太平,弘扬国威;晚清时期重义解骖、德容感化的“大刀王五”王子斌,靖赴国难,成为后人传颂的一代豪侠;松田隆智撰写的《中国武术史》中的武术家陈善对对手“点到即止”的谦逊与睿智。武术教育经常将这些人物故事进行阐释和升华,挖掘出其背后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将“英雄”塑造为青少年的“偶像”和“风向标”,时刻规训着其一言一行,防止“社会失范”,使其在既定的轨道上顺利完成“社会化”的洗礼。

2.1.3 提升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人并非孤立的人,脱离集体与社会而活的人是不存在的。换而言之,人是处在各种群体关系之中的社会人,而他的社会性的重要表现就是能否与别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因此,人际交往被认为是当代社会最有价值的社会化行为之一。但是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读屏”和“网游”成了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常规动作”和“生动表情”,“人际交往”逐步被“人机交往”所替代,人际交往模式也从“前场”转移到了“后台”。然而,“每个硬币都有两面性”,由于边界、时效性、虚拟身份等的限制,赛博世界中的友谊并不足以给予青少年正常的社会支持,沉溺于网络中的青少年难以较好地认清自我、整合自我,获得的人际支撑总是差强人意,对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弊大于利。

与之相反,青少年在校园接受武术教育,增加了与 “真实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对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独立处世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武术教学中有“小组协作”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武术套路中有“双人对练”“三人对练”“集体表演”的演练形式。这些合作性质的武术教育内容对青少年与同伴的沟通、协作能力都有一定的启发和促进作用,使其在社会化过程中认识到了同伴的重要性,沟通交流的必要性;通过他人的评价和反馈来评价自我的行为,对个性发展和个体社会化起到重要作用。

2.2 内部作用

2.2.1 培养青少年“崇德”意识与精神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处在特殊身心结构、道德意识正由他律向自律转换的青少年对于这种迅猛来势极其难以适应,在自身社会化和道德意识的建构过程中,他们常常处于道德心理的惶惑和焦虑状态之中。

武以德立,武术从一开始就将自己与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所谓“武德”是指习武学艺之人所应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要求,也就是习武者的道德,它包括礼节、人品、作风和习武的学风等方面,要求习武者以高尚的理想情操要求和约束自己,不以势欺人、不以艺压人等。武术教学中的“抱拳礼”的学习、“武德训”的念诵、“以礼始,以礼终”的礼仪要求等“德化”教育,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崇武尚德”意识和精神等深层价值结构。

2.2.2 促进青少年个性发展个性即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形成的生理、心理特征和社会特征以独特的方式有机结合而使个体具有的独特社会性。简而言之,人的个性就是个体独特的社会性。然而,如此鲜明的个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青少年阶段是个性确立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引导与塑造是青少年成功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武术教育中的很多元素都可以促进青少年个性积极发展,如武术训练中的“专项柔韧训练”有助于形成青少年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意志,“武术难度训练”有助于培养其不畏艰险的勇气和胆魄,“武术教育竞赛”的成功与挫败经历有助于提高其“抗挫”能力和“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态,“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拳不离手”的训练常态有助于强化其勤学苦练的品格和体魄,“格斗搏击”的实战过程有助于引导其形成“止戈为武”“点到即止”的谦虚、宽容的优良品质与和谐观念。

2.2.3 引导青少年社会角色意识养成社会角色是在社会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该身份应发挥的功能。换言之,每个角色都承载着一系列有关行为的社会期望和标准,这些标准决定了个人在社会中应承担的责任。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重要一点就是角色的体验、学习和转化。

中国“侠”文化源远流长,“侠”的角色是营构文明有序社会和理想健全人格的优化而有效的精神资源。其角色期待是“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侠”之文化与武术密切相连,从古至今从未间断过。在武术教学中,经常会使用到多媒体教学,将各种功夫片“侠”之片段放映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手段引导青少年将武术与武侠英雄相联系,而武侠的意象在大众心中往往又是正义的表征,因此青少年在习武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遵循侠义精神来规训自身的行为,从而形成对社会正能量角色的学习和扮演体验。

3 结 语

继环境污染、贩毒吸毒问题之后,青少年犯罪问题成为全球第三大社会问题。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程中,青少年犯罪问题更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青少年社会化引导、教育等方面存在缺陷。在此背景下,武术作为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的有效手段,更应该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武术教育的践行过程中应主动将青少年社会化问题作为关键问题去审视、去解决,通过提高武术教育对青少年社会化的策略性、时效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为下一代蓬勃成长和社会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社会化武术青少年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