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炜
摘 要:本文在分析中国水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分别从明确职责、重点流域保护、工业污染治理、城市污水处理四个方面,提出了水污染治理的对策。
关键词:水资源现状;水污染治理对策;工业污染治理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20.035
目前,全球各国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水资源的决定性功能日益凸显。而水资源短缺在全球已呈普遍现象,中国尤其如此,而且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分布同时具有时、空分布失衡特征。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水资源管理技术、理念滞后,这也直接导致全国不少地方存在严重的水资源浪费现象。与此同时,水污染现象也日益突出。因此,加剧了原本就紧缺的水资源供给形式,很多城市发展面临着缺水的制约,部分农村人口无法饮用到干净的饮用水。有些人主张工程调水,但調水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而且对于生态的影响是无法预知和度量的;有些人主张建立节水型社会[1],但这离不开一些具体有效措施;有些人主张水价改革[2],水价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变量,但也并没有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研究探讨中国水资源利用现状是解决水资源紧缺和水污染的前提,为提出治理水污染措施奠定基础。
1 中国水资源利用现状
(1)水资源分布不均。水资源分布结构调研结果表明,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时间上,夏秋多,春冬少。西藏东南部等,南部地区(粤、湘等)是我国水系发达区域,全国水资源总量中有超过百分之八十的水资源均分布于该区域,水量极为丰沛。北部地区(内蒙、甘等)则为干旱少雨,严重缺水,全国水资源总量中只有约14%分布于北部区域,明显低于国际水资源紧缺限度(≤1000 m3)。
而从年内分配来看,全国各地径流、降水同样存在失衡现象,有明显的年际变化,持续出现丰水年与枯水年。理论上来看,由于位处低纬度湿润区域,中国南部地区的降雨量通常比较多,雨季尤其如此,且有较高的气温,因此其地表水比较容易蒸发,从而形成更明显的水文循环;而位处高纬度区域的北部地区,由于有相对较长的冰雪覆盖期,气温一般来说也不高,通常无法形成有效的水文循环;西北干旱地区更如此,其在降水比较罕见的同时却具有极强的水份蒸发能力,而由于并无过多的水资源可供其蒸发量,因此其水文循环同样不明显。
(2)水资源污染和浪费并存。我国水污染现象十分严重,其中工业废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含量占总污染量的一半。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河流中的硝酸盐严重超过饮用水的标准,给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我国源于水污染的经济损失总量为1000亿元/年。
从国内水资源利用来看,技术滞后是客观原因,水资源利用与开发失衡,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着明显的水资源利用与开发程度方面的区别。过度开采地下水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危机[3]。利用程度为60%左右的辽河、开发利用程度仅为15%左右的珠江、海河,开发利用率为90%的长江,辽河流域约为60%。
另一方面,用水定额高、用水效率低下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日益严重的水资源不可持续性利用的问题。目前仍在普遍使用传统灌溉技术——土渠取水,大水漫灌,这种落后的方法造成的灌溉用水浪费现象极为严重,通常有1/2灌溉用水会在输水时因渗漏而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利用系数仅约0.4,以及仅为40%~50% 的用水利用率。工业领域中,重复利用工业用水的比率很低,仅为20%~40%,单位产品用水定额很高,工业产值万元用水量目前为91m3,超过发达国家或地区约10倍。国内水资短缺的本质原因还包括:公众未能有效意识到节约用水的功能,生活用水浪费突出;缺少法律制约;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不高;产业结构的不完善;高耗水行业集中过度增大了生产用水浪费等。
2 水污染治理对策
(1)政府明确治水部门职责。政府要建立健全水资源利用和水污染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在实施过程中严格管控,监督相关负责部门执行。宜基于水污染治理制度体系完善进一步厘清部门治理职责。例如环境保护部门应具有对重点污染源的水质监测、水污染治理、水环境保护、环保执法、法律宣传等方面的职责。
(2)加强重点流域保护和治理。我国的重点流域基本上是城市经济与居民生活的重要水源,所以应加强对重点流域水环境的治理。其中,完善环保立法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不健全的环保法制需要亟待改善、违法行为的处罚手段不严重等现象。应进一步强化监督与执法力度。另一方面,在江湖区域、应当严加管控一些重点排污项目,建立档案给严重威胁环境安全的化工石化业,重点监督,将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全面落实,严格监督治理排污项目,过错责任追究、排污许可证等法律规定应严格执行。应逐步强制淘汰环境污染严重又无整改可能性的行业、企业。
(3)加强工业污染监管和治理。工业污染防治是国内环保工作的一个重点。在将资源浪费过高、污染严重、技术不过关的企业关闭或减少的同时,应当开展循环经济实践。
1)清洁生产,以此实现废物无害化、资源化、最小化,完成生产人员的责任延伸制度体系构建。2)生产链延伸(即下游企业利用上游企业废物为生产原料),以此最小化废物产生量。进一步强化绿色工业区建设,最有效利用企业群或区域资源。尽可能达到污染物“零排放”。3)乡村与城市、消费与生产、工农业发展统筹规划,全面加大资源循环利用拓展力度,让社会生产与消费更具可持续性。
(4)加强城市污水处理。数据表明,国内污水排放总量中,城镇生活废污水占比超过55%。所以,污水排放治理的重点之一就在于城镇生活废污水治理。基于各地实际规划、建设城市生活废污水管网,以此奠定集中处理城镇生活废污水基础,应加强社区或城镇污水设施的整体规划与布局,增强城镇与社区开发的前期污水处理工作。
3 结语
有效管控水污染、利用好水资源,可以更好的保护水源地,增强供水能力,控制水旱灾害风险,降低水污染带来的人员与财产损失。在水污染治理及水资源保护过程中,企业必需与主管机构协作,只有如此才能发挥良好的协同功能,最大化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爱胜,李锋瑞,康玲芬.节水型社会:理论及其在西北地区的实践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5(10):26-32.
[2]邱德玉,徐青霞.深化水权水价制度改革,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J].全国微灌大会,2009.
[3]丁文喜.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22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