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志舸 蔡卫东 徐润 罗桃 王玉奇
摘 要 独山县上司镇打羊村、墨寨村、下司镇北盛村和麻万镇三里村充分发挥林业产业发展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作用,在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确保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探索边远贫困乡村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林业产业发展推进乡村经济发展。
关键词 林业产业;经济;生态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21.063
1 独山县域经济发展概况及林业产业工作的开展
1.1 独山县概况
独山县位于贵州省最南端,全县辖8镇137个村,是贵州省和大西南进入两广的重要通道,素有“贵州南大门”之称。独山县以丘陵、山地地貌为主,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如春、无霜期长,雨量充沛、热量有效性高,林业资源丰富,发展林业产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1.2 独山县森林资源状况
独山县林业用地面积9.05万公顷,可开发用荒地面积2.78万公顷。马尾松用材林5万公顷,蓄积量250万立方米,是国家飞播造林示范区;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桦木、香椿和竹等。
1.3 独山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独山县以林业工程项目为依托,第一产业以木本油料林及经济林产业为主,其中种植无患子面积1万公顷,刺梨0.2万公顷,茶叶0.67万公顷、花椒0.05万公顷、李子0.08万公顷。第二产业侧重于茶叶、无患子开发、原木、板材、家具加工,有3家无患子、5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和21家木材加工厂。第三产业以森林公园为主体的森林旅游、苗木花卉种植为主。
2 独山县边远乡村林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林比重过小
在林业产业结构中,以单一的用材林生产为主,对其他林种的经济价值和作用认识不足,低残林、低效林比重大,利用自然、地理优势进行的林业综合开发综合项目少,经济效益高、周期短的林业生产项目少,经济林没有形成特色产品,产品的经营业规模小,林业投入少,林业产业生产潜力未能发挥[1]。
2.2 经济林经营粗放,科技含量低
边远乡村经济林以鲜果为主,多数以家庭为单元进行生产经营,资源分布零星,生产组织分散,集约化程度不高,产量低、品质差,保鲜、销售、加工利用能力弱,农民经济协作组织、产业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相对缓慢,信息、引导、技术等服务体系发展滞后。
2.3 缺少龙头企业带动,生产集约化程度低
独山县仅有3家省级龙头企业,14家林业专业合作社,对全县乡村的覆盖率低。企业对林产的加工规模小、工艺设备落后、加工方式粗放、生产效率低、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等问题普遍存在,集约化水平和整体效益在低水平状态,无能力组成高效产业链。众多的企业在市场中单打独斗,争夺有限的资源,追逐微薄的利润,抗风险能力较低,带动山区乡村林业产业的发展动力不足。
2.4 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林业专项扶持政策
独山县边远乡村贫困程度大、贫困人口多,群众对林业产业帮扶政策的需求很强烈。国家、省级林业投资目前局限于依托林业工程向产业进行倾斜,投资力度不够,投资渠道不畅,筹资难,标准低,不稳定,难于调动林农的积极性,林农增收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2]。
3 林业产业发展在边远山区乡村方法探析
3.1 调整林种结构,增大优质高效经济林比例
以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主,注重与林业重点工程相结合来进行依托展开。1)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特色,以发展高效经济林为主体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争取缩小传统农业生产与现代农业之间的差距。2)对现有的低效次生林、灌木林进行改造和管理,发展生态结合型产业,增强其经济效益。3)以市场为导向,集中力量帮助边远乡村规划和发展一批市场前景好,投资见效快,受益面广,对群众致富起带头作用的特色经济林、速生丰产林、木本油料林等绿色产业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3.2 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科技含量
抓住自然,地理优势,找准项目,从适销对路的林业产品抓起,以无公害果品生产为重点,发展绿色产业,突出区域特色和科技特色,营造各种集约、高效、优质的经济林和用材林,综合开发林业项目。
3.3 着力培育龙头企业,提高生产集约化程度,带动乡村林业产业发展
1)大力发展刺梨产业、无患子产业、茶叶产业等龙头企业的建设,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扶持、壮大一批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品牌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完善产业新机制。2)着力培育明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新活力[3]。3)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基地,打造林业转型发展新优势。4)着力培育林业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农民走专业合作的路子,联合开展规模经营、集约经营,打造生产经营新主体。5)通过产业政策引导、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力,转变企业经济增长模式。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运作,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在国内同行业中有影响力的企业,从而带动乡村林业产业发展。
3.4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政策引导
加快的林业产业发展是转变边远乡村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方式,在确保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也能确保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以林业产业政策引导林农及企业发展方向,结合林业产业发展思路、目标及工作任务,围绕扶持重点、选准政策扶持突破口[4]。加大土地流转力度,解放闲置土地,由农村专业合作社,省内外相关企业等进行开发,鼓励农户成立和参与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加大林业生产社会化和林农组织化扶持力度,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充分依托“大户示范、连片开发、以大带小、产业集团化”的发展方式,努力培育和引进林业龙头企业,并给予其必要的引导、扶持,鼓励和支持林产品研发和仓储及精深加工项目,延伸林产品加工产业链,着力提高林企市场竞争力、产品品牌影响力和林产业經济效益。
4 结语
林业产业的发展除了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科学的发展规划外,在加快林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林业发展情况和特点,加强与林业产业发展相关部门的交流和配合。1)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同时,注重对边远乡村林业产业发展的引导。2)以企业投资、农民入股、农村合作社等多种形式融合林业发展资金,建立健全林业产品交易模式和机制。3)发挥林业产业发展中的科技支撑力量,提高林业产品的科技含量,进而实现推进乡村经济在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吴展培,孙根钦.林业在边远山区扶贫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J].农业与技术,2013(4):95-96.
[2] 晏红卫.浅析沿河县林业产业发展思路及对策[J].绿色科技,2010(9):32-34.
[3] 郝学峰.关于林业扶贫工作的分析与研究[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14(1):49-53.
[4] 王忠武.对我国林业定点扶贫的思考[J].林业科技,2012(3):58-60.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