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空心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浙江省6市581名村民的调查数据

2018-11-26 02:48:14陈修兰吴信如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空心化浙江省城镇化

陈修兰,吴信如

(1.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金融学院, 上海 200120;2. 华东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部, 上海 201100)

一、引 言

农村空心化这一现象是随着快速城镇化进程而出现的。随着工业化及城镇化程度的加深,农村空心化的严重程度也在日益加剧。人口学的观点认为实现人口从农村大量转移至城市这一空间迁移过程即为城镇化,其主要表现为城镇数目增多或者城镇空间扩大、农村人口减少、城市人口增加。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理念逐渐普及,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得以提出。2014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将新型城镇化概括为以人为本、四化同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城镇化①《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是我国政府于2014年3月16日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的、指导我国未来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战略规划。。新型城镇化是追求城乡统筹、城乡互促共进、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它需要解决传统城镇化伴生的农村不良演化过程出现的农村空心化等问题,否则便无法实现新型城镇化目标。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调查农村的空心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了解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跨越的障碍,以寻找合理的治理空心化的模式。

浙江省是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相比西部和中部省份高,但农村空心化问题与其他省份一样不可忽视:农村有知识或者有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脱离农业劳动,大量流向城市,只剩下部分老弱妇幼留守农村。2016年浙江省住户数为1652.99 万户,总人口数为4910.85 万人,其中农村住户数为1266.04万户,占全省总户数的76.6%,农村人口数为3948.78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80.4%,农村劳动力2360.20 万人,从事农林牧渔第一产业的人数仅为466.2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9.75%[注]数据来源于浙江省统计信息网(http://tjj.zj.gov.cn)。。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镇工作使得浙江省的农业生产呈现老龄化、低龄化态势,农村空心化问题非常严峻。虽然浙江省与中西部其他省份一样,都面临着农村空心化问题,但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省内就近就业较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经济不发达省份的农村空心化情况存在差异。因此,本文选择浙江省农村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其农村空心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农村空心化(rural hollowing)这个问题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出现并不是偶然,西方大部分国家都曾经历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从而导致部分村庄逐渐衰退这一过程,欧美一般将此现象称之为“农村衰落(rural decline)”[1]。有不少学者针对不同区域的农村进行过结构变动观测及演化过程分析,并针对各自的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2-5]。日本将此现象称之为“乡村过疏化(rural depopulation)”并应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该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6-8]。

目前关于农村空心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界定、形成机理、空心化特征表现、测度指标体系构建、影响因素、引致负面问题及治理模式等方面。关于何为农村空心化及其特征表现,地理学界、经济学界、社会学界都从不同侧重点进行表述,但没有统一的定义。地理学界多从空间角度考虑,将“人走屋空”以及“建新不拆旧”造成的农村宅基地废弃或闲置以至于村庄外围规模扩大而内部空心这种地域系统演化进程称之为农村空心化[9-10];经济学界的研究侧重于农村经济表现方面,将其定义为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就业人数需求减少,就业结构发生转变,农业劳动力资源大量转移至城镇从而导致农村经济展缓慢、土地抛荒、农业萎缩、基层组织涣散等一系列问题[11,13,14,16];社会学界定义农村空心化更多考虑到农村空心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相比于农村人口下降,更关注人口结构的变化[18,20]。关于空心化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者从经济社会因素、资源环境因素、政策体制因素、管理因素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农村空心化是一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经之路,诸多因素都对其有影响[11,15,19]。关于空心化程度的测度,目前主要有两种做法:(1)从空间角度,将村庄空心化界定为村庄内闲置和废弃的土地面积占总用地的比重[10];(2)从人口角度,将其界定为村庄转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15]。研究者基本都认同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镇是最明显的城镇化指标。正因为劳动力的转移,造成农村住宅闲置和废弃,以及一系列关于留守群体的社会问题。关于治理模式,陈玉福、孙虎、刘彦随(2010)提出了城镇化引领型、中心村整合型和村内集约型等空心村综合整治模式[17]。陈晖涛(2016)提出了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探寻农村就地城镇化之路的观点[12]。这些观点都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解决空心化难题,追求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空心化演进过程及治理模式的研究成果对研究其他地区的农村空心化问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是由于各地经济、政策等情况不同,所以研究空心化问题不能泛泛而谈,应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因此,本文选择浙江省作为实地调查的区域,来研究其农村空心化的特征、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三、数据情况说明与调查分析方法

本调查组在2016年选择浙江省6市12村的581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来抽选样本,首先基于浙江省各市的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存在区域差异这一现实,在浙江省的11个地级市中抽取杭州、温州、宁波、绍兴、丽水、衢州作为第一步抽样,然后在每个市中随机抽取12个村庄,每个村庄抽选村民的数目按其村民总数进行等比例抽样,对被抽取的村民进行入户调查。调查时间为2016年6-9月。对受访村民主要通过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并辅之以对部分村民及村干部的访谈。除此之外,对村内基础设施及废弃住宅的调查采用观察法来辅助完成。

在本次调查之前,将可接受的误差设定为5%,计算出样本效应为385人,预估回答率达到75%,那么发放514份问卷即可达到要求。但为了避免出现非有效问卷,最终调查时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90份,其中9份问卷在审核中认定为废卷,最终确定581份为有效调查问卷,有效回答率96.8%,调查样本数目达到要求。后续使用因子分析和误差分析方法,操作软件使用SPSS22.0。

四、农村空心化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

本文首先对调查问卷进行信度检验,以判断问卷是否可靠,本调查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方法进行信度检验。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到,无论是全部问题还是农村空心化的影响因素问题的Cronbach’s Alpha值都大于0.7,表明问卷中题目的设计比较理想,信度较高,用该问卷进行调查符合信度要求。

表1 调查问卷中全部问题与MPATS量表的信度检验

(二)调查对象基本特征分析

如表2所示,在调查的581名村民者中,受访者性别比例相当。因此,调查结果不会因为男女比例差距过大而导致不能兼顾男性和女性村民的观点,从而避免研究结论中出现性别偏差的问题。在被访者年龄方面,由于调查时间在6—8月,因此被调查者中暑假回家的学生(18岁以下和18~30岁两个区间)以及留守老人(60岁以上)比重较大,而中年劳动力群体(30~40岁、40~50岁与50~60岁)中由于有不少外出打工或者经商,因此在样本中占比较小,这也是符合总体实际情况的;被调查者所在市的分布与其问卷发放的比例一致;学历方面比较均匀,浙江省村民除老年人多为小学学历以下之外,多数被访者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能自行填写问卷,因为被访者中学生较多,因此学历为本科以上者比重最大;月收入方面,村民无论是外出打工经商,还是在村中从事农业劳动,收入相比其他省份都较高,这也符合浙江省的实际经济情况;家庭人口数方面,多数村民家庭有1~2个孩子,但有部分村民仍然是以两代同堂居住为主,所以家庭人口数中4~5个家庭成员的比例最高。调查中发现很多家庭是爷爷、奶奶两老人与其儿子一家三口或四口居住或者家中一老人与其儿子一家三口或四口居住。这是被调查村民中最为普遍的家庭结构类型。

表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三)调查村庄的农村空心化现状分析

农村空心化最直观的表现为农村人口流失而废弃和闲置的房屋。因此,空心化程度最直接的测度方式是计算村庄废弃住宅加上闲置住宅的数量占本村庄总住宅数目的比重。其中废弃住宅是指由于房屋破败等原因而无法居住但未拆除的住宅;闲置住宅是指房屋可住人但屋主长期(至少一年,不包括全家外出打工但年节回来居住的情况)不在此居住的房屋。除此之外,人口、文化、意识等方面的空心化也是测度和研究农村空心化的主要着眼点。

1.土地空心化情况

本文将土地空心化的调查分为两部分:宅基地或者住宅的使用情况以及耕地的耕种情况。关于宅基地空心状况,本次调查主要围绕以下问题来调查:被调查家庭否拥有闲置或者废弃的房屋?被调查家庭是居住的住宅类型是新宅还是旧宅?住宅被废弃或者闲置的原因是什么?

被调查村庄的农户中有近1/3的家庭是有废弃或者闲置住宅的,而在拥有两套及以上住宅的农户中,约有42%的家庭闲置老宅住新宅。住宅闲置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居民有多套住房而搬入新居、父母跟随孩子移居城市、屋主全家外出经商或者打工,农村废弃的住宅主要来自于屋主去世而子女未修缮居住的房屋、屋主全家搬离农村多年未归而导致房屋废弃、屋主有多套房屋因搬入新宅而废弃旧屋等。无论是闲置住宅还是废弃住宅,都有部分原因是由于一户有多套住宅导致的。无论是因为继承还是自身建多套房屋造成的这种现象,都表明农村的宅基地管理是需要完善的。如何将废弃房屋拆除“还耕于民”,如何有效利用闲置房屋,都是当前农村亟须考虑的问题。

关于农村空心化过程中耕地的耕种情况,最明显的是新一代农民群体不愿意在家耕种,多选择将土地留给家中留守人员种植或承包给其他人种植。如表3所示,约有78.5%的被调查村民选择进城务工或经商而将耕地交于家中留守人员或者他人耕种,极少数(约3.44%)村民抛荒耕地。调查走访中发现抛荒的主要是那些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小而分散的耕地,一般便于耕种的土地都未出现抛荒的现象。调查中还发现留守人员的耕种方式多为粗放式耕种,而承包给其他人种植的耕地则基本进行专业化经济作物种植。

表3 村民耕地处理情况

2.人口空心化情况

农村空心化的表现除了土地空心化,人口空心化特征最为明显。正是农村人口的流失导致了闲置或废弃住宅的大量出现以及耕地的粗放种植及流转。本次人口空心化主要围绕村民家庭成员外出就业人数、就业地点以及外出就业的原因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见表4。

表4 村民家庭成员外出就业情况

表5 村民家庭成员脱离农业而选择的就业地点

表6 村民家庭成员选择外出就业主要原因(多选题)

由表4至表6可以看出,尽管近年来国家关注新农村建设并采取一系列惠农政策来发展新农村,但农村青壮年流出并没有减少,反而逐年上升。本次调查样本发现:浙江省农村家庭无人外出就业的家庭占比稍高于10%,而这种家庭多为子女分家后的留守老人家庭,无外出就业能力,其他近90%的家庭都有家庭成员外出打工或者经商;浙江省相比于其他经济不发达的省份而言,村民脱离农业选择其他产业就业的最大不同是就业地点的选择。因为浙江省小作坊式的乡镇企业较多,很多乡镇有饲料厂、织布厂、养鸡场、化工厂、珍珠养殖厂等乡镇企业,所以就近就业的较多,约有77%的村民选择本省内就业;而外出就业者中,寻求更高的收入是最大的原因,其次是年轻村民对耕种没有兴趣,留村意愿弱,更喜欢城市的工作环境。另外,随迁子女在城市读书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也是村民选择外出就业的主要原因。

3.文化空心化情况

在调查村民家庭成员选择外出就业主要原因时发现,约有18%的村民为了子女得到更好的教育而选择离开农村,这与村民普遍认为目前农村教育文化方面比城市落后有关。文化空心化情况的调查主要基于村民对城乡教育差距的认知以及对农村娱乐文化活动的满意度两个方面,结果见表7、表8。

表7 村民对农村教育水平与城市差距的认知

表8 村民对农村娱乐文化活动的满意度

2016年全面二胎政策放开之前,独生子女政策和单独二胎政策实施多年,所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存在生源减少的情况。另外,农村学校向城镇集中,师资力量薄弱,基础教育水平呈下降趋势。根据村民对于“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差距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村民对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情况比较悲观;另外,农村人口的减少以及留守群体中绝大多数为老人、妇女、儿童,使得农村的文化娱乐活动无法组织也没有人积极参与。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呈现空心化特征,被调查样本中,对于农村娱乐文化活动满意的比例不足20%。

五、农村空心化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一)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

调查中发现,影响农村空心化的因素纷繁复杂,本文从社会、经济、家庭等各方面选取了17项主要因素,继而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调查数据进一步处理以简化因素。在此之前用KMO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进行因子分析实用性检验。

表9 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结果

一般认为,若KMO>0.9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KMO>0.7比较适合做因子分析,KMO<0.5不适合做因子分析。本次调查数据中KMO值为0.809,此时大于0.70,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度检验表明在置信度为95%的情况下,各因子的相关系数矩阵非单位矩阵,能够提取最少的因子同时又能解释大部分的方差,即本调查结果适合做因子分析。

(二)因子分析提取主成分

影响农村空心化的因素很多,且关系错综复杂,因此,有必要将其归纳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彼此之间独立的因子来研究。因子分析结果见表10。

表10 主成分解释的总方差

影响农村空心化的17个因素可以简化为5个因子,这5个因子可以解释71.716%的总方差,达到了有效降维的目的。因子1的方差贡献率为19.647%,贡献最大;因子5贡献最小,方差贡献率为6.778%。

(三)主成分分析

由表11可以看出各因子分别在不同变量上存在着较大的负荷。按照其包含的意义命名如下:因子1主要包含城乡收入差距、农村现有的发展机会、农业生产成本、城乡就业情况差异这4个因素;这些因素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因此将其命名为“经济驱动因子”。因子2主要包含社会保障机制、土地流转政策、农业税制改革、教育资源分配、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这5个因素,这主要是制度方面的因素,因此将其命名为“政策驱动因子”。因子3主要包含农民本身因素、教育资源分配、城乡资源配置这3个因素。农民本身因素是指农民自身想要发家致富以及脱离土地获取更好的就业环境的想法。调查显示目前新生代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弱,对农民的身份不认同,不擅长农业生产劳动,这些想法也受到目前城乡教育资源及其他各项资源分配不均等社会现实的影响,因此将本因子命名为“社会驱动因子”。因子4主要包含子女教育、老人养老这2个因素,命名为“家庭驱动因子”;因子5主要包含资源环境基础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个因素,因此命名为“环境驱动因子”。

表11 农村空心化影响因素旋转成分矩阵

结合上述综合评价模型公式和农村空心化影响因素旋转成分矩阵表的数据可知,所提取出的5个主成分因子的重要性依次为:经济驱动因子,政策驱动因子,社会驱动因子,家庭驱动因子,环境驱动因子。经济驱动因子中城乡收入差距及就业差距、农村现有的发展机会是影响农村空心化的最主要因素。绝大多数受访者都表示选择外出就业的原因是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家庭收入。关于家庭驱动因子方面,目前来看,农村人越来越重视子女教育问题,为子女寻求更好的教育环境也是农民选择外出打工的原因之一。但是,目前农村中老龄化严重,部分农村老人的子女已经成人,再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并不大,所以这一因子没有经济驱动因子影响性大。关于环境驱动因子,本次调查的是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的浙江省农村,地理条件较好,自然灾害虽然发生但不普遍,受访者中选择因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而离开农村外出就业的人较少,所以该因子对农村空心化的影响最小。

六、各市农村空心化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因子是否在影响浙江省不同城市的农村空心化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我们使用方差分析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见表12和表13。

表12 各因子对各市农村空心化影响差异的方差分析结果

表13 各因子对各市农村空心化影响差异的方差分析结果

表12表明,除社会驱动因子外,经济驱动因子、制度驱动因子、家庭驱动因子、环境驱动因子对杭州、温州、宁波、绍兴、丽水、衢州的农村空心化影响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有着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性的存在表明政府在制定应对空心化的措施时应考虑本市的实际情况。表13中结果表明,社会驱动因子在六个市的两两比较中无显著差异,丽水和衢州相比于杭州、温州、宁波、绍兴而言经济状况较差,且属于易发自然灾害的城市。因此,在经济驱动因子和环境驱动因子方面差异较为明显,而制度驱动因子与家庭驱动因子部分市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这与当地制度及家庭结构有关。

七、研究结论

本文对浙江省农村空心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地调查,目的是了解: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是否存在严重的空心化情况;空心化的特征是否与其他经济不发达的省份有所不同;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浙江省农村空心化状况。分析之后得出如下结论。

(1)调查发现经济较为发达的浙江省农村空心化程度非常严重。在土地空心化方面,住宅废弃或者闲置问题严重,自家耕种土地的主要是留守老人和妇女,除此之外更多村民出租土地给他人;在人口空心化方面,农村人口流失情况逐年加剧,调查中发现约90%的家庭有成员外出工作,留守者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与其他经济较为不发达的省份相比,浙江省人口空心化的最大特征是选择省内就业的比重非常高,约占4/5,这与浙江省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很大的关系;在文化空心化方面,村民普遍认为农村教育水平偏低,文化活动较少,村民对农村的教育文化现状的认可度和满意度都较低,这也是村民外出就业的主要原因。

(2)使用因子分析法将影响农村空心化的因素归纳为五个主因子,按其重要性排序依次为:经济驱动因子,政策驱动因子,社会驱动因子,家庭驱动因子,环境驱动因子。同时基于本文调查的六个市的结果来研究各因子在影响各市农村空心化时是否有显著的不同。结果表明社会驱动因子对各市的影响没有显著不同,其他四个因子对各市的农村空心化影响有显著差异,尤其是丽水市和衢州市与其他经济更为发达的城市存在显著的差异。

八、对策建议

根据因子分析得到影响浙江省农村空心化的主要因素依次是经济、政策、社会、家庭、环境五个方面,因此,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在经济方面,政府应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促进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调查中发现农村收入低下,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成为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的最主要原因。但访谈中也发现大多数村民希望在家乡周边就业,愿意企业去当地投资。调查中也发现租种外出打工农民土地的多是特色经济作物种植的企业或者个人。如绍兴市的草莓园、衢州市的葡萄园等。因此,只有发展产业化的现代农业,才有可能实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目标,才能在经济方面留住村民。

(2)在政策方面,加快户籍制度以及与户籍制度配套的城乡就业制度、福利制度等改革,让农民享受政策改革带来的红利。只有让农村社会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才有可能减少人口外流。除此之外,运用新技术对村庄的土地利用进行监管,学习西方国家土地利用监管方法,运用遥感卫星对农村村庄规划实施进行监管,减少人为因素对规划实施造成农村宅基地乱象的影响。

(3)在社会方面,年轻一代农民对其身份的不认同,是导致农村空心化的主要因素。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从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入手,采取多种形式不定期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逐步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多赢合作模式,将传统以耕种土地为主的农民转化为运用新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型农民。

(4)在家庭方面,关注改善农村教育和养老问题。教育的城乡差异巨大且难以在短期得到改善,是很多家庭选择全家外出打工的原因。为改善这一困境,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吸引年轻教师投身农村教育事业,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农村教育的硬件设施建设。针对留守儿童这一问题,农村学校可以改善学校管理,增加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如创建留守儿童档案、增设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平台、完善学校帮扶制度等。除此之外,建立留守老人档案,定期随访。以村为单位创建留守老人帮扶小组等,与此同时,加快建立一套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取消城乡福利之间的差别,使农民享有市民在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项目上同等的福利待遇,实现从身份到地位由内而外的平等。

(5)在环境方面,调查发现因为自然环境因素而选择外出工作的人较少,说明浙江省整体自然环境较好,该因子对农村空心化的影响不大。但若能更好改善自然环境,发展当地特色经济会与其他影响因素协同改善农村空心化现状。

猜你喜欢
空心化浙江省城镇化
《初心》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中等数学(2018年7期)2018-11-10 03:29:10
2017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中等数学(2018年4期)2018-08-01 06:36:36
基于国企集团化改制背景的母公司“空心化”问题及对策
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 13:20:12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商周刊(2017年11期)2017-06-13 07:32:30
乡村空心化并非坏事
乡村旅游视阈下农村空心化问题治理探讨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学习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50
城镇化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