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旱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2018-11-26 10:58吴少辉田文仲
科学种养 2018年9期
关键词:旱地中耕麦田

吴少辉 田文仲

河南省是全国小麦生产大省,小麦种植面积、总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惟平均单产较临近省份低,其原因是旱地麦田的产量占全省小麦总产量的40%左右。由于旱地受自然降水的制约,产量低而不稳,加之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增加,各种建设占地猛增,耕地面积锐减,复种指数提高,致使干旱缺水愈加突显,旱地小麦产量变幅加剧。为此,研究旱地小麦稳产高产技术措施,已成为河南省粮食生产的重要课题。下面将豫西旱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一、耕作技术

1. 深耕改土,增加土壤蓄水能力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其地形特征为“五山四岭一川”,有“十年九旱”之说。小麦种植土地一般采用机耕深耕技术,耕深达25厘米以上。通过深耕改土,打破犁底层,打通水分上下移动通道,以利于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减少地表径流。

2. 提高回茬麦田的整地质量,确保一播全苗

一年两作的田块,早茬地应及时灭茬、施肥,随耕随耙,多蓄秋雨,增加底墒。晚茬地应及早腾茬,并利用作物的后熟特性,适当提前拔除,收后立即灭茬,结合施肥深耕细耙,蓄住底墒,保住口墒。根据调查,前茬谷子收获后,0~10厘米土壤每天耗水量为1.9%,而前茬秸秆收获前每天耗水0.7%,前茬收获后较收获前增加耗水近2倍。回茬麦必须在前茬收获后及时灭茬整地,耕后多耙、细耙,保好口墒,确保一播全苗。

二、施肥技术

1. 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以肥调水,提高水分利用率

旱地因地力差异,水分生产率悬殊:小麦产量420千克/亩的肥沃旱地,每毫米降水生产小麦1.41千克;产量250千克/亩的中肥旱地,每毫米降水生产小麦0.8千克;产量200千克/亩的旱薄地,每毫米降水仅生产小麦0.68千克。同样的降水量小麦产量差异很大,说明培肥地力对提高旱地小麦水分生产率的潜力很大。因此,旱地必须增施有机肥,以培肥地力,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2. 推广配方施肥,稳氮、增磷、补钾,提高肥料利用率

做到测土施肥,适当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肥,补施钾肥,氮、磷、钾配合施用。早在2006年,河南省旱地小麦丰产栽培技术规程即已提出测土配方施肥指导用量:施纯氮8~10千克/亩、纯磷6~8千克/亩、硫酸钾7~10千克/亩(土壤速效钾含量低于60毫克/千克地块),采用整地前一次性施入,同时科学施入中微量元素肥料。

3. 改进施肥方法,提高旱地施肥效果

旱地应全面推广一次性深耕早肥技术,回茬旱地也应结合深耕整地,尽早将粗肥、化肥一次性施入,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肥效。旱地麦田一般不再追肥,但冬春遇到较多降水仍不进行追肥,将会造成土壤水分增产效益降低。因此,应改旱地小麦不施追肥为看墒追肥,即冬春墒情差不追肥,墒情好即追肥,追施尿素5~8.5千克/亩。

三、播种技术

1. 选用抗旱良种

选用已通过国家或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且适宜河南省旱作麦作区种植的小麦品种:旱肥地麦田选用产量水平在350~450千克/亩的抗旱节水、高产稳产品种,旱薄地麦田选用产量水平在250~300千克/亩的抗干旱、耐瘠薄、稳产性好的品种。

目前适合旱肥地推广的小麦品种主要有洛旱6号、洛旱7号、洛旱8号、洛旱17、洛旱19、洛旱22、济麦6号;适合旱薄地推广的小麦品种主要有洛旱9号、洛旱13、洛旱15、中麦175、西农928等。

2. 適时趁墒早播

“时到不等墒,墒到不等时”,当土壤水分适宜时,要趁墒早播。豫西旱地不同类型区的小麦适宜播期分别是:高寒山区9月25~30日,浅山丘陵区9月28日至10月5日,旱塬地区10月1~10日。

3. 推广精播技术

旱地小麦播量对其抗旱性影响很大。群体太小,虽然个体发育好、抗旱性强,但不能高产。群体太大,根系发育不良、抗旱性差,仍然不能获得高产。适播期内,旱肥地基本苗以18万~20万/亩为宜,旱薄地基本苗则以20万~25万/亩为宜。可按以下公式计算亩播量:

4. 选择播种方式

机械播种。在口墒不足的情况下,可采用沟播机沟播或免耕播种机播种。行距根据品种特性采用宽窄行或等行距播种。株型松散的品种采用17厘米×27厘米的宽窄行种植,株型紧凑的品种采用20~23厘米的等行距种植。播种深度以3~5厘米为宜,并做到深浅一致,落籽均匀。播种后根据墒情适当镇压,沟播的要顺播种沟进行镇压。冬小麦播种时土地干旱,土壤墒情差,为提高播种质量,应及时镇压。

四、管理技术

1. 主要生育指标和产量结构指标

①冬前壮苗指标。越冬期幼穗分化进入单棱期至二棱期,个体主茎叶龄六叶一心至七叶一心,单株分蘖5个,单株次生根8条以上,分蘖缺位率低于15%,且生长健壮、无病虫。

②群体动态指标。旱肥地麦田基本苗18万~20万/亩,越冬期群体70万~80万/亩,春季最高群体不超过90万/亩;旱薄地麦田基本苗20万~25万/亩,越冬期群体60万~70万/亩,春季最高群体70万~80万/亩。

③产量结构指标。一般旱肥地产量350~400千克/亩,成穗数38万~42万/亩,穗粒数36~38粒,千粒重40~45克;旱薄地产量250~300千克/亩,成穗数30万~35万/亩,穗粒数30~32粒,千粒重38~40克。

④冬前及越冬期管理目标。在适时播种的基础上,及时做好中耕镇压等蓄水保墒措施,保证苗全、苗匀、苗壮,提高冬前分蘖,年前封垄。

⑤返青—抽穗期管理目标。抓住雨前雨后有利时机趁墒追肥,保苗稳健生长,构建高质量群体,培育壮秆大穗,搭好丰产架子。

⑥抽穗—成熟期管理目标。防病治虫,养根护叶,防倒延衰,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粒重,适时收获,防止穗发芽。

2. 田间管理技术

①播后精确管理,催芽补种。小麦出苗期间,及时查苗清垄,对缺苗断垄进行催芽补种。播种后3天,开始催芽,待大田出苗1~2天及时用催芽露白种子补苗。三叶期,对弱小苗用2%尿素溶液灌根,促进早发壮长,提高群体质量。冬前对缺苗断垄达5厘米长的地块实行移栽,疏密、补稀、补缺,栽后随即浇水踏实,确保成活。

②中耕、镇压土壤保墒。小麦生育期间,合理运用中耕、镇压技术,以减少土壤水分损失,是旱地麦田管理的主要任务。多年试验证明,丰水年以中耕保墒为好,而旱年整地质量差,则以镇压或镇压与中耕相结合为好。耙耱对麦苗有损伤,尤其是旱年影响更大,不应推广。小麦越冬前和返青期中耕、除草2次,整地不实或冬前旺长麦田,可结合中耕进行镇压。

小麦越冬前适时中耕,旺苗麦田中耕深度6~7厘米,壮苗麦田中耕深度3~4厘米,以抑制徒长、破除土壤板结、增温保墒、消灭杂草等。对播种较早有旺长趋势或已经出现旺长的麦田,要中耕镇压或喷施多效唑控制麦苗过快生长,防止冬季冻害。对于墒情不足的麦田,要中耕镇压、踏实土壤。

五、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1. 病虫害防治

首先要做好播种前的拌种工作。小麦播前药剂拌种可防治多种病虫害,确保小麦苗全、苗壮。防治地下害虫一般选择残效期长、具有胃毒和内吸作用、对种子无药害的药剂。如果防病治虫结合进行,既要用杀虫剂拌种,还要用杀菌剂拌种;如果地下害虫发生严重,拌种时还要做好土壤药剂处理。

防治小麦地下害虫蛴螬、蝼蛄等,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即50千克种子用药100克,对水2~3千克;或用48%毒死蜱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

防治小麦散黑穗病、腥黑穗病、根腐病、纹枯病、全蚀病等,可用戊唑醇纯药按种子重量的0.06‰拌种,即每3克戊唑醇拌小麦50千克左右。

防治小麦腥黑穗病,还可选择6%戊唑醇(立克秀)悬浮剂1袋(10毫升),加水0.4~0.5千克,拌种25~35千克;或2.5%咯菌腈(适乐时)悬浮种衣剂按说明书推荐剂量进行拌种。

防治白粉病、叶锈病,可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或用20%三唑酮乳油0.5千克,加水2.5千克,拌麦种250千克。

防治小麦全蚀病,还可用12.5%硅噻菌胺(全蚀净)悬浮剂进行种子处理,即用全蚀净1袋(20毫升),先对水300~500毫升,然后拌种10~12.5千克。

需要注意的是,拌种时切忌盲目加大药量。如果三唑酮、辛硫磷等用量过大,会使种子丧失发芽能力,或小麦出苗推迟、生长缓慢,影响冬发壮苗。

其次,要做好小麦生长期的病虫害防治。在小麦生长后期,主要采取“一喷三防”措施,可每亩用吡虫啉乳油10~15毫升+20%三唑酮乳油50~70毫升+尿素1千克和磷酸二氢钾100克,对水35~50千克叶面喷施,可有效防治蚜虫,同时起到防病、防干热风的功效。

2. 雜草防治

苗期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四叶期后每亩用10%苯磺隆粉剂15克,对水30~40千克喷雾防治阔叶杂草;每亩用6.9%精噁唑禾草灵水乳剂或3%甲基二磺隆油悬浮剂20~30毫升,对水25~30千克喷雾防治单子叶杂草。化学除草时,要注意除草剂的喷施浓度和喷施时期,以及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除草剂,以防除草剂使用不当造成药害。

六、适时收获

丘陵地区人均土地面积大、地形复杂、地块小,不利于机械收割,收获进度慢,遇风遇雨极易造成落粒和穗发芽。因此,必须早做准备,适时收获,在蜡熟末期及时收割,确保丰产丰收。豫西旱地小麦的最佳收获期在5月26~30日。

(作者联系地址: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农科路24号 洛阳农林科学院 邮编:471023)

猜你喜欢
旱地中耕麦田
不同耕作方式对东北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旱地冰球运动开展价值的研究
旱地冰球运动推广及发展策略
浅谈如何做好大姚核桃中耕管理工作
长期施肥下红壤旱地土壤CO2排放及碳平衡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