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霄 刘康
【摘 要】文艺创作是文化馆的一种传统性、常规性的工作,是最能体现文化馆功能与作用的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化馆的艺术创作缺乏具有真正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扛鼎之作,已经成为一个焦点和难点问题。笔者通过对文化馆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文化馆;文艺创作;人才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3-0207-03
文化馆(群艺馆)是国家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能是发展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开展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组织和辅导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是当地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文化需求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加凸显。
一、文化館文艺创作的现状及问题
长期以来,广大群文工作者致力于培训辅导、文艺创作、表演、研究,在各自专业领域辛勤耕耘、服务人民,取得了显著成绩,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在社会快速发展,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关于文化馆文艺创作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缺乏良好的文艺创作环境。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名利的驱动和诱惑,对文艺创作造成很大的冲击,部分从业人员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创作出一部作品,还未经认真推敲,因不能兑换成实用价值,觉得不值得不划算,造成了心气浮躁、心态失衡,形成了嘈杂、浮躁的舆论环境,这对于真正优秀的文艺人才的培养和艺术的发展有着负面的影响。
二是文艺作品创新不足,文艺活动评奖设置繁多。创作作品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创作产出与红火繁多的文艺活动不成正比;抄袭模仿、千篇一律和拼接式作品较多,有时几场演出看下来,都是同一个模式,创作同质化,节目本质相同相通;文艺演出、展演种类繁多,专业人员疲于应付上级指令性工作,创作成了业余活动,以及自娱自乐式的文艺展演,并未真正深入群众;评奖机制不够健全,评奖过多过滥、奖项重复交叉,标准不尽科学、程序不尽规范、监督机制不尽完善,这些问题,对文艺繁荣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容易助长不正之风,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以改进。
三是文艺评论严重缺位。对优秀作品推介力度不够,对不良现象批评乏力,文艺批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文艺评论辨善恶、鉴美丑、促繁荣的作用有待强化。个别文艺评论受利益驱动和人情关系,参与低级炒作和庸俗捧场,不利于文艺的健康发展。
二、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一)各级政府对文化馆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部分地方行政领导干部存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在抓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还有着认识不到位的问题,认为文化建设,特别是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多,见效慢,不赚钱,能省就省,能缩就缩,“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没有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工作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重大型集中性文化活动、轻经常性群众文化活动。有些干部还认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抓不抓无所谓,只要把经济建设方面的工作搞上去了领导就会认同,导致一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长期落而不实,有的文化馆甚至没有独立的馆址,没有财政权和人事权,人员编制不足,同时文化馆人才被上级部门长期借用等情况,阻碍了文化馆正常业务的开展和文艺作品的产出。
(二)关于精品创作存在认识方面的不足
认为文化馆就是单纯的搞群众文化,主要任务是培训和普及,只能搞大众性的活动,创作文艺精品是专业文艺团体的事,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如果没有优秀的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文化馆的工作也同样如此,不光要做好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更要出精品,这才能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
(三)管理体制存在诸多阻碍因素
1.对作品缺乏科学客观的评选机制。文艺工作者创作出的新作品,行政部门或管理者虽然口头上强调不予干涉,但在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着“长官意识”、“政绩意识”和“权利评判”等问题的干扰,在思想观念上对于文艺创新的认识还比较肤浅淡漠,重视不够,对新作品缺乏足够的包容和鼓励,有时横加指责,而创作者自身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和决定权,阻碍了专业人员创作的积极性。
2.岗位设置和职称结构存在不利因素,激励机制不够合理。业务干部配备不齐,各专业门类构成不均衡,单一化严重,总体上呈现出舞蹈、声乐、器乐等动态型相对较多,美术、书法、摄影等静态型偏少,理论、创作型严重不足,数字化建设等新型专业门类缺乏,有的业务开展只有从外面聘请老师。职称结构高级职称太少,中级职称不足,初级职称太多,制约了人才的正常晋升和引进。
3.专业人员培训制度不够完善。文化馆专业干部中普遍存在培训意识不强,认为群众文化只注重实践,不注重业务理论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很少有文化馆制定专门的业务人员培训计划和培训经费。多数基层文化馆参加过上一级主办的短期性业务培训班,但还停留在政府计划指令和文化主管部门临时性行为的培训模式,没有经常性有目的的系统培训。
(四)缺乏拔尖创作艺术人才,领军型文化馆馆长不足
1.各文化馆在各主要专业门类上,虽有专业的技术岗位,并且有人员在岗,但是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不强,学历较低,不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偏废理论研究,认为读书无用,部分文化工作者对本地区历史人文知之甚少,出现文化人缺文化不懂文化的现象,能跳不能编,能编不能写的现象普遍存在,缺乏必要的文字功底,有的总结性文章都写不好写不出来,其中不会用办公软件的还占一定比例。缺乏具有创新能力的创作人才,使艺术作品千篇一律;在职职工中缺乏具有学识渊博,了解当前文艺状况,具有前瞻意识的文艺理论家、文艺批评家,人才青黄不接,前辈艺术家对后辈传帮带的传承模式出现断层。
2.专业人员想象力枯竭,创作作品缺少新意和感染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真正的沉下心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虽然有时也会组织一些采风和下乡调研,但多数都走个过场,蜻蜓点水,并未真正沉下心去搞调研创作。
3.文化馆的工作开展如何,能否成为当地文化活动的中心,除了有好的政策和一支素质较好的文化馆干部队伍,关键还在于文化馆的馆长,凡是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人才队伍蓬勃发展、文艺精品层出不穷的文化馆其背后都有一个年富力强、有文化、懂文化、会管理的领军型文化馆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什么样的馆长就有什么样的文化馆。领军型的文化馆长不仅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干练的工作作风,在社会上也是文化工作的代表人物,注重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重视文化馆创作,打造出了一支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馆队伍。但总体来讲,称得上领军型的文化馆长还屈指可数,有的文化馆长虽然长期在任但却在专业上很少建树,在创作人才队伍建设上更是没有大的作为,甚至有的文化馆长在其任期内人员队伍越来越老化,开展文化活动的质量越来越低,活动阵地越来越窄等情况。
三、解决文化馆文艺创作问题的对策
文艺创作是最富有创造性的精神劳动,蕴含在艺术创作和艺术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在实际工作中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构建完善的艺术创作体系,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培养高水平的文艺创作领军人物,创作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文艺精品。
(一)把握正确的创作导向,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政府要以党的十九大为引领,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强化文化领域知识产权意识,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开展文化领域知识产权统计,对文化资源的知识产权状况进行确权、登记,提升文化领域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和运用水平。改变传统体制机制下文化主管部门对文艺创作的直接介入和干预,使创作主体拥有独立的、完整的创新自主权。各级政府把文化建设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群众文化活动阵地,使文艺工作者安于工作,开展各项文化活动。
(二)推进制度创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优秀的文艺人才是实现艺术创作突破的根本保障,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意识,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创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文艺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促进文艺创作的重要举措。
一是健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中的主导作用。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健全人才評价机制,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将文化馆的等级评估和人才队伍建设纳入政府部门考核指标,促使政府对文化馆工作和队伍建设的重视。科学规划文化馆专业门类设置,严格业务人员的进出机制,对人才文化程度和业务水平提出整体要求,确保人才专业化建设。
二是完善选人用人体系,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定不移的实施人才战略,坚持在创作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作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开展事业中凝聚人才,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文艺人才。文艺创作是一种艰苦的、复杂的精神劳动,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必须有崇高的境界。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价值取向与创作者的学养、涵养和修养紧密相连,创作者具备了真善美的品质,才能创作出极具价值的优秀作品。因此,培育优秀文艺人才必须以德为先、德才兼备,挑选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牢记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稳得住心神,不为一时之誉的优秀人才,特别是以中青年为主的创作人才,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人才辈出的良好趋势。
三是加大培训力度,建设高效人才队伍。文化馆应把不断提高业务人员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作为经常性的任务来抓,通过不断学习、培训来提高人才队伍的专业素质,以适应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文化多样性、专业化的需求。借助高校和专业文艺团体师资力量,成立人才培训基地,做到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持续性。鼓励专业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到高校或自习的方式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外出参观考察、采风调研等形式促进业务知识的交流学习,做到培训内容与文化馆工作实际相结合,注重实践锻炼与理论提升。
四是采取切实措施,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和奖励机制。尊重创作人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公平公正的制度和待遇。健全文化馆专业创作人才业绩评价体系,建立与工作业绩联系、鼓励人才创作,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行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对业务水平拔尖的优秀人才予以相应的荣誉和奖励,如在职称评聘、选送去高校深造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
五是建立科学规范的馆长选人机制。文化馆各项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各专业门类的人才,而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馆长。文化馆的馆长要求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又要某一领域的专长,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要熟悉掌握文化馆各个门类业务,擅长社会交往活动,有较强的业务拓展能力。由于馆长的任命都是由上级委派,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而有的新上任的馆长缺乏必要的文化素养,同时自身对文化事业缺乏热爱,不适合从事文化专业工作。因此,必须扩大选人视野,实行遴选与任命相结合的制度。各级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成立考评小组,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考的方式,从思想道德、专业背景、业务素质、组织管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选,并实行相应的考核制度。
(三)深入基层调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广大人民群众是生活的直接体验者,同时也是文艺的首创者,文艺工作者要坚守文艺为人民为中心的宗旨,真正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体验各民族不同的民风、民俗、民情及他们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艺术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在基层调研中收集创作素材,寻找创作灵感。同时,政府职能部门要制定支持文艺工作者长期深入基层的长效保障机制,为他们下乡蹲点、采风创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成果展示平台。完善激励机制,把深入生活纳入文艺单位目标管理和领导班子业绩考核及文艺工作者的业务考核、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
(四)规范文艺演出评奖机制,推动优秀作品的传播推广
文艺评奖是推动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发挥文艺评奖的导向激励作用,进一步完善评奖机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严格标准、严格程序,提高评奖公信力和权威性。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按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标准评价作品,把群众评价和专家评议有机统一起来,把深入基层、受到群众欢迎作为重要依据,建立能够反映文艺作品综合质量的评价体系。按照德艺双馨的要求,把社会声誉和艺术成就作为参评的前提条件,严禁有劣迹的从业人员及其作品参评。加强社会监督,充分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评奖规则和评奖结果要向社会公示。对群众反映的涉及党员干部违纪问题线索,及时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处理,评奖中的不正之风,要及时给予曝光、批评。规范各类文艺赛事、文化活動,严格审核,发挥重大艺术活动的示范引导作用,扩大优秀作品的知名度和覆盖面,创新文艺传播渠道,促进优秀文艺作品的传播推广,使优秀的文艺作品惠及更多群众。
(五)加强文艺评论工作
要高度重视文艺评论工作,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的重要力量,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发挥文艺评论引领受众鉴赏的重要作用,通过文艺评论,帮助观众更好地欣赏优秀作品的精髓,在各种良性的争鸣比较中,辨析美丑、区别高下,从而引领人们提高审美水平,从根本上发挥思想启迪、艺术熏陶的作用。通过文艺评论,抵制不良的创作倾向,批驳错误的文化现象,端正文化风气,推动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
四、结语
综上所述,推动文化馆文艺创作,关键靠人才,政府职能部门是保障。要抓好文化馆文艺创作,绝不能浮在面上,要尊重艺术创作的客观规律,以科学健全、完善的政策为保障,建立规范的选人、用人标准,以德为先、德才兼备;要真抓实干、落实措施、注重细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切实深入基层调研,文艺创作才能真正有所创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
[3]周而复.文化馆工作概论[M].延边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