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正廉洁 鞠躬尽瘁

2018-11-26 18:27刘兆伟刘北芦
共产党员·上 2018年6期
关键词:朝廷司马光皇帝

刘兆伟 刘北芦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人。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在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四朝为官。宋神宗熙宁年间,由于其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被排挤出朝廷。宋哲宗继位后,又把他召入朝廷做宰相。司马光一生忠于朝廷、忠于国家,不顾一己之私,正直、清廉,所作所为常为国家、百姓长远计。他编著的《资治通鉴》,为古代治国兴邦提供了一面镜子。

一提到司马光,大家熟知的是他砸缸救人的故事。这在史书中有记载。《宋史·司马光传》写道:“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甕,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甕破之,水迸,儿得活。”可见,这件事并非杜撰。从这段文字还可以看出,司马光幼时喜好读书,到了不知寒暑饥渴的程度,这不仅让他刚成年就中了进士,也让他具备了遇大事机敏善断的内在素质。

忠于朝廷,不惧误毁

宋英宗刚刚登基就病了,慈圣光献皇后同他一起听政。司马光觉得这样做不妥,便上疏说:“过去曾有皇后依仗保佑皇帝有功,极力怂恿皇帝任用她的亲人,其中有小人,结果导致天下谤怒。当今千万不能重蹈覆辙,一定要用可亲可信的忠诚耿介之臣。”接着他指出,“大臣忠厚如王曾、清纯如张知白、刚正如鲁宗道、质直如薛奎者,当信用之。猥鄙如马季良,谗谄如罗崇勋者,当疏远之,则天下服”。司马光为国家前途考虑,不惧怕奸佞打击,非常坚持原则。

曹修没有什么功劳,只是因为贵戚关系便被安排为辅佐重臣,随之很多官员都获得了升迁。司马光即刻谏言,“無功、无名却随意升迁,那么,守卫京城、宫门的将帅、士卒、服务小吏都会心急求升迁,如果不能满足其欲望,就会不满,将会怠慢其职责。所以用人、升官一定要有依据”。

当皇帝误以为是任守忠的支持让自己得以继位时,便升迁了他的官位。司马光向皇帝报告实情:“守忠大奸,陛下为皇子,非守忠意,沮坏大策,离间百端,赖先帝不听,及陛下嗣位,反复交构,国之大贼。乞斩于都市,以谢天下。”皇帝于是降任守忠为节度副使,朝野一片欢呼。

王广渊被宋英宗提拔到集贤院为官时,司马光立即表示反对,说王广渊奸邪不可重用、不可亲近:“昔汉景帝重卫绾,周世宗薄张美。广渊当仁宗之世,私自结于陛下,岂忠臣哉?宜黜之所以厉天下。”司马光认为用人要像汉景帝用卫绾那样才可以。卫绾原是汉文帝的驾车人,为人谨慎厚道,汉景帝为太子时,召见皇帝左右的人喝酒,只有卫绾婉拒不去。汉文帝临终时嘱咐汉景帝,说卫绾是忠厚人,要好好待他,但事后一年多,汉景帝从没过问卫绾之事。汉景帝到上林苑打猎时,下诏要卫绾同车护驾。回来途中他问卫绾,你知道为什么要你护驾吗?卫绾说,我过去是先皇帝的熟练驾车者,效劳多年,其他原因不知道。汉景帝说:“我做太子时召你来,你为什么不肯来?”卫绾说:“背着皇帝到你那儿去聚会是死罪,我不敢去。”汉景帝赐给卫绾一柄宝剑,以示重用。卫绾却说:“先皇帝赐给我六柄宝剑,我不敢要您的宝剑。”汉景帝命令他取来查看,发现确实都存藏在原来的剑鞘里,没有佩带过的痕迹。这说明,他从未因皇帝重视而逞过威风,而是一心为朝廷尽心竭力。汉景帝由此认定卫绾可靠,可重用,于是让他任河间王太傅,封其为建陵侯,后又封为太子太傅,迁为御史大夫。

《四库全书·东都事略卷二十一》记载,张美做澶州粮料官时,周世宗当时是可能继承皇位的太子,张美对其所需粮草,特别及时供给,尤显殷勤。周世宗做皇帝后,提拔他为三司使、大内都检点、左领军上将军,没有忘记张美的功劳,但从未把他当作心腹忠臣,就因为当年张美在澶州任粮草官时,周世宗是太子,他就像对皇帝一样百般殷勤,唯命是从。周世宗认为,这样做的人就是别有用心,不太可靠。

司马光饱读历史,以行径相反的二人为例,劝谏宋英宗明辨用人是非,让英宗认识到王广渊在宋仁宗朝就私自结交自己是别有私心,并非忠臣。司马光对皇帝、对朝廷忠心耿耿,真是绝无疏略之处。

清廉为官,鞠躬尽瘁

宋仁宗曾赏赐司马光及众臣百余万钱,司马光率同列的几个官员三次上奏章说:“国家外有敌患,内部贫乏,不可以大肆奖赏大臣,如实在不可拒绝,应允许把所得恩赐之钱奉送给皇帝裁度。”但仁宗皇帝没有准奏。于是,司马光将所得一部分捐给所在机关,作为公务费;另一部分放在岳父家,后来直接放弃了这笔赏赐钱。《宋史·司马光传》载:“光于物淡然无所好……洛中有田三顷,丧妻,卖田以葬,恶衣菲食以终其身。”由此我们知道,司马光为朝廷重臣,一生不爱钱,不好贵重之物,而遍读群籍,无所不通。他注重实际,求实求真,终生俭朴,用心于朝中事,不治家业,以至妻子去世,须卖田地发丧,一辈子衣着朴素,饮食简单。“欲以身徇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客见其体羸,举诸葛亮食少事烦以为戒,光曰:‘死生,命也。为之益力。”看得出,司马光到晚年尤为勤政,把自己的一切全交给了朝廷,虽体弱多病,吃不下饭,仍不辞艰辛,做事更加尽心竭力。

司马光为天下计,常想让皇帝多学习历史典籍,但历代史书文字浩瀚,皇帝没时间全看,他就从历史大事中选出最有教益的典型史实,编为《通志》八卷,献给皇帝。宋英宗读后非常高兴,下令设置专门编辑史书的机构,以利于司马光继续编下去。全部书编好后,宋神宗给它起了名字,叫“资治通鉴”,并且为之作序。皇帝天天读这部书,以之为治国理政的一面镜子。

司马光曾向宋神宗“上疏论修心之要三:曰仁,曰明,曰武;治国之要三:曰官人,曰信赏,曰必罚。其说甚备。且曰:‘臣获事三朝,皆以此六言献,平生力学所得,尽在是矣。”司马光认为作为帝王首先要怀有爱天下人民之心;其次要明察忠奸,万事胸中明晰;第三,时时要有武备思想,对外对内都需要有强大的军队,强大的武装力量。这完全是针对宋朝存在问题开的药方,针对性极强,实用性极强。提出的所谓治国之要,一是用什么人为官的问题,提出要用忠诚厚道、廉洁奉公的人为官,避免奸邪小人得逞;二是一定做到有功必赏,且要及时;三是有罪一定及时惩罚。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天下就能大治。

司马光68岁时去世,太皇太后得知消息后非常痛心难过,与宋哲宗亲到他府上祭奠,追赠太师、温国公,赠一品官礼服以及银两与绢帛。赐谥号“文正”,赐碑文“忠清粹德”,评价极高。

宋徽宗时,蔡京专权,写了诬陷司马光为奸党的碑文。一位叫做安民的石匠被指派刻碑,此人却说:“我知道天下人都称赞司马相公正直,现在却说他是奸邪,我不忍心刻这个碑。”连一位石匠都有这样的认知,可见司马光的正面形象是多么深入人心。

猜你喜欢
朝廷司马光皇帝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三国鼎立之黄巾大起义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酷爱学习的小皇帝
永不说假话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应对策略
司马光说谎受责
司马光“警枕”夜读
战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