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伦熙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毛主席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都要有其自己的精神特质。辽宁当然也不例外。关于提炼形成新时代辽宁精神现实必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提炼形成新时代辽宁精神,是传承弘扬辽宁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精神血脉的历史要求。辽宁是红山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重要的老工业基地。辽宁有14.8万平方公里的广袤黑土地,有绵延1430多公里的辽河水,有环绕黄海渤海2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在这里孕育形成了4300多万辽宁儿女特有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格。辽宁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56个民族俱全,汉族与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锡伯族等多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处,承载吸收、融合了中华大地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丰富辽阔的地域文明、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波澜壮阔的革命以及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孕育了辽宁人重德尚义、坚忍担当、开放包容、乐观豁达的可贵品格和宽广胸怀。
特别是近现代以来,辽宁对于全国来说更是有着举
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在革命战争年代,辽宁大地英雄辈出,可歌可泣。辽宁是国歌的发源地,是打响抗日战争第一枪的地方,在这片热土上,有着浓厚的红色基因和爱国传承。14年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抗日斗争,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其间孕育形成了伟大的抗日义勇军精神、伟大的抗联精神,也是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战争时期,辽沈战役作为战略反攻三大战役的第一战形成的辽沈战役精神为夺取全国的解放奠定了胜利之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辽宁作为抗美援朝大后方的最前沿,有246.2万名优秀儿女参加志愿军和战勤支前队,1.3万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辽宁成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的重要诞生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辽宁更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以及振兴发展实践中注重精神传承,成为享誉全国的精神高地。如在“一五”时期形成的艰苦创业精神,之后的传承半个多世纪的雷锋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以及振兴精神、创新精神、辽宁好人精神,等等,都是辽宁人民高尚精神的生动体现。
提炼形成新时代辽宁精神,是推进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辽宁振兴发展的长远要求。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精神同样也必须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了新时代,具体说,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必须要有新的精神。从国家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将伟大的民族精神全新概括为四个方面: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同样,我们辽宁,在新时代,面对新任务新目标新征程,也必须要有新气象新精神新作为。从新时代发展目标看,我们要加快辽宁振兴发展,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尤其需要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使命担当。特别是辽宁老工业基地要焕发青春、重振雄风,实现全面振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尤其需要有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气,那么一种迎难而上、奋斗自强的精气神,来鼓舞士气,凝聚力量,引领振兴,助推我们“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因此,我们要通过提炼形成并弘扬践行新时代辽宁精神,引导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辽宁落地生根,筑牢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提煉形成新时代辽宁精神,是破解当前辽宁振兴发展现状困局的现实要求。从当前现状看,要破解辽宁当前振兴发展难题、提振发展信心、凝聚振兴力量,迫切需要提振精气神。我们要发扬传统优势,我们要不忘曾经的辉煌历程,但是,我们更要正视和面对现实。我们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更不能躺在以前的荣誉册上故步自封。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进程中,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原因,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了困难,特别是在国企改革转型期间,出现了尴尬的“东北现象”。辽宁的经济发展位次逐步后移,经济增速在全国处于末位,经济总量更是由当初的“辽老大”退居全国中游,正所谓目标渐行渐远、追兵越来越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辽宁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辽宁振兴发展指航定向。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是辽宁人民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要通过宣传弘扬新时代辽宁精神,引导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凝聚共识、振奋精神,提振信心、鼓舞士气,以更加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振兴发展上取得更加明显的成效。
所以,新时代辽宁精神的推出正是恰逢其时,应运而生,既是时代呼唤,也是现实需要。
“长子情怀、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是辽宁人民一贯共有精神血脉一以贯之的优良传承。辽宁人民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文化传统,凝结为一种情怀,这就是信念坚定、勇挑重担的忠诚担当精神,敢为人先、勤劳务实的创新实干精神,不甘落后、拼搏进取的奋斗自强精神。
“长子情怀”是辽宁人民一直秉持信守的精神品质。“长子”是家中地位仅次于父亲的男子汉,意味着担当、责任、奉献、付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2016年先后两次来辽宁考察时强调:辽宁作为“共和国的长子”,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迷,现在又扛起国家重担,焕发青春。这是对辽宁老工业基地历史性贡献的充分肯定和莫大鼓舞,更是对辽宁新时代全面振兴发展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厚望。
作为共和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辽宁有过引以自豪的辉煌。在“一五”时期,辽宁承担了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中的24项,辽宁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基本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工、石油、煤炭、电力、建材等行业为主的重工业体系。到“一五”结束时,全省固定资产原值占全国的27.5%,居全国第一;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15%左右,居全国第二;全国的钢产量、原煤产量、发电量、金属切割机床数量等均居全国前列,全国17%的原煤产量、27%的发电量、30%的金属切割机床、50%的烧碱、60%的钢产量均出自辽宁。同时,辽宁还向兄弟省区输送了大批优秀企业领导、管理人才、技术骨干和技术工人等共计8032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445人、熟练技工56479人、管理干部16397人,为支援我国三线企业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辽宁的飞机、军舰、弹药等军事工业在全国也占有重要比重。这期间,辽宁创造了共和国第一枚国徽、第一台卧式镗床、第一辆24行播种机、第一台小轮发电机、第一台塔式吊车、第一架战斗机、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艘导弹潜艇等200多个“共和国第一”,成为全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和军事工业基地,并为我国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辽宁因此被誉为“共和国长子”“共和国的装备部”。
在艰苦创业时期,辽宁人民始终坚持先生产、后生活、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的思想,大局至上、无私奉献,积极支援国家建设,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锤炼形成了辽宁人民特有的以大局为重、责任为先、甘于担当、乐于奉献的“长子情怀”。据统计,“一五”期间辽宁调出的生铁、钢材、有色金属、水泥、石油炼成品数量占全省同期总产量的一半。在此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国企改革脱困、搬迁改造、大批工人转岗下岗等困境面前,辽宁人民始终秉持“长子情怀”,顾全大局,迎难而上,负重前行,自立自强,完成了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时期,继续书写着老工业基地的辉煌。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自豪自信地说,“长子情怀”是辽宁人民在艰苦创业实践中锤炼形成,并在改革开放、振兴发展实践中一直秉持信守、不断发扬光大的鲜明精神特质和高尚价值追求,是辽宁人民的精神风骨,已经融入精神血脉,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并将伴随振兴发展全过程。“长子情怀”不仅是历史的写照,更是精神的延续;不是留恋过去,而是继往开来,是新时代辽宁老工业基地浴火重生、再创辉煌的弥足珍贵、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强大精神基因。
“忠誠担当”是新时代辽宁精神的核心要求,体现了长期以来辽宁人民的坚定信念和大局至上、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家国情怀。
辽宁这片热土上,有着浓厚的红色基因和爱国传承。前面提到,辽宁是国歌的发源地,是打响抗日战争第一枪的地方,在这里孕育形成了伟大的抗日义勇军精神、抗联精神、辽沈战役精神、抗美援朝精神。
在“一五”时期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以及振兴发展实践中,形成了艰苦创业精神、雷锋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新时期辽宁精神、振兴精神、创新精神、辽宁好人精神,等等。特别是辽宁作为雷锋的第二故乡,是雷锋精神的发祥地。雷锋精神的实质突出表现在忠于革命忠于党的坚定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半个多世纪以来,辽宁大地始终坚持“学习雷锋一杆大旗扛到底”,持之以恒传承弘扬雷锋精神,雷锋精神在辽沈大地蔚然成风,薪火相传,成为全省人民的道德标杆和价值引领。辽宁人民有着特殊的雷锋情结,辽宁有近一半的城市留有雷锋工作生活的足迹,在这些城市都建有雷锋纪念馆。我们的“当代雷锋”郭明义,我们在全省开展的“跟着郭明义学雷锋活动”影响全国。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给我们的郭明义爱心团队回信,对其学雷锋活动给予充分肯定。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又给抚顺雷锋小学回电肯定他们的学雷锋活动。与此同时,辽宁大地英模辈出,七星共明与群星灿烂交相辉映,传承弘扬忠诚担当精神,共产主义战士雷锋、老英雄孟泰、全国“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倡议者马恒昌、“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当代雷锋”郭明义、“干”字精神忠实践行者毛丰美,以及姜妍、李超、徐强、唐云鹏、曲建武等3000多名来自辽宁的全国劳模和先进典型,是忠诚担当精神一脉相承的优秀代表。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的‘民族脊梁。”
“创新实干”是新时代辽宁精神的实践要求,体现了辽宁人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和求真务实、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意志品格。
辽宁人身上一直流淌着“闯关东”的精神血脉,集中体现在不畏艰难、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勇气,不安于现状、不听天由命、不等不靠、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吃苦耐劳的干劲。正是这种勇气和干劲,炼就了辽宁人民创新实干的可贵精神传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辽宁创造了老工业基地的无比辉煌,靠的是创新实干。在改革开放、振兴发展实践中我们焕发青春、依然保持生机活力,靠的是创新实干。辽宁舰、第一艘国产航母、歼15舰载战斗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新松机器人、大型盾构机、百万吨空气压缩机等一大批当代国之重器,是辽宁人民与时俱进、创新实干的亮丽名片和最好证明。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同样,辽宁的振兴发展,必须通过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来推动、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
传承继续弘扬创新实干精神,就是要始终秉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鼓足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干劲,敢为人先、求新求进的闯劲,坚持“干字当头、实字为先、效字以求”,以钉钉子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苦干实干加巧干,创新进取、真抓实干,打赢辽宁振兴发展这场硬仗。
“奋斗自强”是新时代遼宁精神的目标和方向,体现了辽宁人民力争上游、勇于拼搏的顽强斗志,是辽宁人民不甘落后、奋发图强、励精图治的内生动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代代辽宁人自强不息,努力奋斗,书写了辽宁光辉的历史,成就了老工业基地的辉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数次到辽宁和东北地区调研,召开专题会议,并就东北振兴发展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为辽宁振兴发展指航定向。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东北振兴作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辽宁振兴提供了新的难得机遇。辽宁人民要传承弘扬奋斗自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批示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四个着力”“三个推进”,加快“一带五基地”建设,实施“五大区域发展战略”,打好三大攻坚战,落实各项“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2年,全面实现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教育强省、科技强省目标,为奋力挺进现代化建设前列打下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斗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和畏难者”。
传承弘扬奋斗自强精神,就是要求我们要努力向上,发愤自强,永不停息、永不止步。当前辽宁振兴发展大局方向已经确定,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关键在于狠抓落实。我们要以时不我待、不进则退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咬定青山,盯紧前方,不等不靠,不甘人后,自加压力,自强不息,不断激发内生动力,砥砺前行,奋斗攀登,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真正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要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筑新增长动能,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全力打造发展环境最优省份;要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加快推进机制体制创新,着力争创发展新优势;要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开放,转身向海,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着力形成辽宁全面开放新格局。
“长子情怀、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如果说“长子情怀”是新时代辽宁精神的集中体现,那么“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是“长子情怀”的生动具体展现,既是辽宁人民一贯特有精神品质的高度凝练和集中概括,更是新时代辽宁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精神引领和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