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诺
他,用自己的经历验证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他,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和实际行动,书写了一本生动的教材,鼓舞着全中国的青年学子。
他,就是深受我们爱戴的“习大大”——习近平总书记。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封面上是习近平1972年插队时的照片。那时的他还未满20岁,衣着朴素、意气风发,他的肩上背着一个普通的帆布包,背包带被他紧攥在手中,恰似预示着:有朝一日,在他的带领下,我国终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从翻开第一页开始,到依依不舍地合上最后一页,自始至终我都心潮澎湃、深受鼓舞。
初至农村,勇过“四关”
曾经,不满16岁的少年习近平不顾老师的劝阻,毅然踏上了去往条件异常艰苦的陕西延安的路。
很多人不解,习近平就算不凭家世,单凭他优异的成绩,也有很大的机会留在北京工作,为什么他却执意要去贫困地区呢?而且这一去,就是青春年少最宝贵的七年!
包括习近平在内的一群从小在大城市中长大的娃娃,初到农村,便要经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的“四关”考验。知青们每天要干大量的农活,伙食条件也有限,所以“肚子里总感觉缺些油水”。后来,知青的伙食改善了,吃上了玉米团子。可当习近平得知老百姓仍然只能吃难以下咽的糠团子时,二话不说,就与乡亲们交换粮食。习近平不仅能够很快适应艰苦的条件,而且他还始终心系他人,把自己看作“一名普通的农民,黄土地的一部分”。正是这些经历历练了他的人格,让他形成了“服务于人民、奉献于人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世人“皆睡”,我独醒
当其他的知青经过一天的劳动,筋疲力尽倒头就睡的时候,习近平却常常挑灯夜读,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学习。
为了不影响别的知青休息,他总是把灯移到一边,用身体挡住光亮。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贯穿了习近平的青春年华。即使在动荡的时期,他也不受外界影响,坚持梦想,一心为国家为人民努力奋斗。他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其他有关军事、国际政治的著作,在阅读中收获的知识和经验为他以后治国理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年青春,抛洒汗水
经过几年的相处,习近平早已与乡亲们熟识,与他们打成了一片。清晨他与老乡们一起出门干活,夜晚独自一人挑灯夜读。乡亲们纷纷称赞他,说他没有架子,“再糙的饭也吃得香,再穷的人也看得起”。可以说,陕北七年是习主席一生最宝贵的财富,也正是这七年,使他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的升华。
这样一个好后生,乡亲们不忍埋没,大家拥护他当村支书。他们知道,习近平当“官”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他心系人民又善于为人民服务,他永远以人民利益为重。
泰戈尔说:“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有征服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鲜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习近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青春!只有坚持不懈地奋斗,才能对得起自己的青春年华,才能真正地做到青春无悔!
心系人民,不忘初心
如今,习总书记虽然工作繁忙,但仍然会回延安看望那些朴素友善的乡亲们,一点官架都没有,大家都说“自己当年没有看错人呀”。是呀,“习大大”身居高位,日理万机,却仍能不忘初心,坚持奋斗,同时心系百姓,以人民利益为重,这才是人民拥戴的好“官”啊!
习总书记曾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作为“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習近平深深记住了这一段极有意义、极为重要的岁月,他要将正确的理念传递给我们这些当代的青少年,教育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做个有理想、有信念的人。
我常常会想,人为什么要奋斗?生活如此美好,为何要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徒增烦恼呢?这应该就是青春期需要过的“懒惰关”吧。改变懒惰状态的唯一秘诀就是奋斗!不给自己留后路!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应以青年时期的习近平为榜样,不成为“懒惰”的仆人,争做“奋斗”的主人,学习习近平在困境中不忘初心、努力奋斗的精神,用赤诚之心换来属于自己的灿烂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