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专业“1233”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8-11-26 10:53吴敬茹申丽坤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吴敬茹 申丽坤

摘要:当前,社会对财经类应用型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而在人才培养却存在着培养质量不高、培养同质化等问题。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联合企业,深度合作启动了“1233”——一核心、两场景、三对接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综合能力提升为核心,通过企业和学校两个教育场景,形成三对接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实践中,通过建立财经类专业集群,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实践教学条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财经类专业;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一、财经类专业“1233”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背景

(一)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打造优势产业带、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等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高校应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财经类专业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促进毕业生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的人才。

(二)财经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财经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强调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新形势下,社会对财经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该是大众化高等教育所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正是这种巨大的人才需求,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财经类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而财经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却存在着培养质量不高、培养同质化等问题。许多高校在财经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只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養,忽略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理念趋于“同质化”,个性不足,地方特色不鲜明,致使财经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提高财经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财经类专业“1233”人才培养模式内涵解析

所谓一核心,是指以“知识+素养”的综合能力提升为核心,既要提高知识水平,又要提升核心素养,推动专业教学和课程改革。所谓两场景,是指学校和企业两个学习场所。学校是教育场和学习场;企业是职业场和工作场。所谓三对接、三融合,是指实现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与岗位融合;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与技能融合;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与典型任务融合。

1.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与岗位融合:将财经类专业对接现代商贸服务产业链、融合专业岗位。此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将“互联网+”思维渗透到专业建设中,充分利用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探索专业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推动传统专业的转型升级。

2.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与技能融合。将课程内容面向职业标准,联合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构建课程体系,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行业企业需要的职业能力对接。

3.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与典型任务融合。教学过程基于工作过程,对接行业生产过程,通过对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情境设计的掌握实现课程单元设计的举一反三:一确定该课程对应的典型工作过程,梳理并列出具体步骤;二实施对该典型工作过程的教学化处理,选择对该典型工作过程进行比较的参照系;三依据该参照系确定三个以上的具体工作过程,按照平行、递进或包容的原则设计课程单元。

其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灵魂,一切教学、实训和考核体系都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中心。两个学习的场景是为了保证综合能力而采用的过程控制手段;而三对接三融合是对应于两场景之间的桥梁,也是具体的手段和方法。最终实现人才培养双主体、双师资、双基地,提高财经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三、财经类专业“1233”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一)优化专业结构

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专业体系,按需重组人才培养结构和流程,将财经类专业群围绕现代商贸服务产业链设置,形成特色财经类专业集群。通过改造传统专业、设立复合型新专业等方式,大幅度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比重。

(二)落实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专业群基础、专业技能模块、顶岗实习”三段式培养要求,划分3大课程体系,即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考试考核体系,通过划分按照通识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专业群平台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模块设置课程体系,逐步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三)推进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强化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深化实验实训管理体制改革,为“一核心、两场景、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积极建设校内实验实训中心,打造专业化的专业群实训基地;不断提高实验实训室技术装备水平,创建融教学、科研、技能竞赛、社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实境化、开放式实验实训基地。通过校企人员互聘与平台共享,创新教学模式、开拓校外实训基地、强化实践教学、深入推进产教融合。

四、财经类专业“1233”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

(一)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专业体系

我校对接现代服务产业链,形成了以财经类特色专业集群——会计、金融、管理等财经商贸类专业为主,电子信息技术、汽车技术、建筑工程等专业群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

(二)形成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1.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通过设置通识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专业群平台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模块,分别彰显特色。

通过通识教育模块,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开设综合素养等公共基础课,重点强化学生人文底蕴、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实践创新等方面人文素养。建设精品校园文化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文明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专业教育模块,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注重学生实用性、操作性和职业性的培养,提高实用性课程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实训环节学时和到企业实习的时间,强化技能培养。

2.构建特点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财经类专业特点,建立三阶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分阶段实践教学目标——大一掌握初级岗位知识;大二掌握中级岗位知识;大三掌握高级岗位知识。

(三)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得到提升

通过努力,我校建设了65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139个,建成物流实训基地、国贸报关实训室、金融实训中心、与河北顺捷公司合作成立的会计实训室为特色品牌实训室。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